30′0″

视频 | 《我在美国学中文》第二集·文以化人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涛峰 李源清 楼崇星 应鋐

2023-02-05 08:35

甲骨文、青花瓷、古建筑、京剧、武术、水饺、二胡,还有……中国书法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五彩斑斓的中华文明。汉字,作为其中最灿烂的篇章,将华夏民族的精彩,散播到全世界。


截至2022年底,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约两亿人学习和使用中文。


他们学会了中文,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于是想让更多美国人也学会中文,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去感受真实的中国。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坎黛尔·克拉克,中文名叫李晓雨,学帆船11年,学中文7年。


李晓雨:我们现在从家到帆船俱乐部走,夏天的时候我就在帆船俱乐部工作,然后教帆船,开车需要5分钟左右。帆船是一种很自由的爱好,然后它也跟中文一样,可以学习一辈子。


这一天,她要带我们去看一艘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红帆船。


李晓雨:这是我的帆船俱乐部,也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从小就在这儿,首先是我自己学习帆船,现在我是老师。那边那些孩子都在学习帆船。今天早上,可能就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是中国人,别的就没有了。红色的帆船在那边,要不我们过去看一看。


码头边的这艘船,就是晓雨说的红帆船。她特意请来俱乐部同事,帮忙把帆打开,让我们一睹真容。


晓雨介绍说,当地儿童博物馆,想要一艘中国船,给孩子们参观体验。于是,中美两边的热心人牵线搭桥,就有了这艘红帆船。


李晓雨:那是一九八几年,已经有40多年了,是在中国做的,人家跟我说了,他们的做法全都是跟之前的一模一样的,这个帆里头的,这是硬的,就是竹子。竹子是从福建的一个竹林里砍伐的,所有的材料全都是从福建过来的,特别地道,我觉得这座船总是很美,很有中国的代表性。


李晓雨不仅教帆船,也教中文,但都是兼职。她现在在读研究生,专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文教育,一个是特殊教育。


回到家,晓雨换上了另一身中国风服装,向我们介绍她的中国故事。


李晓雨:给你们看,在这儿。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汉语桥”的奖,这是第二名,然后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汉语桥”的总冠军的奖杯。这边还有一个兵马俑,还有一个马,这是我在西安的时候讲价买的,买的很便宜,这两个一起可能不到5块人民币,还挺好的。


说起在中国的经历,特别是“汉语桥”比赛全球冠军,晓雨谦虚地一带而过,但她的父母却格外自豪。


李晓雨爸爸:我看到了她的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份自信让她一直学习、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并且,她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我们非常自豪。


李晓雨妈妈:旅行开阔了视野,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中的共性。我之前不是不了解这一点,但是亲自去中国看过体验过,加上看到晓雨在中国长时间的生活,我对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共性的认识加深了许多。


中文,为晓雨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也让她迷上了东方神韵的中国文化。


李晓雨:古筝是一个很让人着迷的乐器。我第一次听到古筝,我就觉得哇塞,好好听!


三年前,晓雨大学毕业后去中国工作,在青岛首次接触到古筝。从小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练下的功底,让她很快上手,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常常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


李晓雨:我2019年11月开始练古筝,然后我们都知道2020年就开始有了新冠病毒,然后就疫情,所以我在这一个两年的时间都有古筝的陪伴。有的时候两三个星期我就感觉任何人都没见到,就我和我古筝,真的就是像一个朋友一样的感觉就分不开。


2021年7月,晓雨决定回国继续学业。临行前,她上了最后一节古筝课。


李晓雨 :我记得在我们的最后一节课,老师给我弹了一部分临安遗恨,弹着弹着,我就感觉到了老师想表达的意思,然后一看老师,他也觉得很感伤,他在那差一点都在哭。我也开始流眼泪,觉得老师弹的得很有感觉,然后我要走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回来,所以心里满满的各种感觉,觉得很难受。


回国后,晓雨把对老师和中国的思念,揉进了古筝,也把这东方古曲,揉进了美国爵士乐。


李晓雨:那时候可能有200个人在听,他们听我开始弹古筝,大家都给我鼓掌,在我们表演完之后,有很多人过来问我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来自哪里,你是在哪里学的,超级好听等等。所以我就知道古筝让他们都很喜欢。


如今,晓雨教学生中文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学一学古筝,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爱上中文,爱上中国文化。


李晓雨:我18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中文,在这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就不一样。18岁的我远远就不知道自己现在会这么爱中文,这么爱中国。那时候我就以为我就去一年,然后就回来上大学等等。后来我就去了中国,它是一种回不来的过程,去了之后就回不去。现在我的生活最大的部分就是中文,我的将来的工作是跟中文和中国有关系的,然后我的爱好、我的朋友都是跟中国有关的,所以现在我的生活真的是被中国和中文改变了。


绿的草、红的叶,往来的车辆,驻足的行人。


秋日暖阳下,一场中国风露天演奏会,在中田纳西州奏响。


组织这场演奏会的,是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韩梅教授。


2016年,她创立中国音乐文化中心。这里展示的,是她多年来搜集的100多件中国传统乐器。


韩梅:这套是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曾是一个小王国,乙是人名,侯是诸侯的意思。原物是公元前433年造的,距今2600多年。这组乐器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从这套乐器的外观,到演奏,都很有特色。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编钟就有两种声调……这意味着2600多年前,差不多在青铜器时代结束时,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乐调的概念,并且将这个概念,转化到编钟的敲击上。


展厅一角,摆着琴棋书画的组合。立柱上的24个汉字,让这里滋生出一片古意盎然。


韩梅:这不是几个普通的中国字,而是演奏古琴的技法,不仅是技艺,也包括美学原则,这恰好体现语言和音乐的交融。古,undorned,在弹奏古琴时,不求新潮,但求简单、古朴;清,clear,是指要让琴音清澈;亮,bright,指音色;graceful,采。学生们不仅学会汉字,也知道对应的英文意思,以及演奏要求。


这所中国音乐文化中心,融合了中文学习、乐器展览、音乐培训,还有讲座、论坛和演奏会等等。每年,中心都会举办多场活动,致力于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字、中国历史,当然,还有中国音乐。


2021年,中田纳西州7000多名学生参加了他们的中文和音乐项目。中心成立至今,接待了一万多名学生。他们可以在这里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认识这些中国乐器,当然,也可以亲身体验一把。


韩梅:毫无疑问,音乐是一种工具。我想用它来联结文化,联结人民。如果我们想有所贡献,或者说得更直白点,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要成为一座桥,而不是建起一堵墙。我认为我非常幸运,对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这个中心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学生们可以从这个窗口向外看,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个在网上把中国风玩得风生水起的姑娘,名叫安娜斯蒂西亚·科斯,她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毛毛虫”,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觉得好听、可爱。


毛毛虫:现在夏天的时候,所有的植物,你不能……玩,或是摸,因为有毒。但是在冬天或者秋天,我们会到树林里去玩。


毛毛虫这次只在美国宾州的家里呆一个月,之后就要去香港。她找了个中国未婚夫,苏州人,于是每年都是苏州、香港、宾州波茨敦三地跑,但多数时间在中国。


毛毛虫:我2016年到中国,我什么字都不会说。然后那个时候我住在苏州和上海。那个时候很辛苦,因为我每天跟一对一老师学,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需要用中文。


毛毛虫大学毕业后,想做演员和歌手,她觉得中国市场很大,决定去闯一闯。


对这个决定,妈妈既支持又担心。


毛毛虫妈妈:听到她说要去中国,我还是有点震惊的,因为中国那么远;但我也为她骄傲,因为她愿意去拥抱不同的文化,去其他地方生活,学另一种语言,见不同地方的人,所以我为她骄傲,但感情也复杂,有点难过,毕竟她要离开了。


孤身一人闯荡中国,毛毛虫做过英语老师、演过电影电视、自己写歌录歌,也经营着自己的社交账号。手机里,记录了她的很多中国故事。


毛毛虫:这是是在长城,爬长城的时候,我在淘宝买了这件T恤,叫做“中国女孩”,很可爱的一个T恤;这是在北京,我和我的小朋友 我的学生们,我回国之前,他们都在拍照,都在拍我;这个在苏州,在一个篮球队一起打球。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寄宿家人,他们知道我很喜欢做运动,所以他们送我去参加一个篮球队,但是发现了篮球队都是男生,但是他们都对我特别好,很好玩。


毛毛虫:因为在美国人眼里,我们都觉得我知道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是这个样子,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中国的现场,我知道是这个样子,但是实际上不是,让我大为吃惊。


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要找到答案,也许可以从一个个汉字、一句句中文、一点点了解开始。


学中文,除了天赋,更多还靠勤奋。


毛毛虫:这个是从语言大学来的一本书,然后我就在这里读课文,然后练习语法,然后就会写句子什么的,这是我怎么学习的方式。我会把拼音和声调写出来,所以我还会学习成语,然后很喜欢学成语。那你最近学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扣人心弦。


虽然不是“中文科班”出身,但毛毛虫的中文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优秀。这次回家,尽管只待一个月,她还是带上了中文课本,有空就学。


毛毛虫:我一般会用一个软件,对学汉语的人来说,那个软件是最好的。因为我很容易抄写那个词,看看翻译是什么,看看拼音和声调,然后写下来。我觉得很好,就是我可以自学,不要老师帮我学。


学中文,给了她一个看待中国的新视角,对中美间的文化差异,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了更多人。


毛毛虫: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对美国人来说,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然后慢慢改变了更多美国人,他们想看中国是什么样的,因为美国的社交媒体中没有很多关于中国的内容,所以我想给大家看,中国是那么有意思的国家。我很喜欢中国,我的未婚夫的家人都对我很好,我就给他们看中国的生活是这个样子,不是你自己想象的这个样子,你应该自己去中国去看一看。


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将失去多少精彩?


如果不止音乐,连声音都没有,生活又会怎样?


在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我们见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


这里的孩子都有听力障碍,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常人无异。


尼克·禅提克 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学生:我是一个非常善于交际的人,我喜欢历史,喜欢与人和不同的文化相处,并真正了解世界的不同历史。所以,我想学习第二语言去享受和不同国家的人的相处。我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学习一门外语,和其他人交流互动。


孩子们在这里除了学美国手语,还可以学一门外语:中文手语。


虽然手语靠手势表意,不像中英两种语系差别如此巨大,但中美手语并不相通。


迪塞尔·禅提克 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学生:当你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会发生一个问题。你会想,哪个是哪个,我是如何学习的?有时你做错了,你不明白,你很困惑。所以,你真的要试着让你的头脑从混乱中解脱出来,理解两者,把它切换到中文手语和英文手语,来回切换,保持大脑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来回切换并同时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它让学习中文和第二语言变得具有挑战性,但我真的很喜欢理解两者,并在我的大脑中并行不悖。


教中文手语的老师,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周小容。她也是一名失聪者,之前在中国教手语。


周晓荣:我在中国南方长大,我会手语,了解中国文化,也知道美国手语教学方式,我把它们融合起来,教中文手语时不是仅仅教汉字,也教中国文化,设法让学生们学得有意思。


周小容老师上中文手语课时,和学生互动十分频繁,还经常请学生上台练习。


她现在一边教课,一边做课题,研究如何让更多健听人士学会手语,从而减少聋哑人与社会沟通的障碍,使聋哑人获得更多的公平就业机会。


玛莎斯·斯塔尔 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学生:聋哑人和健听人士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这么多年来,健听人士常常看不起聋哑人,聋哑人和健听人士并不平等。了解中国很重要,对聋哑人来说也是如此。确实如此,说得一点都没错。


迪塞尔·禅提克 明尼苏达州聋人学校学生:健听人士比聋哑人强?不是这样的。我们大家都一样。我们要保持友善,不要互相生气。不,我们可不想出现这种情况。保持平静,和朋友好好相处,不要生对方的气,把这些偏见丢进垃圾桶,扔掉它。


一直在镜头后帮着我们翻译的,是南卡州立大学的凯瑟琳·约翰逊。2000年夏天,她第一去中国,走访了西安、北京、成都等地的聋哑学校,这之后,就一直为推动中美两国聋哑人的教育、交流和平权等事务奔走。


凯瑟琳·约翰逊: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全球竞争能力,跳出框架思考他们可以做什么,他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领导者,聋哑人也有能力,在世界性的组织中任职、发声,在国际组织任职,比如非盈利组织、世界银行等,我们需要让聋人在这些组织中担任领导角色,以帮助影响聋人社区内的国际发展。


如今,中文手语课已经在明尼苏达、爱荷华和特拉华三个州三所学校分别落地。凯瑟琳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学校加入。


她更希望,能像以前那样,欢迎中国聋哑人访学团到美国来,她也可以带着美国师生团,到中国去交流访问。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