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原创成了商业剧——白血病加三角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07-25 09:55:27
原创话剧《紫荆树下》日前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和同期上演的其他话剧相比,这部戏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豪华舞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似乎也就没了什么值得需要花笔墨去刻意关注。从观后反响来看,真正做到了“温情”上演。但是,就“原创”来说,每一部作品都不应被忽视。只有重视每一部原创,我们才能在“原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而在这部戏上演之前,它吸引记者关注的有两点:一是,《紫荆树下》取自中国传统二十四悌故事;二是,《紫荆树下》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石库门弄堂里的故事。
视频:《紫荆树下》片段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二十四孝”。故事大多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究竟是怎样的二十四个故事,可能现在的人知道的就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些东西并不适应今天的伦理观、价值观,更不适合去宣传和强调。但是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倡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还是可行的。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二十四孝”呢?因为“二十四悌”故事的编辑者蔡振绅正是由于无意间读到了“二十四孝”,有感于当时(民国初期)德教的沦丧,而编辑了《德育课本》,二十四悌故事就出自这本书。从西汉的“二十四孝”到民国的“二十四悌”,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紫荆树下》中的紫荆花
提到创作,很多人两手一摊:没有故事可讲。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矿藏,“二十四孝悌”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话剧《紫荆树下》的编剧就看到了这一点。这部戏取材于“二十四悌”中的“田真叹荆”: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编剧将这棵紫荆树移植到了上海石库门的弄堂里,生活在树下的也是一户田姓的兄弟姐妹。
现下流行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它来形容这部戏却也恰当。
《紫荆树下》中的老田家
就《紫荆树下》的舞美来说,细节做得很精致,甚至可以看到房间里挂着那种老式的日历。然而,这个会旋转的二层楼房自始至终都未曾让观众感受到上海石库门的气息。倒是田老汉开的茶店,和老友喝茶的场面总让人感觉是在江南小镇的某个地方。
至于这个故事具体发生的年代,更是无法从舞台的道具、人物的服饰上进行判断。若一定要追问年代,就必须做一道数学题。剧情中,小女儿是田老汉的老婆在文革中怀上的,17岁离家出走远赴美国,36岁回国探亲。假设小女儿是在文革的最后一年——1977年出生,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发生在2013年,只有这样才符合田老汉的外孙女满口的网络语言。
地点、时间有那么重要吗?《等待戈多》不是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吗?但是,《紫荆树下》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它的地点时间就显得很重要。如果,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需要靠烧脑推算年代,整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可以发生在当下,那么它又能反映出多少现实意义?
《紫荆树下》小女儿和父亲老田
舞台上,需要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紫荆树下》似乎在剧情上刻意追求了这样的效果。小女儿是田老汉的老婆在文革中为下放的丈夫求情,被领导强暴怀上的,这为整部剧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小女儿当初嫉妒二姐的优秀,引诱二姐男友爱上自己之后,离家出走;优秀的二姐不仅失去了爱情,还不幸生患白血病;小女儿高龄怀孕,却最终为了姐姐,打掉孩子捐献骨髓……白血病,三角恋,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情,这些桥段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完全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故事中,就像电视剧中的言情剧,带有浓浓的商业味。
紫荆树的童谣在剧中被强化,贯穿全剧。原本视如仇敌一般的姐妹,在紫荆树下,唱着儿时的童谣,梳着头发,就和好了。这样的过渡显得极为唐突和做作,台上即便演得再感动也无法拨动台下观众的心弦。
《紫荆树下》姐妹相逢
我们在这部戏中看不到人的生存境况,感受不到当代人的七情六欲,只是看着一个个程式化的桥段在一幕幕地上演。也许里面有心灵鸡汤式的语言触动了观众的某种情绪,但是整个剧情依然缺乏血肉感,严格地来说完全不接地气。
《紫荆树下》的初衷是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孝悌仁义”,在题材的挖掘上值得肯定。然而,它的创作观念却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传统的创作上,作者并没有找到当代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反映当下人的生活中传递一种文化精神。上海石库门的生活,当下兄弟姐妹的情感问题,被一场白血病给完全湮没了;有太多鲜活的生活在这个舞台上遗失了。反之,当下人们的七情六欲也没有找到真正符合它的创作形态。我们虽然拿到了“二十四悌”这样传统文化的钥匙,却没有以正确方法打开那扇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