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视频 | 不能忘却的纪念⑩| 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邢维 王琳琳 李珂 陈瑞 王健慧

2021-04-02 18:00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1933年2月,鲁迅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杂志撰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此文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那一天,是他们牺牲的两周年祭,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而其中一位烈士正是鲁迅的挚友——柔石。



柔石,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称名史册的“柔石”,乃是他的笔名。柔石长子赵帝江回忆,浙东家乡有座小石桥,刻着 “金桥柔石”四字。父亲署名柔石,也用过金桥作为笔名。“我看到《为了忘却的记念》,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父亲是怎么牺牲的。”赵帝江说。


横浜路景云里23号,是柔石革命文学之路新的起点。1928年6月,曾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的柔石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来到上海。9 月,柔石由同乡引荐至景云里23号拜见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两人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鲁迅将自己的居所转让给柔石等人居住,还特意叫上几个年轻人来与自己一起搭伙用膳。



在与鲁迅共同居住的景云里,柔石伏案写作,奋笔创作小说《二月》。他在主角肖涧秋身上重叠了自己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子。小说成稿后,柔石将小说交予鲁迅,鲁迅亲自校阅全书,并为之撰文写作小引。1929年11月,《二月》在上海春潮书局出版。


在鲁迅的引荐下,柔石与上海很多文化名人相见并熟识。柔石在上海和鲁迅等作家成立“朝花社”,筹办《朝花》期刊,同时出版《艺苑朝华》美术丛刊,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执行委员。1929年1月,鲁迅把《语丝》交由柔石负责,又与柔石合编了《近代木刻选集》,并出版合译作品集。共同的办刊历程和木刻爱好使鲁迅与柔石愈加亲密。从此,柔石成为鲁迅从事革命文学活动的得力助手。


鲁迅对柔石的提携帮助以及在交往中给予柔石的精神鼓励和影响,在柔石的人生和创作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柔石次子赵德鲲回忆,“组织把我调去中央戏剧学院,专门读了四年的研究生。那时,鲁迅先生的爱人许广平住在北海公园。她说,鲁迅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慰了,现在柔石的小儿子已经这么大了。”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摆放着柔石的“手作”遗物,包括他亲手制作的笔筒、印章。此时的柔石,不仅是一名繁荣中国革命文艺创作的文化工作者,更一名推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者。他用小说、独幕剧、诗歌和散文等文体,积极奋进地写作,在文字里发出了改造世界的呐喊。柔石的作品《旧时代之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倾诉百姓疾苦,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后来还被译成英、俄、法、德及印度等外文,影响遍及世界。


“左翼作家就是通过纸和笔,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理想的追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表示,左翼文学的价值是作为革命文学,反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冲破黑暗的文化统治、思想统治的有力的武器。它是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理想社会的救亡图存。



1931年1月,柔石在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再过十天就是大年初一。灰蒙蒙的天,飞着雪,柔石与殷夫,欧阳立安,胡也频,李伟森,冯锵等23位革命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悲愤欲绝,当即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在《前哨》创刊号“纪念战死者专号”发表。



1926年,在“二十四烈士”牺牲的五年前,正是在龙华,清明前日,桃花开得正好,柔石和友人同游龙华,赏景观花,并在桃花树下,拍照留念。在柔石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中,这是在上海拍摄的第一张。背面是柔石用红笔所题的字:“上海龙华寺娘娘宫前摄影,时丙寅清明前一天”。在柔石牺牲后,鲁迅曾愤然写下这样的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而今,在龙华的一片萋萋芳草地,桃花依旧绽放,它们被赋予了烈士高洁的革命精神。正所谓“血色桃花祭龙华”,在龙华烈士陵园碑林区,有一首著名的《狱中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邢维 王琳琳 李珂 陈瑞 王健慧 摄像:李维潇、刘宽漾、吕心泉 编辑:殷滋)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