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聚焦》:总需要有人制衡权力

时讯

中国新闻周刊

2016-06-06 15:13

在这新闻行业末世的时代里,这部《聚焦》严肃而古典的主题似乎有点生不逢时,但它仍然大张旗鼓地、骄傲地宣讲着有关新闻调查制衡权势,揭露真相的故事。或许,这才是应有的态度,无论怎样一个时代,媒体的独立报道与调查都应该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制衡方,因为任何环境中,都会出现强势者,面对那样无可撼动的对手,如果没有独立监督,弱势方将长久地困于黑暗。

  《聚焦》的故事线索简单而直接,几个记者突破重重阻碍,让教会性侵儿童的内幕大白天下。对于这类电影来说,天然有正邪对立的存在,媒体代表着正义的一方,而他们所调查的教会则是一直企图隐藏真相的敌人。但好在导演托马斯·麦卡锡并没有将前者完全英雄主义化,也没有将后者彻底描绘为小丑。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写出了一种“复杂的角力”。马蒂·巴伦作为新总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旗下的“聚焦”部门着手调查教会的黑幕。但他懂得进退和时机。这一点,是最终这组报道得以产生如此巨大力量的重要原因。

  新任的总编辑,作为这个社区的名流,参加了教会主办的社会活动,当他与教会负责人面对面坐在沙发上,一个寒暄客套,一个微笑不语,那几分钟的场面,写尽了一个职业媒体人处理复杂局面的心理波纹。作为掌管一份报纸的总编,他必须承担部分社交者的角色,但他也深知自己保持独立于各种权势集团的必要。当对面那个穿着教袍的男人对他彬彬有礼地说“愿意为报社提供帮助”的时候,马蒂·巴伦礼貌地回应道,“我觉得媒体还是应该保持独立。”对方的脸上闪过一丝真实的尴尬和表演性的理解,这个短暂的瞬间,其实是电影重要的转折,某种程度上说,那意味着明确的宣战。那表示有些人拒绝加入交易的游戏,场面上,他可以保持基本的礼节,但同时,也会毫不隐藏坚定的强硬。这是成熟而不世故的态度。

  教会几乎是一个无法撼动的存在,它的主干和细枝末梢都与整个社会乃至权力系统紧密缠绕,即便它无数次爆出丑闻,但也仅仅是具体个人受到惩处,而系统从未被撼动。而现在,总编辑马蒂·巴伦想做的事情是,让人们看到系统性的问题,他想告诉公众,之所以发生那么多起性侵事件,并非一两个牧师的个人恶习,而是高层对此视而不见,以及整个系统性的病症带来的必然结果。但达到这个目的,远比揭露一两个牧师要难得多。这需要等待时机。作为记者,他们费尽心思拿到的料,发表得早了,就会拱手把主动权交给教会,让对方采取弃卒保帅的策略,而发表得晚了,又会败给同行间的竞争。这其中有作为记者这个职业性的无奈和纠结。

  对于媒体来说,调查报道是出于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而非个人化的恩怨,但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入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当他们得知一桩又一桩被隐瞒的丑闻,看到一个个濒临崩溃的个体,他们自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暴躁和愤怒,但是又必须将自己始终限定在理性的框架,一步步追索和求证,这其中的痛苦和快慰,外界难以懂得。媒体人是一个职业人而不是圣徒,所以,驱动他们的除了正义感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那种成就感的回报同样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体悟的。《聚焦》把这种内部人士才能体察的、细微的情感阐述得很精确。

  这部电影的阵容非常引人注目,无论是出演过《鸟人》的迈克尔·基顿,还是在《狐狸猎手》中有过极佳表现的马克·鲁弗洛,他们在《聚焦》中的表现都无可挑剔。还有扮演总编辑马蒂·巴伦的列维·施瑞博尔,他曾经在小众美剧《清道夫》中出演了一个沉默、神秘又充满自毁倾向的男人,而这一次,他用很少的台词演绎了一个表面温和,内心坚定的报社掌舵者。

  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压抑但也斗志十足的故事,成为了这个时代中的一曲媒体挽歌。虽然人们都知道媒体作为权力制衡者的必要,但谁也没办法改变当下媒体光环消散的现实。新闻愈发娱乐化、快销化,它很难再形成块状的力量,没人知道,这个不可或缺的第四权力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它原本该在的位置。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