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视频 | “一只虾”引发的跨省治水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怡

2021-07-02 15:34

连接苏皖两地的天目湖是江苏溧阳的“名片”,由沙河、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组成,从空中俯视犹如少女脸上一双亮丽的眼睛,因此而得名。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然而去年3月,大溪水库却暴发了一场“水质危机”。


位于上游的安徽郎溪县凌笪镇的青虾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一度造成了下游饮用水取水困难。一边是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另一边是饮水的刚性需求。两地决定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那么,何谓生态补偿?如何补偿才能让双方都皆大欢喜?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栏目请到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以及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越敏做客演播室,共同探讨长三角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天目湖水质透明,常年达到Ⅱ类水标准,但是去年3月因受到上游污染水的冲击,一下子硅藻爆发。杨育美介绍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水质下滑到III类到IV类。在上游入湖口,甚至处于劣V类水平。天目湖是溧阳人民的“大水缸”,是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于是他们迅速展开调查,追踪到污染源是附近的青虾养殖尾水。


2016年起附近的老百姓开始养殖青虾,这些年青虾养殖户急剧扩张,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到2020年3月份的时候规模达到了3000亩,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生态容量。本地养殖户的退养工作完成以后,天目湖上游的下吴村的青虾退养工作却不好做。因为下吴村属于安徽省郎溪县,这就涉及到了跨省流域的治理,如何协调、如何沟通、如何补偿等一系列问题。



杨育美表示受益于苏皖合作的大规划,以及一岭六线的合作平台,跨省流域治理有了扎实的共识基础。于是天目湖镇与上游的凌笪镇下吴村最终达成了生态补偿机制,双方共同发展田园综合体,一起保护水源地。


其实我们国家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有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但是这些条例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治理比较有效,对于农业所产生的污染,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条文以及执行的方式。宁越敏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需要各个地方进行协作来探讨,“一事一议”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天目湖镇和凌笪镇的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苏皖两省生态大保护县级政府层面先行先试第一步。



“我觉得做得最好的是联合河长制”,陈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通过一些河段的联合河长制来进行共同的段面监测、信息共享,然后共同巡河,再对每一个河段进行统一的规划,进行岸边以及水体的综合治理,统一并不是说完全一样,而是一个统筹的概念。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怡)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