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视频 | 微短剧“带火”种种乱象 “风口”不是敛财借口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严相莉 陈昱卉 翟静

2024-03-04 15:55

新兴的网络微短剧,今年春节又刷了一波流量。热闹之余,做短剧“副业”的网络广告,也已经铺天盖地:有的是征集剧本,有的则声称教你零基础做短剧,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这些充满诱惑的说辞背后,究竟是机遇,还是骗局?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发现,近30天里就新增了160多条短剧收稿广告,除了少数几个主流平台编辑以外,发布来源五花八门;还有大量语焉不详、说是“带你做短剧”的招募令,点开主页一看满屏都是不重样的“风口”和“副业”。



不过,记者报后名发现,直播讲课内容和短剧创作毫无关系,而是发视频、刷流量的心得。所谓的副业实际是“推流分销”的活儿,就是搬运爆款、反复投放,靠着刷数据赚取佣金。但实际上,所谓的“10万+流量”“三天出单”却很少有兑现的,最初的广告发布者没几天就销号跑路,社交平台上的引流群也是一散了之。



而一些声称提供“免费剧本培训”和“内部收稿渠道”的广告也是套路满满。扫码加上“导师”后,记者被拉进了一个“AI写作训练营”。调查后却发现,这家公司之前发布的AI绘画、配音等课程收到过数百条以“虚假宣传”为主的投诉,广告里信誓旦旦的“变现路径”,自然也经不起追问。



相较推流分销和导师卖课,那些专注剧本、收稿审稿的网络编辑广告也是鱼龙混杂。业内人士介绍,第三方买卖个人编剧及工作室的短剧项目已经不是主流,除了正规平台的官方收稿渠道,很多自称短剧制作方的,名为收稿,实则是“骗稿”。


广告发布方充当的是“二道贩子”角色,假装审稿编辑,把稿件转手投向平台或者短剧制作公司,拿走收益的大部分,甚至有拿到稿子就玩“消失”的,而真正的作者得不到任何保障。



专家介绍,一些人蓄意营造“入局简单、创作门槛低”的幻象,以“带你创作”为旗号坑蒙拐骗,这是新市场发展初期普遍萌生的乱象。对此,还需重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优势,保护并鼓励用户真正成为创作者,而不是“风口”之下的“韭菜”。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春节档,短剧市场日消耗约8000-9000万元,总消耗预估8亿元。日前,抖音、快手、腾讯三大流量媒体都发布了相关短剧扶持计划。



而OpenAI前些日子发布的文生视频工具Sora也是掀起又一波热浪。一次性生成60秒视频、多角度镜头无缝切换的功能,对于单集时长1-2分钟的小程序短剧来说,可算是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为商业变现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短剧行业引入AI,伴随着热点,矛盾也开始涌现。一些机构和平台在知名网络平台投放引流广告,鼓吹“副业培训”。其中不少名不副实,真实目的是以“忽悠变现、高价售课”牟利。课程内容却往往是质量低劣,既费钱又费时间,一些学员还遭遇了不法分子的诈骗。


此外,让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写剧本找“爽点”,是否会更容易诱发标题党、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等不良价值观?大开大合的极端价值观宣扬方式,也不断试探着短剧行业的底线。



律师黄荣楠分析认为,以微短剧为幌子卖课,构成虚假广告宣传的行为。微短剧征稿发挥大众的创作能力,本质上是一件好事情。他建议,可以参照一些文学创作网站,让用户注册成为平台的签约用户,对于用户上传的稿件,做明确的著作权登记,且所有授权流程都可查可知悉。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严相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