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视频 | “民情民意”的直通车开到了“家门口”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政 戴晶磊 王天峰 王毅

2020-11-23 15:48

有人把基层立法联系点比喻成一辆传递“民情民意”的直通车。这辆车能把老百姓“原汁原味”的立法建议,送到立法机关。从2016年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5年来,从社区街道到企业园区,“民主立法”实现了各区域、各领域的“全覆盖”。这个收集民情民意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好的意见,变成了黑纸白字的条文?来看报道。



曹杨新村街道的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近20位居民、养老工作者们聚在一起,就《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的条款,畅所欲言。

“长护险每天一小时很吃力,希望是不是能够增加到两个小时。”

“如果子女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也建议把这个纳入个人诚信当中。”

这个联系点,今年4月刚成立,参与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征询",上报意见建议194条,其中有 15条最终被采纳。

辖区企业代表张建良说:“当初我们提了一个意见,已经在第六条直接体现出来了,你看市区商务部门牵头协调。”

作为企业代表的张建良,深知企业在跨部门跨区域事务上最容易碰到问题,在此前《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的立法征询会上,他提出法律应明确 职能部门对外资企业的“兜底服务”。这一意见,最终被“原文采纳”,两个月条例正式通过。

“能够在法律条文中正式写进去落实下来,真的没有想过,我们的立法更加接地气,对法律来说更有生命力。”张建良说。



为此,街道还定制了“荣誉证书”,给意见被采纳的居民留作纪念。

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说:“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有仪式感的动作,让老百姓觉得自己参与后很有荣誉感,参与到整个国家,整个地方的立法体系中。”

这样直接反映民情民意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最初的10个点,目前已经扩大到全市共有25个点,实现了上海各区的"全覆盖"。不仅在街道社区,立法联系点的"触角"还伸向了企业、园区等。

这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征询座谈会,互联网企业和职能部门 都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座上宾"。

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研室主任、法律学院教授朱应平说:“我们听取意见找的单位对我们立法质量就高,因为问题导向比较明确。”

嘉定工业区人大工委主任谈亚芬说:“现在已经两千四百多家实体型企业落户在嘉定工业区,所以在立法项目征询的勾选上我们偏向于企业。”



不仅请进来,基层立法联系点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社情民意的收集越发全面。

“您喜欢哪些公共文化服务,您可以选图书馆、博物馆。”

这群身穿蓝背心的年轻人,是沪上一家金融企业的员工,他们企业是本市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除了在企业内部征求意见,他们还带着自制的立法调查问卷,走出了企业,收集更广泛市民的意见建议。

“这个问卷当中很多关于公共文化的问题,我也比较关心”,“能真正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法律就相当于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的意志之上,大家就更加容易去遵守。”一些读者表示。

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介绍说:“发了八千多张问卷,有线上的有线下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他们也是我们听取民意非常好的渠道。”



一年来,来自民间的智慧还为多部国家法律草案建言献策,通过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在上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上下联动”,将有更多“接地气”的立法建议,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虹桥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赵光介绍:“对推动我们立法质量的提高都有非常好的帮助,对大家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自己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在基层立法联系点,百姓们最深的感受就是,以往看似“高大上”的立法,其实并不“神秘”,普通百姓的意见也能推动法条的确立和完善。不管意见是否“被采纳”,参与立法的过程,就是一次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而对“立法者们”来说,当“民意”融入立法,让“民意”成为法制的基础,法律制度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政 戴晶磊 王天峰 王毅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