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交大治沙扶贫达人刘智卓 获评2020"最美大学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21-01-11 19:4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示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从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大学生,授予“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获此殊荣,这也是交大学子首次获评“最美大学生”。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为获奖同学颁奖,发布仪式《闪亮的名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刘智卓:治沙扶贫路上的“板扎”青年

“直到风沙止步。”简短有力的一句话,扎根在学环境的刘智卓心中。在烈日下扎麦草格子、沙柳障、种植梭梭树,是他熟悉的“夏日配方”。从初具规模的交大林,到战退2000亩黄沙,他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西部的沙漠中,用行动践行着理想。

2020年夏天,刘智卓和一群交大学生再次奔赴腾格里沙漠,因为疫情防控,暑期实践时间略有缩短,规模也有缩小,但“越是艰险越向前”,他和“绿格”公益实践团向沙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样的夏天已经持续了5年。



2016年,刘智卓带领着9个大一的同学从上海出发,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又经过6小时的汽车颠簸,到达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大漠深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治沙之行。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最后一片绿洲,被称为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那一年,他们没有住宿的地方,就睡在沙漠边缘乡亲家里的地板上,没有治沙工具,就挨家挨户去借。当时,很多当地人都觉得这群从城里来的白白净净的大学生是来闹着玩的。



而刘智卓,在后面的每个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沙漠里。不仅如此,和他一起来的志愿者也在不断变多,在沙漠里驻扎的时间也逐渐加长,通过不断接力实现更为长期的治沙行动。尽管每次从沙漠出来,他们都会皮肤黝黑,上火蜕皮,但沙漠却逐渐在他们的努力下固定了下来。

在五年的时间里,他从十个人的小队开始干起,逐渐创立绿格公益团队,志愿者发展到如今近800人,招募志愿者范围也从交大拓展到全国30多所高校。这些年来,他们共制作方格十万余个,固定黄沙两千余亩,造林三千余株。“交大林”也开始在大漠扎根,成为黄沙中的绿色

如今的刘智卓去到当地,而和村民一样黝黑的皮肤,也印证着,他不是闹着玩的。



西部基层的苁蓉“技术员”

“吃饱喝好,不想爸妈。”这是刘智卓大一时治沙借宿在村民家里的头一个晚上,乡亲对他说的话。对他而言,这种质朴的关怀也让他开始和这片祖国西北的沙漠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感情羁绊。

多年的治沙之行,沙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里。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沙漠环境“好起来”,又能让沙区的乡亲“富起来”。

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逐渐发现,荒漠化和贫困是一对无法分开的孪生兄弟。而在民勤当地,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荒漠化,而贫穷又限制了当地治理荒漠化的能力。



在不断的调研走访中,“肉苁蓉”进入他的视野。这是一种高经济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后可以作为药材出售,而肉苁蓉的寄主梭梭树,恰好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同时解决贫穷和荒漠化两件事。

基于这些调研结果,他推广了荒漠化生态扶贫“嫁接模式”。扶贫先扶智,为了推动这一模式落地,他联系业内专家,为当地送去肉苁蓉嫁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荒漠化生态扶贫“嫁接模式”。为了将这些技术送到实处,他牵线搭桥,组织专家团队和民勤县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座谈会,制作嫁接技术指导手册,打通咨询渠道。

经过努力,治沙扶贫的新模式初显成效,助力形成了肉苁蓉七千多亩,锁阳一万多亩的种植规模。



智耕洱源的“板扎”班主任

一次次的西部之行,也让刘智卓对西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于刘智卓而言,这段助力西部乡亲脱贫致富的经历,让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提升,也坚定了他的人生志向。

因此,他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从东海之滨奔赴洱海之源,把青春激情奉献在教育扶贫一线。

根据支教地的需求,他负责教授七个班的数学、生物等课程,服务期内共授612个课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力求把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刘智卓的一个信条。期间,他还通过自己的劝说,让一名濒临辍学的学生最终选择继续读下去。这件事,也让刘智卓被当地人深情地称为“板扎老师”。

“板扎”一词,是洱源话,意思是“靠谱、能干”。这个称谓,既让刘智卓感动,也让他感到身上责任重大。此后,他和支教团的队友还一同建立了“啟源未来”基金会,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2020年五四青年节,刘智卓所在的支教团也荣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目前,刘智卓已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回归到的科研生活中。与此同时,他带领的绿格扶贫创业项目在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银奖。对于未来,他计划在做好志愿公益和扶贫工作的基础上,用公益创业的形式,让绿格模式在更多地方扎根,推动荒漠治理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不管是坚韧“治沙人”,还是基层“技术员”,亦或“板扎”班主任,无论角色如何变化,刘智卓服务基层、青春报国的奋斗底色一直没有改变。他就像一棵梭梭树一样,紧紧的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期待道:“我在学生阶段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千千万万在各行各业付出的环境人、交大人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在西部的岁月,让我感受到知识和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也让我认识到了环境治理工程是一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业。这种认知,时时刻刻都在督促着我要扎扎实实的做好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努力增长才干,把自己的人生扎根在为祖国绿水青山事业奋斗的道路上。”

这是刘智卓对未来最真实的期待,也是他最美的的青春写照。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