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不朽的丰碑,伟大的征程
时讯
新华社
2016-10-21 16:43
原标题: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征程——献给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历史,往往在某一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人久久铭记。
1936年10月,主力红军征战万里胜利会师,功绩震烁神州,红星照耀中国。这群衣衫褴褛的斗士传奇般的远征,以其执着、勇毅,为黑暗的世界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条复兴之路。
80年岁月山河,80年接力长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巍巍丰碑,传递无穷力量;不朽精神,激励接续奋斗。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中华民族在新的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一种力量永远引领前行——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初秋时节,暮色低垂,华灯初上。
泸定桥东桥头的县城广场上,又到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候。人们或在散步聊天,或在唱着欢快的歌曲,或在跳着热烈的锅庄舞……
不远处,大渡河水奔腾咆哮,泸定桥上13根粗壮的铁索,带着岁月的斑驳,在夜色中泛着寒光,印刻着那个惊天动地的历史瞬间。
81年前,22名红军勇士背挎马刀、腰插手榴弹,在光溜溜的铁索上匍匐前行,前方是枪林弹雨,底下是滚滚江涛,前面队员掉入江心,后面的仍奋勇向前……
时光流转,22名勇士的姓名大多已不可考,但一个历史细节却被后人反复提及:这支敢死队全部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
“即使再过80年,我们谈到中国共产党仍然不能不谈到长征,谈到长征仍然不能不谈到这次战斗。如果历史定格在这一瞬间、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没有党的领导,长征不可能胜利。”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说。
如同一座熔炉,长征锤炼出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
从失败走向胜利,遵义不啻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回到了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
一旦有了坚强舵手,再大的浪涛也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航船。
“危急时刻,是党中央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了大家。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是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坚定了追随的信心。”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时至今日,从长征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
“要让这样一个政治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一如既往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王新生说。
如同一面镜子,长征映照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先进性——
家住甘肃宕昌县哈达铺红军街中街附近的93岁老人周尚仁,是当地见过红军的唯一健在者。
“他们着装一律,官兵不分,服装陈旧,脚上穿的都是布条编的‘片儿鞋’。买东西照价付钱,也不惊扰百姓。”周尚仁还记得1935年9月红军攻破腊子口进入这个小镇时的情形。
红军离去那晚,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打着灯笼,擎着火把,护送红军北上,夜如白昼。
当一支主要由工人农民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出现在群众面前,并为解放全体劳苦大众而战斗时,谁不会为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徐焰说。
党为了人民,人民跟定党。
铁流两万五千里,留下的不仅是一段段传奇的胜利,更让整个中华民族看到了曙光。
如同一条纽带,长征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0月的彝海,湖水澄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湖边游客如织,当年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处的三块石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这次彝海结盟,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民主党派及中间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上层人士等的统战工作,使红军避开了敌人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战略转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延武说。
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长征的胜利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持久凝聚起全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之力。
一种精神时刻催人奋进——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
“5、4、3、2、1——点火!”
10月17日清晨,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映着朝阳飞向茫茫太空,人们再次看到乳白色箭体上的醒目标志:CZ(长征)。
箭如其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凝聚着中国航天人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8年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最终,有感于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将火箭命名为“长征”。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一次次飞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是一种能与苍穹比阔的精神,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后山上,有17棵参天大树,每棵树下都有一方墓碑。当年,这个仅有43户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参加红军。参军前,17位年轻人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没有英雄。一个英雄的民族,必有永恒的史诗。
长征路上,一个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被冻死,战友们掰开他紧握的一只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作为党费的银元——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鬟、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诗人瓜格里尼曾这样描述红军。
一旦踏上梦想的征程,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长征尚未结束,曾经在黑暗中国探寻光明之路的鲁迅就向陕北发去贺电: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80年风云过尽,当年的“红小鬼”都已进入耄耋之龄,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大多已经逝去,但红色的记忆历久弥新,红色的基因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红色的火焰仍然闪耀在人类文明的火炬上。
80年过去了,长征路上永不褪色的红飘带,化为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城楼,升起在奥运赛场,飘扬在浩瀚太空……
一条道路始终指引方向——走向复兴的新长征
巍巍六盘山,苍茫大地间。
2016年7月18日上午,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吉县将台堡,冒雨拾级而上,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
不远处,六盘山上高峰依旧;放眼望,红旗早已插遍神州。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这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复兴之路——
江西赣州,长征第一渡。
9月开学季,长征源小学的孩子们吹响了唢呐,《十送红军》的乐声飘过于都河,让人不禁回想起82年前那悲壮的出征。
“只有往前走,才能让天下的穷人都过上好日子。”102岁的老红军王承登至今不忘跨过于都河时的初心,一直关注着赣南老区的变化。
过去4年,赣州10万群众挪出深山“穷窝”,近300万农民告别土坯房,全市70万贫困人口预计将在2018年全部脱贫。
“让老区群众快点、再快点脱贫致富,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新长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乡双龙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长华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前进的步伐就永不会停歇。
“我们面前还有‘雪山草地、激流险滩’,我们身边还有‘枪林弹雨、围追阻截’。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说。
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奋进之路——
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千回百转,不断前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品质。
被迫长征,缘于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长征胜利,缘于回到了正确的道路。连曾经奉行错误路线的李德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回望历史,失败让我们自省,胜利让我们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王新生说。
首都北京,秋意渐浓。
在一条以“复兴”命名的宽阔道路旁,一场以“长征”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
人群中,82岁的杜显富老人在一幅毛泽东同志的画像前伫立良久。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播种机。今天,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你看,我们的国家多富强,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曾在人民大会堂为毛泽东同志服务过的杜显富动情地说,“希望这些种子在新长征路上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一个月前,同样在这个展览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编辑:刘喻斯)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