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视频 | 国际空间站建设花了12年 中国为何只需2年?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2021-04-29 20:27

4月29日,全球航天业界都在注视中国。中午11时许,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被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航天今年最为重要的发射,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式拉开大幕。


“天和”升空 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施工期”


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其系统包括多个主要舱段、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其中最先发射的就是“天和”核心舱。



作为空间站的枢纽,"天和"核心舱最大直径4.2米,轴向长度16.6米,比五层楼还高,起飞质量达22.5吨,相当于15辆小轿车,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资深航天专家陶建中表示,要把这样一个大家伙送到近地轨道的高度可以说难度不小,必须由目前我国起飞推力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来完成。



而说起这个核心舱的功能,陶建中把它比作空间站的“司令部”,未来它将成为整个空间站运行的控制中心、航天员的生活中心,以及开展空间科学、技术实验的科研中心。


其中,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达到50立方米,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实现了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两年建完空间站 底气在哪里?


除了核心舱外,空间站还有“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它们与核心舱“连体”后,将组成一个T字形结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容,中国空间站就像是一个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豪宅”。


建成后我国空间站的基本结构


为了加速完成这间太空“豪宅”的建造,在今明两年内,我国还将连续实施10次飞行任务,再用太空“拼积木”的形式,完成整个空间站的在轨建造,最终实现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重达400吨的国际空间站历时12年才建成,而中国则计划只用两年时间建完空间站,为何能有这样的底气?陶建中表示,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此前,中国的两个空间实验室,也就是天宫1号和天宫2号,已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进行了10次对接试验、12次交会试验,每次交会对接都是“零窗口发射”,即发射时间和计划时间没有一秒误差,酒泉和文昌两个发射场也都“身经百战”;而在出舱行走和空间活动技术方面,中国也早有突破:2008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首次空间出舱行走,2016年,景海鹏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室工作了1个月之久。


陶建中充满自豪地说:“中国速度”的背后,彰显“中国科技”的硬实力!


中国为何要造自己的空间站?


“空间站被称为人类可以长期生活的太空之家,也是航天科技的集大成者,中国不能缺席。”陶建中强调。


此外,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也是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建造空间站的另一大原因。


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是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共有16个国家联合参与,总投资超1000亿美元。



然而这个项目却唯独将中国排除在外。1999年和2011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两个条款,规定美国的卫星技术不能转让给中国,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也不能和中国签订任何合作协议。


陶建中还指出,在建成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后,中国能获得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


除了为我所用,中国打造的太空“会客厅”也会向全球科学家敞开大门,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单位的9个项目入选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批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会否演变成"空间战"?


就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按计划推进之际,由美俄主导打造的国际空间站却面临着“下岗”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国际空间站最初设计的服役期限是到2015年,之后两次延长,分别至2020年和2024年。如今,空间站的设备严重老化,去年还曾接连发生漏气事件。俄罗斯方面预测,到2025年后,国际空间站的大量零部件将会“雪崩般”损坏。


当地时间4月18日,俄罗斯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空间站运营合约结束后退出该项目,并计划斥资60亿美元,建造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并在2030年前将其送入轨道。



路透社分析,这意味着俄罗斯将结束与美国在国际空间站长达20多年的合作。


反观美国,也早有筹谋。NASA最近公布的“商业近地轨道目的地”项目显示,美国计划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向四家公司授予总计4亿美元资金,帮助启动私人空间站的开发,以取代国际空间站,供NASA使用。陶建中认为,这或许也是美国政府囊中羞涩的无奈选择。


而除了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不断缩水,美俄在太空武器方面的争议也日益凸显。



2020年7月,两国在维也纳举行了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太空安全会谈,俄方提出制定限制太空武器条约,禁止参与国在太空部署任何类型的武器,美国则对限制部署武器持谨慎态度,双方各执己见、不欢而散。


陶建中指出,大国间的太空博弈,从当年的“抢第一”,到现在的各自为营、暗自较劲,这样的状况还将持续。而受到近期双边关系持续恶化的影响,美俄在太空领域的“明争暗斗”恐怕还会升级,或将进一步加剧双方的军备竞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