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7″

视频 | 视频|大国外交启示录⑤“有信仰”的老挝大米是怎样炼成的?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菲菲 方菲菲 秦嘉莹

2017-09-02 15:07

2016年1月,首批88吨老挝大米,沿着“一带一路”,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价格最低也要每公斤45元。


高端的价格,来自于先进的技术标准,老挝大米产业复兴的背后,是中国技术和资金支持的结果。


用老挝工商部长开玛妮•奔舍那的话来说,这是沉浸着“丝路精神”的稻米,它是有信仰的。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更多承载的是一种生息的希望。不把农业简单地当生意来做,用“中国标准”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实现经营和发展共赢,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让双方互相得益的最好诠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信仰”的老挝大米,正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共商、共建、共享。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繁重、需求强烈,且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矛盾冲突突出。中国搭建的这个国际合作平台、打造的国际公共产品,则为回应发展、安全、治理的三大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的治理当中,承担相应责任的体现,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当然,讨论“一带一路”,不能回避道义跟利益之间的关系。


对此,习近平有着独特的见解。2014年,习近平在访问蒙古时第一次提及“一带一路”的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


在谈及“一带一路”合作中如何遵守市场经济原则时,习近平又说,我们采取“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


2016年,习近平在周边国家发表署名文章中说,义,反映的是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事实上,类似老挝大米的故事,在政论片《大国外交》中俯拾皆是。从非洲大陆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到中巴经济走廊上的电力建设;从亚欧大陆上的中欧班列,到直抵地中海的海上丝路远洋货轮;从合作项目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到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悄然改变……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相关国家的“信仰”,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彰显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中国胸怀。


高祖贵认为,义利观最重要的内涵,是中国的责任担当。当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崇扬“和”的理念、秉持“合”的心态,“义利相兼”就不难实现。



“一带一路”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几年来,世界一直在观察与思考中寻找答案。


今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40分钟的主旨演讲,获得了全场27次热烈掌声。


这次论坛,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与会。

 

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写入,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



这些都是这项中国智慧得到世界认同的证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菲菲 方菲菲 秦嘉莹 实习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