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魔都眼大调研丨雾天应急为啥老“迟到”?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毛鸿仁

2018-01-17 20:41

昨天的一场浓雾,愁坏了骑车一族。路面湿滑能见度低还是其次,过江轮渡全线停航,浦东浦西一水间竟成了咫尺天涯。所以昨天的多条隧道和大桥上出现了这样的画风:




警察蜀黍开道带我们骑小电驴过隧道!听起来很扎台型哦,而实际上呢,警察蜀黍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无论是徐浦大桥还是各条隧道,都是为机动车过江而设计,非机动车无论马力、刹车性能还是轮胎抓地力都无法达到通过要求。因此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非机动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通过隧道、大桥行驶过江。如果在警车护卫通过的过程中发生非机动车滑倒等意外,很容易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这是警察蜀黍最不愿意看到的哟!那你要问了,为啥蜀黍们要“知法犯法”呢?讲真,这是不是办法的办法,因为非机动车积压实在太多了。



上海针对黄浦江轮渡停航期间非机动车过江的应急预案是这样规定的:一旦出现迷雾导致黄浦江轮渡停摆,相关部门将出动搬场车驳运非机动车、公交车运送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过隧道、大桥过江。



人车分流,安全有保证。这套预案制订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2016年1月、2017年1月、2018年1月都出现过至少1次需要启动该预案的情况,可是最终执行的情况都不理想。



魔都眼综合各方给出的数据,跟大家一起以时间为线复盘昨天这场大雾里应急预案从启动到生效的全过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



1月16日上午


5:16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5:46 大雾预警升级为橙色,市区大部分地区能见度约200米,黄浦江轮渡全线停航


6:00 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指挥中心启动应急预案,请求相关部门联系公交、搬场安排车辆前往徐浦大桥和几条隧道,开展非机动车和人员驳运


6:20 黄浦交警接到指令梯次上岗,在复兴路隧道浦西入口增派3倍警力,劝阻非机动车违规进入隧道


7:55 市交通委陆续向永兴搬场、久业搬场等公司发出指令,要求调集12辆搬场车执行非机动车过江驳运任务


7:57 市交通委陆续向公交和搬场公司发出指令,要求其向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和徐浦大桥派出车辆运送非机动车和骑车市民


7:57浦东公交收到市交通委指令,开始调车


8:00 黄浦交警开辟应急车道,采取警车开道押队、警用摩托车护卫的方式,疏导积压的非机动车由隧道过江


8:24 第一辆执行预案的浦东公交杨高公司机动车抵达复兴路隧道浦东入口待命,但由于搬场车未到位,因此交警只得继续采取原方案组织非机动车过江


9:45第一辆执行预案的搬场车抵达复兴路隧道浦西入口,“人车分离”的疏导预案才开始运转



小眼哥发现,昨天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与过去两次大雾弥江时如出一辙,都是启动很早、响应不及时。而看完这条时间轴,相信敏感的你已经注意到:从6:00交警总队指挥中心启动预案,到7:55市交通委分别向搬场、公交发出指令,这中间经过了115分钟;而从接到指令到车辆到位,公交只花了27分钟,搬场企业则耗时110分钟。



应急预案能否落地,涉及到多个部门,必须环环相扣,谁耽误了就会影响整个响应速度。从昨天的情况看,预案从启动到真正运转总共花了225分钟,交通委发出调车指令和搬场车到场各占50%。如果调令能来得早一点,相关各方的启动速度就能更快;如果能避开8点这个早高峰车流量最高的时间,那么从遥远的驻地赶来的搬场车也许就不会因为上不了高架,而困在滚滚车流之中。如果这样,预案从启动到真正运转的时间,就不会是漫长的225分钟,完全可以更短。

另外,小眼哥也发现,应急预案的设计中有一处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搬场车。



搬场公司是企业,车辆是企业的生产工具。一般来说,搬场公司会提前一天将次日的出车单安排好,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有车辆,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要企业一下协调出近10台备车,难度很大。而且搬场公司的驻地距离三隧一桥普遍较远,搬场车按规定不能走城市快速路,到达疏导点的时间就会比公交车晚很多。此外,搬场车的运送效率也存在问题。由于不能堆叠,一辆搬场车只能装载不到10台电瓶车,而昨天上午仅复兴路隧道由交警护送过江的非机动车就有近千辆,搬场车根本忙不过来。



综上所述,小眼哥认为导致黄浦江轮渡停航期间非机动车过江的应急预案难以起效的原因有二:

一是涉及相关部门和企业较多、审批环节复杂,容易降低执行效率。
解决方案:尽快建立在迷雾高发季节的值班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简化审批流程。
二是搬场车响应速度慢、运送效率偏低,导致即便应急预案及时进入运作状态,也难以迅速消化积压的车辆。
解决方案:小眼哥了解到,路政部门已经在考虑通过采购应急卡车,并驻扎在桥隧养护站点的方式,提高非机动车运送车辆的响应速度。


通过多年建设,目前黄浦江上已经有44条越江通道,机动车过江已经变得很便捷。而非机动车过江目前仅有轮渡这一个途径。一旦大雾天轮渡停航,骑车的市民过江就成了个大问题。即便人群不大,即便收入水平有限,但他们也是城市的一份子。能否让应急机制真正起到效果,体现的是城市的运行效能和人文关怀的温度。这是魔都眼的大调研报告,希望在下一个雾天,驳运车辆能来得早点再早点,让骑车市民的心暖点再暖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毛鸿仁 编辑:馨元)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