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视频 | 数字时代,如何让长护险评估更“精准”?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邱旭黎

2021-01-25 11:00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长护险评估、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从2018年起,上海开始全面试点长护险制度,三年来为全市超过7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如何不断提升评估的科学合理,让失能的老人得到相适宜的长护险服务,市医保部门联合卫生、民政、卫建等部门,聚焦“评估和服务精细化管理”,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


72岁的罗阿婆来到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长护险。工作人员首先请罗阿婆回答一套专门设计的自评题。



“现在洗澡,或者头部清洁,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吗?还是需要别人帮助的?”


“独立可以的。”


同时,工作人员通过内部系统,调阅罗阿婆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就医记录。


窗口受理人员方芳说:“我们这边签约居民都有他的健康档案,他的疾病,家族史,病史我这里都能看得到,这样可以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结合各项结果,受理人员认为罗阿婆并不符合申请长护险的条件。


“阿姨不好意思,这次评估不能受理。”


“但是你听我说我今年已经实足72岁了,而且我病很多。”


“但我们现在评估是要求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所以您现在这方面还是能够自己出来行走,出来看病就医,都是自己能来,这样就不符合申请的标准了。”


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罗阿婆心甘情愿地撤回了自己的长护险申请。


长护险申请人罗小妹说:“我想我岁数也蛮大了,我自己的病也挺多的,我想大概可以申请的,但是听了医护人员这样说呢,我知道了。因为他们是专业的,我相信的。”



据介绍,之前长护险的申请是由申请人前往社区事务中心办理,从去年5月起,长宁区开始在全市率先试点将长护险的申请,前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这样,更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的社区医护人员,就可以为老人在正式申请长护险前,先进行一次预评估,对于明显不符合长护险条件的申请人进行劝退。


长宁区医保局副局长朱灵芳表示:“进入评估的环节你自己也要自付40元的评估费,老百姓其实自己也掏了腰包了,我们目前来说如果自评估不符合要求的话,我们就直接劝退他,既节约了老百姓的资金的支出,也节约了医保基金,因为老百姓自负40元,160元是医保基金支付的。”


而对于符合申请条件的老人,在接受申请的同时,预评估的结果也会告知后续的上门评估人员。


91岁的李阿婆家今天迎来了长护险评估人员。经得李阿婆家人的同意,评估人员对于评估过程全程录像。


评估人员胡佳怡:“这个记录仪主要是为了评估好之后,结果给出之后,万一有什么异议,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记录仪去追溯,我们主管部门会抽查,看看我们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由于这些评估人员事先获得了预评估的详细资料,因此评估过程更有针对性。


评估人员季一薇:“大概什么疾病都知道,他的基本情况也了解,所以说如果上门的话相对来说他的情况比较真实,然后我们评估出来也更精准一点。”



而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长宁区还对长护险申请人的评估等级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公示。


上海复宁长期照护评估指导中心主任杨军表示:“比如说有的邻居朋友会觉得,这个评估结果和他们平时感觉到的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一定相符,他们也可以举报,或者打电话来告诉我们情况,我们会采取进一步的跟进的措施,去观察他(申请人)的身体状况是否真的符合评估等级。”


事实上长护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的上海两会中,就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长护险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秦钠称:“它对被服务对象的一个资质的评估标准还不够统一。”


市人大代表、嘉定一中副校长赵雪平则表示:“有的就是借用了长护险的这个服务,然后就是会要求做一些家政类的。”



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主管部门着力提升评估和服务两个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水评。据统计,目前本市正在接受长护险服务的失能老人有42万多人,截至去年末,现有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1186家,并有各类持证护理服务人员6.8万人。为了让长护险能更多惠及真正有需要的失能老人,去年,上海通过升级评估标准2.0版、规范评估申请流程、增加评估结果公示、探索评估影像留存等手段,不断完善评估管理的各个关口。尤其在较难监控的上门服务环节,探索使用数字化的手段,对入户服务进行全过程监管,保证服务的质量和真实性。


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依辰称:“相当于是一个服务的黑箱,只有两个人员,并且被服务者还是老人,他对于我们专业服务是没有办法判断的,这样的一个服务过程,就很难被监管。我们从去年开始也进行人工智能的服务过程监管。可以看到整个AI人工智能数据库分析出来的数据,到底是哪位服务者的服务是异常的,无论是位置异常,还是服务不准时,还是服务的内容超出限制,都可以有准确的提示。”



而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中,代表委员们提出要更多的使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提高长护险全过程的客观公正。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长护险社会监督员顾昊认为:“(大数据)非常有必要,其实大数据的引入了以后,我们在初步筛查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病人他是不是有慢性疾病,或者说他是不是失智失能,包括他的一个养老的一个状态,从申请到评估,再到服务,信息化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明白,然后做得也更轻巧。”



此外针对目前仍有一些老年群体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比如康复训练等服务尚未纳入长护险服务范围,代表委员提出可以在长护险的基础上,发展商业长护险,同时培养一批服务类型的公司,满足老人的差异化需求。


市政协委员复星国际联席CEO陈启宇表示:“现在居家每天一小时的服务,如果通过商业保险再有一个连接和延伸,我觉得这样应该会起到一个更好的作用。在上海已经通过医保支持的长护险培养出了一批服务类型的公司,那这些服务类型的公司再要往前发展,也需要支付手段的动用,也不能靠在医保的长护险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邱旭黎 编辑: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