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4″

视频 | 与中国同行③丨工资涨3倍是怎样一种体验?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杨臻 李维潇 吕心泉

2018-12-18 15:40

“这个是我加入巴斯夫的第一个工作证……”


王剑平的第一个工作证


56岁的王剑平现在仍然能清晰地记得,“1995年4月27日”,他正式加入巴斯夫的那一天。对他来说,这一天改变了他的人生——王剑平原来所在的上海染料化工一厂与德国巴斯夫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当时三十岁出头的王剑平看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加入新公司,王剑平从原来的维修工人变成了安全管理人员,工资从每月三四百块一下子涨了三倍。虽然工作节奏快,时常要加班,但王剑平乐此不疲。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给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以前住在普陀,上班只要十分钟,现在到浦东来上班路上要一个多小时,但也觉得值得”,王剑平笑着说。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曾经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烂泥地”浦东,一跃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任务。看准了发展机遇,一百多年前就曾凭借“靛蓝染料”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德国老牌化工巨头巴斯夫,再次重返中国,于1994年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化工企业。


“我加入新公司之后,很多人都找我打听”,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了新气象,也吸引着大量怀揣梦想、渴望改变的年轻人。“我入职三天后就是‘五一’劳动节,那天家里来了很多亲戚朋友,也有人通过电话来问我,合资公司的情况怎么样……”,王剑平对三十年前的这个细节记忆犹新。


郑大庆1985年在山东石油大学做助教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也是在差不多那个时候加入巴斯夫的。1978年,作为最后一批下乡的知识青年,郑大庆看到了国家重新组织高考的消息,经过两年备战,1979年9月,郑大庆考取了华东石油学院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后来,他又去德国留学拿下博士学位。1996年8月,已经是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的郑大庆,看准了外企进入中国的机会,从被认为是“铁饭碗”的高校辞职,加入巴斯夫。


“年轻人有时就是比较冲动”,郑大庆回望自己的人生路,对三十年前的这个决定一点也不后悔,“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的德国公司,也很想体验一下外企的工作氛围”。郑大庆坦言,加入巴斯夫之后,自己在商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有了以往很难有的经历和体验,“这些是我在高校所体会不到的,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人生的极大丰富”。


改革开放给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大量的人才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上海扎根之后,巴斯夫相继在吉林、南京、重庆建立了25个生产基地和7家合资公司。截至2018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投资超过60亿欧元,销售额超过73亿欧元,中国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继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巴斯夫在上海浦东的科技创新园


现在,巴斯夫在上海浦东的公司,已经是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巴斯夫上海科技创新园,是巴斯夫大中华区的总部,同时也是巴斯夫三大全球技术研发平台之一。巴斯夫全球副总裁博睿明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资企业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新技术领域不断创新,跟上中国的发展步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臻 李维潇 吕心泉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