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视频 | 300多条林荫道,如何成为上海“天然空调”?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汤铭

2023-07-30 19:37

盛夏时节,当空的烈日常常让人感到炙热难耐。不过,一旦走进浓密的树荫里,马上就会有种清凉消暑的感觉。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今在申城的街头,林荫道已经越来越多。而在炎炎夏日中,林荫道和林荫片区的遮阴和降温效果也开始日益显现。



三伏天的正午,走在杨柳青路上,体感却没有那么难熬。浓密的法国梧桐树荫,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为行人们遮挡住了部分阳光直射,起到天然空调器的作用。绿化指导站的工作人员实测显示,林荫下测得的温度为34度,无遮荫处则为40度,相差近6度。市民们走过路过,纷纷赞许。



为了营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经过近十年打造,普陀曹杨新村一带的林荫道已经逐渐连线成片。2020年,随着杨柳青路林荫道的命名,面积2平方公里的曹杨林荫片区正式形成闭环。



普陀区绿化建设管理中心朱奇玉告诉记者,四、五年前,他们就有针对性的对网络中的空白点和断点进行拾遗补缺,通过树木储备,树种调整等形式,让这10条原本单独的林荫道连接起来,贯通形成了如今绿树成荫的曹杨林荫片区。


实际上,上海绿化部门系统地推进林荫道建设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共创建命名林荫道317条,总长度达到了近300公里,几乎每个区都有一个华盖如伞的林荫片区。



当然,十年树木,要把一条马路打造成林荫道绝非一蹴而就。根据相关要求,建成后的林荫道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上的绿荫覆盖率不能小于90%,四车道以下的机动车道绿荫覆盖率不能小于50%,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行道树科副科长梁晶坦言:“我们今年储备的一条林荫道可能需要经过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一个遮阴的效果,所以说林荫道创建工作就像长跑马拉松一样,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工程。”



也正是这个原因,不少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林荫道的建设纳入进来。像临港新片区,在新城建设的同时就同步制定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林荫道建设和储备规划,未来总量将超过130条。


位于海昌海洋公园旁的杞青路长达2.05公里,是临港新城改建提升的第一批林荫道之一。整条道路采用美国红枫和七叶树作为特色行道树,并通过与道路两旁公共绿地和口袋公园串联等形式,未来将形成一个春有花、夏遮阴、秋冬多色的花园街区景观。


“杞青路估计再通过3到5年可以达到林荫覆盖效果,通过改建、新建保留三条路径,因地制宜的结合附属绿地开放共享 、复合利用等形式,打造临港新片区特有的林荫绿网体系。”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处戈晓青介绍。



截至2022年底,上海行道树达到了近150万株,单株行道树平均绿化面积如果按25平方米计算,全市行道树绿化面积可达3725公顷,不仅能在炎炎夏日带来凉意,更能净化空气、滞尘降噪。通常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00千克氧气,由此可估算,上海行道树生长季每天可以消耗3725吨二氧化碳,释放2607.5吨的氧气。


“我们的城市公园体系不仅在城市绿地的数量上有增长,而且在城市的生态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改进。”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吴蒙说。



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主编周冯琦表示:“通过林荫道和绿道,可以把城市的生态网络节点,把它联系起来 形成城市生态网络,还可以把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园连接起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这些遍布在上海各区的300多条林荫道,就像是为整座城市搭建起了绿色骨架,并串联起周边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营造出“城在绿中、绿在城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截至去年底,上海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公园数量增加到670座,而随着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未来的申城将变成一座巨大的美丽花园。



(记者:汤铭 摄像:包钢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