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
看懂上海

视频 |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申城如何先行一步?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菲菲宋懿舒克诣煊金普庆

2024-06-08 01:45

眼下,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比首届碳博会,本届碳博会更加聚焦“绿色供应链”,从能源到加工制造再到销售物流,可以说现场的减碳技术已经基本覆盖了经济最前端到最末端的所有环节。主办方介绍,希望通过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整体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东道主,上海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并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那么,申城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先行一步?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与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张艳,一起探讨。


绿色供应链“抱团” 链主亮出独门“武器”


作为“双碳”目标下国内规模最大的绿碳发展平台,本届碳博会吸引了来自6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围绕“走向碳中和之路”这一主题,他们纷纷展示低碳领域的最新技术与绿碳发展计划,亮出了自家的“秘密武器”。



比如,特斯拉首次展示了从电池到电驱等动力系统的内部构造。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优化电芯的结构设计、独特的冷却技术、高效精准的电池管理系统等,使得特斯拉电动车有效降低能耗。数据显示,得益于动力系统的创新,一辆特斯拉全生命周期(平均17)可实现碳减排51吨。


除了特斯拉为链主串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康明斯氢能产业链、动力之源“空天陆海能”等五大动力领域产业链也携手亮相,现场展示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成果。


此外,“风储氢网”技术系统首发,低碳管家数智平台亮相,还有能将地沟油转化为车用级生物柴油的油水分离“神器”等,都让人看到了更多低碳生活可能性。


吸睛的还有巴斯夫联合下游三家企业共同研发的新型纸杯,自主研发的水性涂层使得纸杯变得容易碎解,可直接送入造纸设备中回收利用,对于纸质资源的回收再生有着重要意义:高效使用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



东方卫视记者金普庆观察到,碳博会聚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为碳中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展示各场景下的落地产品创新实践,为各行各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真实性高、可靠性高、操作容易的解决方案。”


在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看来,尽管距离上届碳博会仅过去一年,但是参展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展出的最新技术或解决方案都“令人眼前一亮”,也反映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碳博会还展现了,我国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各方面与各环节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比如,能源企业实现了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过去碳排放“大户”的传统能源行业正变得越来越绿;除了做好自身能源转型,不少参展的能源化工企业也开始为下游产业链低碳转型赋能。从中可以看出,供应链下游协同发展、“抱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新趋势。另外,从事绿色咨询等服务型的企业越来越多,还出现了碳足迹、碳核算、碳管理等细分领域。有了“绿色服务”参与其中,可以帮助供应链更好地实现整体绿色低碳转型。



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张艳认为,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就在于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等于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绿色化’,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再到生产制造和物流运输,各个环节都要求节能减碳,事半功倍,对于我们实现双碳目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本届碳博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聚焦“绿色供应链”的缘故。


聚焦“双碳”目标 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67日,在本届碳博会主旨论坛开幕式上,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宣告成立,这是我国推进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又一大重磅举措。


CN代表中国和碳中和,100表示100家链主企业,同时也代表完整供应链100%碳中和。该联盟将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打造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和认证规则,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培育碳足迹认证、服务、评估等第三方机构,协同推进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正在积极布局、加紧行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8+15”政策体系。


其中,“1+1”是指两份顶层设计文件,“8”对应的是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碳达峰实施方案,"15"则包括科技支撑、绿色金融、财政等各项保障方案。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组织各领域加紧实施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近期,上海还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3年底,上海光伏装机达289万千瓦,风电达107万千瓦。二是在探索节能与碳排放目标的协同管理,上海建立了重点单位用能和碳排放综合管理制度,以及绿电、绿证交易激励约束机制。


而为推动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上海今年3月率先出台了“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全社会参与机制,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电力供应等供应链重点环节,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力度。



外界注意到,过去一年间,“绿色低碳供应链”和“产品碳足迹”成为政府文件中的高频词。对此,秦宏波认为,这个细节反映出我国碳排放管理重心已经“从一个点转向全生命周期,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秦宏波进一步指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于打造绿色供应链既必要又紧迫。因为,只有碳足迹管理能够使企业全面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来降低整个供应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制造业“重镇”,上海的规上企业达到万家以上,供应链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只有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供应链的绿色整体转型。


在张艳看来,尽管上海出台的“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行动方案是全方位的,“非常立体”。不过也要认识到,目前我们在打造绿色供应链方面仍然存在技术水平、资金成本压力、传统能源依赖等障碍。事实上,在绿色低碳标准制度和基础数据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我们需要围绕绿色供应链加强绿色金融、制造业技术水平革新和相关制度建设,力争突破壁垒。。


开展国际合作 当好“双碳战略”排头兵


近年来,世界多地极端天气频发,敲响了气候变化警钟。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显示,已有超过150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6%的人口、91%的碳排放量。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将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长期减排战略重点。


在控制消费总量方面,则主要通过提升各行业能效、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等实现。比如,美国明确2035年率先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日本计划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全国电力供应占比提升至60%左右。


为构建绿色供应链,欧盟制订了强制性法令,针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分销及回收等环节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在《欧洲绿色协议》的顶层指导下,欧盟还致力于驱动各国企业共同构建更低碳、透明的供应链,将可持续监管延伸到了符合监管条件的第三国企业。


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欧美国家和地区很多企业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在服务于自身碳排放履约、补齐碳排放权缺口的同时,也能有效盘活碳资产,实现经济收益。



与上海缔结友好城市的日本大阪府也携城市相关低碳案例亮相本届碳博会,其展示的场馆节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氢气供应链模式、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等应用将在明年大阪博览会期间进行实践验证,引发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秦宏波指出,尽管上海在低碳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等方面积累了很多优良经验,但仍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汲取碳减排的做法经验,而大阪与日本在制度保障、绿色金融支持和以市场化机制引导绿色供应链建设方面有可学习、借鉴之处。


与此同时,争当国内“双碳战略”优等生的上海,也应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积累经验后再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分享机制,将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创新经验向长三角区域和内陆城市推广辐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编辑: 李瑶
责编: 杨龙跃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