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视频 | A PATH OF HOPE——奔跑吧!在希望之路上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3-26 15:09

(第一集)奔跑吧!在希望之路上丨中东、中亚纪行

 

张经义:大家好,我是东方卫视美国站的记者张经义。我在美国报道新闻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这些年我在美国是报道了许多关于美国、还有国际的新闻。我既是一个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旁观者。那这十五年来我看了不少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也许是出于翻译的问题,也许是出于立场的问题。不少的报道是片面的,甚至是失衡的,特别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来的第十周年,因此我是特别想要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亲自去看,跟当地的民众进行对话。看看“一带一路”真实的样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出发吧。

 

配音:位于陆海丝绸之路交汇点的阿联酋,是我这次行程的第一站。

 

张经义:说到迪拜,它其实在六十年前,还是像这样相当传统,是一个小渔村,但是现在它可是一个国际级的大都会。其实迪拜的繁荣,和我们“一带一路”倡议有相当的关系。

 

配音:蜿蜒的迪拜河,穿城而过。阿拉伯风情的老城区,和高楼林立的新城区,隔河相望。

 

配音:迪拜的新旧融合,也正是阿联酋的缩影。作为中东地区产油大国,阿联酋如今却以“新能源高地”闻名全球。而我这次丝路行,就是想看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中亚中东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催生出绿色的新底色。

 

贾超:中东你也知道,它是一个传统能源大国,就是所谓的大家认为油比水便宜这样的一个地方。所以他们对于新能源是没有诉求。没错,以前确实是这样。

 

配音:隆基绿能是一家中国民企,短短20多年,已成长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2020年,隆基成立中东非地区部,短短几年,业绩已达数十亿美元。

 

贾超:就在这两年,我们可以很深刻地感知到,就是对于新能源的诉求,它是一个从顶到底,现在是从底到顶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新能源的市场来了。

 

配音:这一趟,我就跟随他们中东非地区部的团队,看看他们在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奥马尔是约旦人,加入隆基前,曾经在美国公司工作过。

 

奥马尔:我感觉到的主要不同是,公司里的文化联结更紧密。

张经义:在中国公司,联结更紧密。

奥马尔:大家交流也更多

 

配音:沙漠中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一处补给站。

 

张经义:太不可思议了,这里哪儿也不靠,这里是真的沙漠,这里什么都没有。我觉得太阳能在这里有很大发展潜力,因为电力供应可能会断

奥马尔:是的,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有太多理由需要用太阳能来解决电力供应问题,比如在这种偏远地方,电网电力无法送到这里,这时候就可以用太阳能发电。中东不少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比如黎巴嫩、叙利亚、也门。不管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因为战乱,都需要给发电机供电。太阳能板帮助他们保持电网电力稳定,而且电价更便宜,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配音:中东地区光伏潜力巨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中国则是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全球86%的太阳能光伏板都产自中国,中国拥有的专利技术占到64%。

 

奥马尔:质量一流,信誉一流,全球太阳能领域的主要企业都来自中国。

 

配音:又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抵达目的地。

 

张经义:这是怎么运作的?这些太阳能板的电力能满足这栋楼的电力需求吗?

合作伙伴:不是给整个大楼供电的。他们是为了特殊点位安装的。他们地方不够大,只要求20千瓦的电力,如果他们希望能最大化电力,我们会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但这里他们只需要20千瓦。

张经义:这里要20千瓦。

合作伙伴:这里要20千瓦,那边那栋楼要10千瓦。

张经义:是为了补充供电或应急使用。

 

配音: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十分广泛。既可以安装在传统电网结构不完善的偏远地区,也可以安装在学校、医院、政府大楼、工厂或是停车场等地。隆基向中东地区供应的分布式太阳能组件,已经超过1000兆瓦。

 

张璞烨:大家都能看到,中东、非洲,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他们对光伏、对新能源的重视。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力市场。

 

洛克什:在太阳能行业,中国是一个很受欢迎、很受尊敬的名字。主要看性价比,从性价比来看,中国供应商和欧洲或其他亚洲国家供应商比起来,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价格和产品来看,中国遥遥领先,双方差别很大。

 

贾超:现在中东的很多我们的客户,客户也好,政府也好,商业机构也好,现在非常认可我们的企业。认可我们企业背后的这些政策。那这也是,我觉得这也是这个“一带一路”这个十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个巨大的变化。

 

配音:中国已经和21个阿拉伯国家以及阿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新能源也将成为中阿合作的重要增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沙特阿拉伯。接下来,我也会跟随隆基团队,去看看那里的中阿新能源合作。

 

郑婉斯:2017年的时候。它已经开始慢慢在开放,就是外国的女士到了沙特,不一定强制要求你戴头巾,但是袍子还是要穿的。

 

配音:那时,郑婉斯还没加入隆基。回想起第一次去项目地,十分地感慨。

 

郑婉斯:女士怎么进来?女生进来不了。没有。我们从来女生没有进来过。还单身,单身女士。不知道怎么给你进来,然后我们当时也是特殊申请了。然后经过这个事情之后,他说这样子你们进去,这位女士进去,然后在车上不能下来。

 

配音:聊到一半,音乐喷泉突然启动。

 

张经义:中文,伊玛尔。

郑婉斯:就是他们的房地产。

张经义:我看到它有中文,然后有英文,还有阿拉伯文。看到中文就特别亲切,特别感动。因为什么呢。郑婉斯: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方面,是要吸引咱们中国人来这儿,投资。

张经义:你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的重视。

郑婉斯:有些时候喷泉会放中国音乐。

张经义:哦,是吗?是的,会放中国音乐。那太特别了。

 

配音:从迪拜飞去沙特前,我用半天时间,去了热门打卡点,中国龙城。疫情刚结束,这里还没恢复往日的热闹,但各色店面和商品,还是让我目不暇接。

 

陈芝华:一楼基本都租满了,现在就差二楼了,就等中国的企业,开放了以后就进来。

 

配音:从日用品到土特产,从医疗器械到电动车,从理发店到拉面店,再到影院、酒店,甚至中医院,沙漠中的龙城,俨然就是一个小义乌城。在阿联酋第一家室内高尔夫球店,我还有幸被专家指导了一把。

 

方鲸霖:放松,放得越松越好。提起来之后你看,现在你会感觉到,有一个杆头的感觉了是吧。太紧了,还要再松,还要再松。所以他不是所谓你的力量,它是借用它的重量产生的离心力

张经义:借力使力。

 

配音:一杆挥下来,高科技立即跟上。动作分解、击球点、球速、起飞角度、飞行距离等信息,一目了然。老板告诉我,他们已经汇聚了500多名会员。下一步,不仅要把店开到市中心和其他城市,还要开到周边国家。

 

赵旭:我们的思路就是先把迪拜这个模型做好。我们非常开心的是在相邻的这些国家,比如说沙特。最近也跟他们签了一个独家的协议,这个不只是一个我们商业的一个合作了。更多的也是作为一个华人企业家的一个希望,能够把咱们我们华人的一些想法,华人的一些理念能够带出去,能够影响周边的这些这些国家。能够做出一个好的品牌。

 

配音:龙城的出现,极大带动了中国和阿联酋的贸易往来,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之下,更成为中东、非洲和中亚的一个中转站。

 

陈芝华:有4000多家店家,有5万人在这里就业

张经义:创造这么多的就业机会。

陈芝华:龙城有一期和二期,一天有将近20万人在这里流动。

张经义:20万,不得了。

陈芝华:这个龙城一期,外面就龙城一期,最早的二十年前的,龙城一期。龙城二期,一看这边是很现代化的一个商场,就转型升级了。

 

配音:回到陈总办公室,他特意向我介绍了一款奶粉。

 

陈芝华:为什么我们这里有个骆驼奶粉。是我们协会一个会员。用这里的资源,骆驼奶的资源,创造了一个LIWA的品牌。这个只有两年的时间.这个骆驼奶就变成了他们国家的民族品牌。中国人创造的阿联酋的民族品牌。

张经义:好厉害。

 

配音:离开龙城,我赶往机场,前往我的下一站,沙特阿拉伯。从吉达一路向北,我跟随隆基团队,去看沙漠里的光伏电站。

 

张经义:我们刚才从那个匝道一下来,我以为是很平稳的道路,结果直接开进沙漠里面。这个路况不是特别好,我们现在在车里是摇摇晃晃。外面看出去,就是真的一片像火星一样的土地,非常的干燥和平坦

 

张经义:好颠簸这边。他们到了。没预料到,我们开进这个大戈壁。

金剑:大戈壁,又是沙滩,又是戈壁。

郑婉斯:来,我来带进来。

金剑: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郑婉斯:很有我们广东特色。这是中国能建广东火电。

 

配音:拉比格光伏电站项目是沙特推进能源战略转型的“2030愿景”重要项目之一。中国能建广东火电是总承包商,隆基则是光伏组件供应商。在他们会谈的时候,我在办公室和营地附近转了转。

 

张经义:他们里面好多中文,特别有趣。像“不拖延,做了再说。”“自己的人生轨迹,别让坏习惯改变了。”很特别,很激励。然后这边也有,这边也挺好玩的。这边写着:“态度、细节、目标、行动,决定一切,决定成败、决定方向,决定未来。”其实正门一进来的公告栏上边贴着,正中央贴关于爬虫类,昆虫咬的安全通知。包括被蛇咬了的话,千万不要给患者吃东西或者喝东西,也不要放冰块在这个被咬的地方。这个是蛇类还有蝎子,上面是爬虫类还有昆虫,要怎么处理。这边我们可以看到,贴了几种大概是有毒的蛇类照片,能够让这边的员工能够辨识什么是有毒的蛇类。现在到工地外面来走一走,你看这边环境真的是相当的恶劣,你看停一辆车,停在路边,现在这个黄沙都已经覆盖住车,你想把它拨开都很困难,你看真的拨不干净。这边环境真的是相当的严苛。其实我们刚才开进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个,真的是很熟悉、很有亲切感的一个标语。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共建“2030愿景”。那么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是我们中国提出的倡议。那“2030愿景”,是沙特阿拉伯所提出的一个倡议。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一个携手合作,这是一个最好的样本。

 

张经义:我们是东方卫视的记者,采访“一带一路”十周年。

运维人员:我们是这个项目运维的,运行维护人员。

张经义:哦,这不容易,真的。还适应吧?

运维人员:适应,适应,都是工作,都一样不容易。

 

配音:人迹罕至的沙漠里,如此庞大的电站破沙而出,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金剑:这里地表温度有多少?

郭火进:现在最高的时候大概有五六十度吧。搞个鸡蛋往里放的话,就可以吃了。现在还好一点。

郑婉斯:去年大概冬天的时候,到现在就是其实季节,还有它的雨季特别好,对吧。所以这对咱们现场施工有影响吗?

郭火进:这边的话,因为我们这个地势相对来说有点特殊,那边是山区,然后一下大雨的话,很多水就从这边过来了。所以导致了我们这边的话,就相对其他光伏区,我们还要做一个水文可研报告。来做一个如何防止外部水来冲刷电站,我们是在这个厂区的北侧,然后南侧是修了挡水坝。

张经义:在沙特竟然还要搞这个挡水坝?是因为他们本来没有这个水疏通的管道?

郭火进:没有,没有,它是地势的问题。

张经义:地势的问题。

郭火进:沙特这边的话,我也是一开始来沙特的时候,我也是很怀疑,为什么还要修挡水坝?还要做水文报告?后来去年12月份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雨。吉达那边整个城市堵塞了。

郑婉斯:是的是的。洪水,发大水。

张经义:这样子啊,我真的是没想到,沙漠这边真的是什么样状况都会有。

郑婉斯:好,那行,那郭总咱们去项目的光伏组件现场。

张经义:这片区域真是太大了,从一头都看不到另一头。我们车这样进来开一圈,然后到这边10分钟,都是太阳能板。什么都看不到。

郑婉斯:但是我们可能只参观了一个部分。

金剑:全部兜一圈要两小时。

张经义:两小时?就是从这边这样兜一圈。

郭火进:对,就是按照道路来兜。我们整个外圈的话,大概有十公里。然后里面的话,将近还要三十多公里。

张经义:兜一圈要两小时,就开车

郭火进:就刚刚这样兜。

郭火进:光伏组件的话,我们总共有70多万块光伏组件。

张经义:70多万块?就这里?

郭火进:你不要看这个好像没啥了,它这里对于这个玻璃板的强度是有要求的。因为这边的风速,我们的设计风速达到了35米每秒的风速。如果这个强度达不到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隐裂,或者是质量问题。所以说我们对这个光伏组件,它的一个稳定性其实要求很高的。如果稳定性达不到的话,可能就存在你投产一年之后,就只能报废。我们就必须要选这个稳定可靠的组件来为我们保驾护航。

金剑:像我们这种电站,生命周期,我们的保修期是30年。

张经义:这个可以在大沙漠里三十年。

金剑:所以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质量不可靠的话,会给整个电站的发电的收益,给我们的业主就会造成影响。所以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同时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很大。去年我们在研发,十亿美元以上的研发投入。所以这也是我们持续的研发投入。去年的12月份,我们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企业,能够获得了我们的发电电池的发电,达到了26.81%。这是世界纪录。我们创造了世界纪录。

张经义:就是转换率。

金剑:(太阳能)电池转换率的世界纪录是由我们创造,是由隆基创造的。这个打破了5年前由日本企业创造的世界纪录,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企业在电池转换率上达到了最高峰。

张经义:中国骄傲。

金剑:但现在不单单是制造,是在高技术的突破上面,中国也再一次站到了整个电池太阳能发电的巅峰,是我们在引领整个全球

张经义:中国骄傲,不简单。

 

配音:我们拍摄完一个月后,拉比格光伏电站并网成功,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四万五千户沙特家庭,用上了这里的绿色电力。离开拉比格,我们沿着红海一路北上,前往延布。

 

张经义:我们现在开了这么长的一个时间,终于到了延布。延布是沙特在红海的第二大港。它其实是蛮晚近的一个港,它过去就是个小渔村,后来是在七八十年代,沙特发展石油,它们就是要在这里,设为一个重点,来做石油的精炼等等。所以这可以说是沙特相当重要的一个石油城市。我这是听当地阿拉伯人推荐来这家餐厅吃饭的。因为他说靠近红海,所以他们鱼是特别的新鲜。其实阿拉伯世界蛮好玩。如果是靠内陆一点。他们就吃羊肉、吃骆驼肉、鸡肉等等。那靠海,当然就吃海啦。这个呢,这次要试试看他们的炸鱼,我们来试试看吧。那我们现在开吃了。现在已经傍晚了,但我们要开始吃午餐了。

 

配音:走出餐厅,发现行人渐多,夜市也已开张,这个被誉为红海上的明珠的海港城市,立即喧闹起来。我们稍微逛了一会儿,就回去休息了,因为明天还有更长的路要赶。开了一段平坦的高速路后,我们从匝道下来,又一次开启了“摇摇车”模式。

 

张经义:现在又开进等于是沙土路了。可以看见这块地原来是多么的荒芜一片,完全没有任何建筑。我们接下来就要到红海新城,去看看那里的,真的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座崭新的城市。

 

配音:我们原本跟着隆基的车,可不久竟然跟丢了。后来才知道,他们陷在了沙漠里。

 

郑婉斯:红海那一块确实比较远,偏远。然后我们在中途必须要先下来,在高速公路上先下来,然后当时就是跟丢了嘛?

张经义:对,我们跟丢了。

郑婉斯:对,我没有提前跟您说,因为我在路上的时候当时就在联系那个客户。然后下来了之后,其实大巴车它是走不了沙地的,我们就陷在里面了。这个您没有看到。

张经义:哦!难怪你们都卡在那边。

郑婉斯:所以你后来可以追上我们。

张经义:哈哈哈。

郑婉斯:我们的大巴车,我们车上的全部的这个男性力量下车去推这个大巴。这一刻,我最感动。然后领导说,没事,这个环境艰苦,我们也继续努力,反正就是为了光伏事业。这个我觉得我感触很深。就是我觉得大家伙集齐力量。不管条件多艰苦。现场啊光伏电厂这种环境,虽然是艰苦的,但是整体来讲,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是不是?

张经义:这就是中国企业的精神。真的,真的。然后才有办法这么生根落地,然后发展壮大。

 

配音:这次行程排得很满,赶路、开会、看现场,跟着企业跑一趟,我也是切身感受到他们的工作不易。

 

张经义:我们坐两辆车过去吗?是这两辆吗?我们坐这一辆。

郑婉斯:你们坐这一辆,好不好?

 

配音:红海新城是沙特“2030愿景”重要工程,包含岸边的沙漠和山区以及22个海岛,占地2.8万平方公里,预计2030年完工,每年可接待100万人次游客。新城一大亮点,就是电力供应全部来自清洁能源。而新城里的五大电站,全部由中国企业负责施工。

 

金剑:这个是会动的板,它就会随着光照,位置一直寻找最佳的角度。

张经义:就跟向日葵一样是吧。跟向日葵一样,哪里太阳最好,它就往哪里。这个好高级。

金剑:它就是支架的一个变动。

张经义:那它洗的机器是?

金剑:清洗机器人就这样一直过去,用毛刷,不用水

郑婉斯:清洗机器人,这样刷过去

张经义:那这块也是太阳能板。

郑婉斯:这块也是。

张经义:为什么它就孤单地在这里。

郑婉斯:这个好像是给到它那个清洗机器人(供电)。

 

配音:我们访问的这个电站位于乌姆卢日,是红海新城五个电站中最大的。新城的电缆输电网络长达一万公里,为海岛和新城各个区域送电。

 

张经义:这个红海项目是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吗?

威尔:百分百

张经义:百分百?

威尔:百分百的太阳能

张经义:这里到底有多大,我看不到尽头.

威尔:大概是宽1公里长2公里。

张经义:您怎么看和中国公司的合作呢?

威尔:要我用阿语还是英语回答?合作非常好,非常愉快,他们非常负责任,质量过硬,交货及时。坦率地讲,我们最关注的,一是质量,二是时间。说实话,这两点都是必须保证的。质量没的说,都是高标准的,时间的话,一切都按时交货。甚至有些批次还能提前交货。

张经义:提早交货。

威尔:正因为此,我们相互都特别信任。

张经义:即使在疫情期间。

金剑: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Wai: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感谢你们提供的高质量产品,全方位的支持,非常感谢。

金剑:这对我们而言是双赢。

 

配音:拍摄结束,我来到红海边,眼前所见,令我想起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更联想到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联通东西,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古丝绸之路”重焕生机,着实令人感慨。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共建者们的奉献。

 

张经义:你会想家吗?

郑婉斯:其实有些时候,你不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很那个,我其实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有跟我家里人视频了,我妈妈天天会给我发发信息。她很担心我,其实主要是担心我。他们会知道,我在这儿就是工作很辛苦,也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朋友也有。但是确实就是离得很远,你说有没有办法就是那种时空穿梭一秒,他们就能够到我身边,或者我一秒到他们身边。我只希望他们健健康康,就OK了。

 

配音:回到吉达,我又见到了一位“沙特奇人”。

 

张经义:嗨,艾哈迈德。

 

配音:艾哈迈德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的学生。我们约在一家餐厅边吃边聊。

 

张经义:那你中文怎么说的这么好,你去过中国吗?

艾哈迈德:没有

张经义:没去过中国?

艾哈迈德:没去过中国。

张经义:那你的中文都是在学校里学的?

艾哈迈德:其实在网上上课。

张经义:还是网上的?

艾哈迈德:还是网上的,不去学校,因为我们的中国老师们,他们来不了沙特。

张经义:哦,疫情的关系。

艾哈迈德:对,疫情的关系,他们到现在(2023年3月)还来不了。

张经义:所以你还没跟老师见过面啊?你是从进大学都还没跟老师见过面?

艾哈迈德:对对对

张经义:就通过网络学习?

艾哈迈德:对,通过网络学习

张经义:学了(多久)?

艾哈迈德:学了大概两年多了。

张经义:两年多说的这么好。你有多看电影,电视剧学习吗?

艾哈迈德:这个除了学习的时间,我还要看中国电视剧,中国电影。我刚刚看完了《都挺好》。

张经义:你看了《都挺好》,真的假的

艾哈迈德:真的。

张经义:所以就边看边学这样子?学他们讲话,生活习俗,中国文化

艾哈迈德:《都挺好》也是讲中国的老年人的问题,对,家庭。老年人,年轻人怎么照顾老年人。

张经义:沙特也跟中国人一样,阿拉伯人都很重视家庭啊

艾哈迈德:对,我觉得这点是我们中国和沙特一样的,就是我们重视老年人,重视家庭。

张经义:比如说怎么做呢?

艾哈迈德:比如说,你们是不是春节的时候,每个人他应该,他必须回家。

张经义:看爸妈,看爷爷奶奶。

艾哈迈德:对啊,跟家庭一起吃饭,聊天,吃团圆饭,对,我们也是这样,沙特也是这样的。

张经义:是什么时候会跟家人团聚的啊?

艾哈迈德:应该是每周啊。

张经义:每一周啊?我们中国人是每一年,你们是每一周啊?

艾哈迈德:因为我们沙特,一般在一个城市住啊,所以可能每周见面。

张经义:每周见面就全家人?

艾哈迈德:对,有的家庭在一星期可能两天见面,

张经义:一周两天,就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全都来这样?

艾哈迈德:对,是。

张经义:这个真的是你们比我们还重视家庭。

艾哈迈德:我们都一样。

 

配音:中文为艾哈迈德打开了了解中国的大门。2022年,艾哈迈德夺得“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沙特赛区的冠军。

 

艾哈迈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配音:他说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去中国读研究生,继续学中文。

 

艾哈迈德:看这里学习汉语的软件

张经义:学习汉语的软件?

艾哈迈德:这个翻译,然后还有那个学习通

张经义:还有什么?你给我看另外一个

艾哈迈德:喜马拉雅

张经义:你听喜马拉雅

艾哈迈德:我听中国播客

张经义:你都听什么啊

艾哈迈德:我随便听,随便听。然后这个是微信,还有小红书。

张经义:你从哪知道小红书的啊

艾哈迈德:有一个中国朋友推荐给我,这个软件,它像这个抖音一样,很多视频。

张经义:你都看什么?

艾哈迈德:我都看老北京

张经义:你真的很想有机会到北京走一走。

艾哈迈德:这样的视频,好笑的视频

张经义:所以他的笑点你也知道他哪里好笑

艾哈迈德:对对

张经义:这个很厉害啊,

艾哈迈德:真是太难了,太难了,慢慢就知道。

 

配音:沙特从2019年起,将中文列入中小学和高校教学大纲。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中文,一家中国文化公司,还在首都利雅得,开设了沙特第一家提供中文培训和汉语水平考试的社会机构。

 

张经义:现在是沙特的下班时间,看到路上都是高峰车,无论是利雅得或者是其他的沙特大城市,都可以看到路边的招牌满满的阿拉伯风情跟阿拉伯的装饰。但是我们现在来到这边,看到这家,看到没有,这边有中文。上面是写的“智慧宫中文教育”。这次我要带大家去看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沙特的首都利雅得也能够学中文。智慧宫中文教育。这面墙,这边都是中国的特色,长城。这是我们上海的东方明珠。这边过来都是沙特的这个建筑,还有沙特的当地的特色,还有古迹。

 

马冰雪:您好,张先生

张经义:您好,是马副总吗?

马冰雪:对,我是沙特智慧宫马冰雪。请上楼

张经义:这个也好特别,这个是写什么的?

马冰雪:这个是我们的公司的一些特色的简介,就是说我们可以给学员以及考生提供怎么样的服务。比如说他们可以参加我们的考试,然后我们有这个智能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智能化的课件来提供他们来进行考试。然后还有就是我们的教材也是经过了中国以及沙特教育部的认证。

张经义:很特别。这个我看到我们中国的这个舞狮,上面都是阿拉伯文,很特别的中阿结合。

马冰雪:是的,您请。

张经义:当初怎么会想说在这边设立这样的一个中文学校呢?

马冰雪:因为2019年的时候沙特的王储萨勒曼他访华的时候宣布,说要在沙特的742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然后把中文作为沙特他们的教育体系里的一个学科。所以我们就选择在这个时机来沙特。

张经义:我看这边沙特的妈妈都会在这里等小朋友。

马冰雪:她们既是妈妈,也是学员。我们现在有一个家庭,他们的妈妈在这里的成人班上课,然后他们家的孩子在我们的少儿班上课。

张经义:他们一家都来学中文的?

马冰雪:他们一家都来学中文的。

张经义:这些小朋友都好活泼的。

马冰雪:对,是的。

张经义:现在是等于休息时间吗?还是等于一个玩游戏的?

马冰雪:应该是一个课堂游戏的环节。

张经义:OK。看来都好开心哦。

 

配音:得到许可后,我观摩了一节孩子们的中文课。

 

老师:准备好了吗?刷牙,刷牙。这个是刷牙,女生队得分。刷牙过了。起床,出局,那个对了,起床过了。下一个,准备好了吗?书,这是黑板。让我们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四五,他们赢了。

 

张经义:我看小朋友玩得好开心,这小男生很厉害啊,他们是学很久了吗?

马永亮:从零学的。

张经义:从零学的。他们都是从零学的。看得懂,开始能够分辨这些中文,真的好厉害。

老师:就是如果有生词,就是先记拼音,然后记汉字。

张经义:那他们这边有家庭吧?是不是有兄弟姐妹?

老师:对,有兄弟姐妹。

张经义:谁?

老师:就她,姐姐,妹妹,弟弟,然后旁边两个也是他们的家的。

张经义:都是同一家的,好棒啊,全家一起学习中文。

老师:他们的妈妈在成人班。

张经义:在成人班学习。好,那我们先,您继续教学。谢谢,辛苦。

马永亮:我们这边经常搞一些活动。我们这个学院成立之后,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经常组织这个中国文化活动,实现和民众的交流。就是哪怕你不学中文,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也可以在这里交流。

张经义:这个书是?

马永亮:这个是我们从2018年研发的。

张经义:2018年研发?

马永亮:然后我们做的是关于针对海湾阿拉伯国家研发的中文教材。它里面有阿拉伯语的这个注释。您可以看到从人物设计看,就是比较国际化,同时也植入了这个本土的阿拉伯元素。

张经义:中文,阿拉伯语。

马永亮:我们这个教材是由沙特这个教育部它通过认证,现在这些教材就可以进入沙特的学校,可以进行使用。

张经义:所以沙特学校也开始用这套教材?

马永亮:对,现在沙特有4所学校已经都在使用我们这套教材。

张经义:说回来这个2021,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要在这边开设智慧宫的中文教学呢?

马永亮:沙特呢,它是2019年才逐步开放,然后开放之后呢,沙特的中文教育也是这几年才兴起。再加上沙特的这个地理区位的这个地位,再加上这个人口的基数,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有足够的潜力让智慧宫在这里扎根和发展。另外一个呢,还有一些师资服务。比如说有些学校它可能需要合适的中文老师,那我们可以通过国内的选拔,给他们推荐合适的这个老师。今年我们着重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增加沙特去华留学的学生数量,沙特教育部也在跟我们积极对接,他们也明确表示他们在制定鼓励沙特学生去华留学的政策,提供了相应的奖学金,也会增加去华留学的学生数量。

张经义:这真的是做到人文的交流,双方就是最基层的人民跟人民之间的这样一个交流,学习,了解。

马永亮:我觉得可能沙特的中文教育,的确需要一些时间去培育,但是我觉得至少有中国企业在这里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让他们觉得在沙特学中文是能够看得到未来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学院成立,我们的标语就是“学中文,赢未来”。

张经义:这个标语特别好。

马永亮: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中文,未来的语言”。

 

配音:这趟丝路行最后一站,我将去哈萨克斯坦,在那里,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回到首倡地,又会碰到哪些人,哪些事?

 

张经义:跟您学一下。

巴拉克母亲:一般我们民族男人不怎么进厨房。

张经义:对。我听说了。

巴拉克母亲:基本上中国现在的人,男女都做,看谁方便就开始谁做。

张经义:对,分摊家务这样子。这个是哪一部分的肉?这煮得很嫩啊,整个这个肉都已经化了。

巴拉克母亲:这个锅实在不好意思,不过我喜欢。这个锅缘大一点,(方便)捞开。好看的锅有,在上面,(但是)太高了,那个口也有点小,我得这样伸进去。

张经义:实用,实用最重要。

巴拉克母亲:这个锅是传家的,也是我妈的。这个最少可能有40年了吧。

张经义:四十年有了?传家宝,从新疆带过来,不得了啊。这个锅40年还能(用)...

巴拉克母亲:反正最少是四十年有了。

张经义:这个得传给巴拉克啊。再用个40年。

 

配音:巴拉克是我这次拍摄的对象之一。刚见面,我就感受到哈萨克人的热情。他邀请我去家里做客。我带了从阿拉伯买的特产,请他带我去市场再买些东西。

 

巴拉克:这个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张经义:100多年的历史

巴拉克:阿拉木图这个城市成立了以后,它的市中心就在这块。

张经义:噢,这就是老城区的老市中心。你看到这边好漂亮,那个干果什么的。

 

店主:你好,上海,中国,欢迎来哈萨克斯坦,谢谢。

 

张经义:这里肉摊好多啊,从这里到那边都是

巴拉克:对,这几排全都是肉,因为在我们哈萨克,每天不吃一点肉是很难受的。这下面都是普通的肉,上面就是马肉肠。马肉肠是非常好吃的。然后它旁边就是熏肉。吃熏肉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是牧民。当初移民的时候到处搬的时候熏好的肉不容易坏。

张经义:这个多少钱?

巴拉克:这价格一公斤100人民币左右。

张经义:你这个可以放很久?

巴拉克:这个放不了多久。因为这不是熏肉。

张经义:那你可以不用冰箱吗。

巴拉克:不行。要用冰箱。

张经义:比如我们今天买了。你带回家给你妈放在车里会坏吗?

巴拉克:到晚上不会坏。

张经义:那我们买一个给你妈吧。

巴拉克:这种好处就是煮好了可以放很久。

 

配音:好丰盛阿,需要这么多人一起端

 

巴拉克母亲:也算是祝愿词,就是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创办的事情顺伦完成。抓饭自己抓啊,哈族还有谚语,就是“给你两只手了,饭放到你前面了,你自己动手吃”。

张经义:那我也不客气了

巴拉克母亲:对,不要客气。要不然对不起我辛苦做的饭

张经义:对,谢谢,太棒了。这个马肉很香,马肉没想到可以这么嫩。

巴拉克:饭后喝茶,一般都是吃完主食,也可以过去散步,然后回来再喝茶。

 

配音:爸爸早年从事中哈贸易,所以巴拉克从小就能说中文。

 

张经义:这边也是天山是吗。

巴拉克:这座山全部都是天山。

张经义:你这环境不错呀,

巴拉克:对,很不错的。所以我每天早上或者是中午出门的时候需要看一眼,看一下心里面就舒服。

张经义:以后还不能搬离开山太远的地方。

巴拉克:对,到别的地方,就是得上好几天以后就会想家。习惯了。

 

配音:不愿离家太远的巴拉克,毕业后进入寰泰能源工作。这家公司2015年在上海成立,同年设立阿拉木图合资公司。

 

张经义:我们今天是要去电站吧。

巴拉克:是的,我们今天是去50兆瓦光伏电站。

张经义:之前你说你以前也参与过这个电站的事情是吧

巴拉克:对,参与过电站安装设备的事情。还有参与过50兆瓦光伏电站的运维工作。

张经义:运维工作,所以你负责的范围还蛮广的。

 

配音:卡斯克连光伏电站是寰泰在阿拉木图的第二个项目。2020年建设关键期,中方员工因为疫情无法及时赶回项目地,巴拉克和外方团队在中方员工远程指导下,一点点啃“硬骨头”,终于按时完工。

 

巴拉克:这是我们220千伏的变压站

张经义:变压站,这个输入电网等于是直接通到城市里去。

巴拉克:不是,也会到一个大型的国家电网的电站。

张经义:(你在寰泰的工作)跟在哈萨克公司工作,有什么不同之类的。

巴拉克:有很多不同。其中一个就是随时可以联系到上级,有任何问题你可以直接问他,比如说设备上有什么不对劲,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发给领导。他就会很快速地,很主动的来关注你。他跟员工的关系也是蛮好的,基本上过了两年,我跟我的领导差不多都是朋友的一个关系。

 

配音:和我在沙漠里看到的光伏电站不同,这里的太阳能板,还要经受风霜雨雪的考验。

 

张经义:清完整片要清多久。一天?两天?

巴拉克:两天肯定不够的。大概就是下大雪的话,一两周。

张经义:一两周,就就一片一片刮。然后刮一两周才刮干净。那万一又下雪了呢。

巴拉克:那没办法,重新刮。

张经义:那夏天的话会有什么比较特殊的状况。

巴拉克:夏天就是除草

张经义:然后确保这个这个草不会长到盖到太阳能板

巴拉克:第一个是避免盖到太阳能板,第二方面是防火的一个考虑

张经义:这里夏天还是很干燥的,草容易起火。

巴拉克:夏天气温可以达到四十多度。

 

配音:同在南方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是寰泰在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个项目,帮助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大规模光伏电站从0到1的突破。这两个项目极大缓解了哈萨克斯坦南方缺电的困境。

 

阿玛斯:30万3000个组件,6-8个组件一个家庭需求,270公顷。除了生产电量之外,我们公司还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说就是帮助一些经济状态有困难的家庭。就在这个范围内。我们2020年给30个经济状态有困难的家庭,捐了30套房子。

张经义:所以不只是做当地的这个民生供电。还做等于是社会企业回馈当地,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口。那可以去做个访问,可以去看看那公寓吗?

 

配音2019 年 9 月,卡普恰盖电站并网成功,寰泰捐赠2.5亿坚戈,约合450万元人民币,用于当地公益事业。同年12月,寰泰又买下30套住宅,捐赠给困难家庭。

 

玛拉特:我是玛拉特,我之前住在乡下的民房,条件不是很好,很困难的。现在住到这里,我们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中国企业重视民生问题。

 

配音:一共30套住房,8套捐赠给孤儿,7套捐赠给1-2级残疾人,15套捐赠给多人口家庭。

 

玛拉特:逢年过节的时候,公司还会给残障人士和他们的孩子购买礼物。除了房子以外,他们定期还会向我们提供一些生活用品,帮助我们改善生活。

 

张经义:这机场看过去还是天山。白雪皑皑。那我们现在要准备上飞机。

巴拉克:对,我们前往库斯塔奈,看我们的风电项目。

张经义:那这次是要飞过半个哈萨克了。

巴拉克:是整个哈萨克了,我们要从南方飞到北方。

张经义:从南方飞到北方,是要飞多久?

巴拉克:大概两个半小时

张经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库斯塔奈,好,那我们去看看。

 

配音:飞机落地后,我们驱车一个小时,赶到易卜拉欣50兆瓦风电站,这也是库斯塔奈当地唯一的风电项目

 

吉恩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风机的状态,就是现在发多少电量,然后可以知道每个月发了多少,今天发了多少,所有信息都从上面看出来,风速啊,天气啊,都能看出来。

张经义:这跟你们(光伏)电站的不太一样?

巴拉克:是不一样。因为我们电站是分14区,里面有24万个左右的组件,而这边只有16台风机。

 

配音:库斯塔奈地区冬季严寒,全年有效施工期仅5个月。

 

张经义:那冬天这温度是多少度啊?

吉恩斯:冬天的话,有的时候零下35度。但是不影响我们的风机。

张经义:不是,你说多少,零下35度吗?

吉恩斯:零下35度。

 

配音16台风机,像矗立的巨人,凝视着开阔的草原。

 

张经义:现在天快黑了,这夕阳很漂亮。

吉恩斯:嗯,是的。

张经义:大草原真的是一望无际,全部都可以看得到。

吉恩斯:那边还有机车,火车。

张经义:有火车,对,远远看过去看到火车开过去,特别漂亮。

 

配音:2020年4月,它们乘坐6辆重型卡车,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奔波7000公里来到这里。

 

张经义:这个风力的电塔有多高啊?

吉恩斯:一百米。高度是一百米。

张经义:你刚才说这个这个扇叶有七十米。

吉恩斯:对七十米,差不多七十米。

张经义:电塔在一百米左右。那这个怎么运来这边的?

吉恩斯:这个是专门的一个平板车从中国拉过来的嘛。

张经义:一路运过来,这要几天?

吉恩斯:具体的时间不知道,大概就两个星期吗,两个星期到一个月。

这个叶片比较长,有的时候不好拐。然后这个平板车是可以拐弯的,就是专门做的,为了拉那个叶片嘛,长长的。

张经义:对,所以沿路,而且哈萨克有些地方路况也不是特别好。

吉恩斯:对,不是特别好,就是有一些地方确实很困难。但是司机比较专业嘛,高手,然后这样子拉过来。

 

配音8年不到的时间,寰泰在哈萨克斯坦已建成六个新能源电站,4个项目在建,目前发电量每年可满足当地约6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夜色下的阿斯塔纳,已经被光影勾勒得熠熠生辉。第二天,我们走进了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张经义: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来的第十周年。在2013年,也就是十年前,这有关的倡议,就是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这最顶尖的大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所提出的。而这讲台,就是他当时提出这项倡议的讲台。

 

配音:十年前这历史性的一刻,如今已定格在这面照片墙上。

 

拉神:这个就是习主席,对,这个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年,就是2013年,习主席在讲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候,刚好是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非常有纪念性意义。

张经义:那时候也是等于启发更多人学习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机会,那像你就是这样子。

拉神: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配音:拉神是这里的学生,今年21岁,主修国际关系,辅修经济。中文属于自学成才。

 

张经义:你中文怎么说的这么好,你是在

拉神:我觉得大部分其实是因为啊我每天都刷微博,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我会看微博,热搜榜。我会看央视新闻这种,然后啊我还会追剧追综艺,我觉得就是个人兴趣吧,个人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

张经义:将来有希望到中国发展吗?

拉神:当然肯定的,如果有这个机会,我觉得是我的荣幸,对,这也是我的目标之一吧。

 

配音:从2010年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创立起,胜茂夫就一直担任校长。十年前,他也在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演讲。

 

胜茂夫:当然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它(演讲的内容),会成“一带一路”倡议当时我们得知习主席将发表一次非常重要的政策演讲这不仅关系到中亚也关系到南亚和西欧他提出的建议是将整个欧亚大陆结合在一起我还记得他强调这个倡议将惠及超过30亿人每个人都在想“哦 那一定是大规模的”

 

配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哈萨克斯坦也在2014年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

 

胜茂夫:我认为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政策注重基础设施 以社区为本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我觉得哈萨克斯坦政府已经表明希望对接的愿望哈萨克斯坦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是一个陆地国家现在正在转向成为一个“陆联国”这确实是“一带一路”的贡献

 

配音:从初创时学生不到500人,到如今7000人,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同样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亚洲大学联盟,和多所中国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胜茂夫:十年前在中国可能有5000名哈萨克斯坦学生现在已经是三倍了人们对中国或者说对研究中国的兴趣正在不断增加我知道我的一些毕业生也去中国学习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显然我们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中国学生来这里因为年轻人下一代必须相互了解

 

配音:离开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我也将结束这次丝路之行。在海外工作生活十多年,看到听到过不少“一带一路”的报道和故事,但这次走进中亚、走进阿拉伯国家,近距离去观察、去感受,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也更真切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给共建国家、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刻改变。希望我的这次记录,也让你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多一点的了解。

 

 

(第二集)奔跑吧!在希望之路上丨东南亚纪行

 

字幕】

行走 Experience

观察 Observe

对话 Communicate

记录 Document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大家好,我是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做记者这些年,除了日韩,我也常往南亚、东南亚跑,看着这些地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一些国家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改变了老百姓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当中,当然少不了中国的参与。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打算飞去昆明,从那里乘坐刚开通的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进入老挝,南下泰国,再去看看印尼的雅万高铁。我想走一走这段海上丝绸之路,把真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今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中老铁路之旅。

 

火车司机?:出站信号,绿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次和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位老挝的青年已经有三年多没回家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她能听得懂吗,你说明白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说得怎么样,我发现你的老挝语好像还没人家(中国乘务员)流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对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怎么回事,是好久没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因为我来中国已经很久了。所以这次还算是第一次用最多的老文交流。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李东原本在老挝苏发努冯大学读书。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教育合作,李东在2019年前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留学,学习铁路知识。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那时候根本不懂铁路是什么东西。那时候我一看到那个英文写的是railway,我根本不懂是什么东西。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对,老挝(以前)只有跟泰国边界那一点点地方,有那么一段铁路线是吧?那段铁路线你坐过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这个根本不知道。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都不知道?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以前)都不知道我们老挝有铁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如果不去中国留学的话,现在你应该是什么样的状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如果在那边的话,需要自己做一些兼职,就是打工。

就是晚上去当服务员这些的话,才能生活下去。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留学上海,圆了李东的一个梦。但疫情让他一直没能回家。这次是他三年多来第一次回乡。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这位是我伯父。你们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要抱他,他是非常非常看重爱(亲)情这种。因为尤其是他爱他的弟弟,其实他一切都可以扔掉,但是他的弟弟他不会扔。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这个是给我爸爸准备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给爸爸准备什么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我准备了一些磁带、磁带机。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让他听歌是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不是,他说他有很多话想跟我们交流,所以我就带这个。这个给你。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是什么?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这个就是时尚人用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时尚人用的?什么东西?好漂亮,戴上给我们看看呗。弟弟戴上看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用中文谢谢。

 

李东弟弟:谢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说谢谢哥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哥哥真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家里人实际上是没有现金在手上,只能说是靠这个山来维持温饱是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很少找到钱。因为这里的话,基本上都是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吃的。然后钱的话,如果找到多了,可以在这里卖,可以摆在这里卖。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小摊卖是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上学就走这条路是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我们上学的话都是。如果有摩托车的话,我们就坐摩托车,从这条路到市内。大概40分钟或者50分钟到琅南塔市。然后再去车站坐大巴或者面包车。大概用的是10个小时,面包车快一点,8个小时。但是那时候的话也算很快。但现在我觉得,现在去琅勃拉邦的,尤其是去苏发努冯大学上学的,他们幸福多了。因为有中老铁路,那个时间已经节省了很多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李东中文很流利。说起学中文的故事,他带我们去了邻居家。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这是做厨房。这是喂猪的,还可以喂鸭,喂猪喂鸭喂鸡都可以。这是玉米,然后把它磨出来的。如果有吃、有穿、有玉米,这样的话是一个很非常不错的生活。像我家那边的话就没有这些。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只是基本温饱的生活,就让小时候的李东羡慕不已。而邻居家的电视,更是全村的宝贝,也完成了李东的中文启蒙。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之前的话都是在这里,那个电视就在上面那个柜子里。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小时候来看电视的时候有几口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我都说不清了,太多了,好像十几个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十几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好像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好像是2009年,2010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看什么看得最多?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那时候都是看中国频道。首先我们看就是西游记和毛泽东那种。因为那时候我们喜欢看那个战争片嘛,然后战争片里面的话介绍到毛泽东。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当年那台小电视早就没了,现在这台是几年前换的,但当地电压不稳,也已经看不了了。如今,邻居家早已不再是李东羡慕的对象,他有了更大的目标。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中老铁路的话它是可以帮你慢慢好起来。如果一个人的话,做什么都是很难的。如果有很多人都学习、都懂铁路,然后后面再给我们国家规划很多线路的话,会更好。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离开李东家,我们开车3个小时回到磨丁。山路难开,坑洼不平,还不时遇上道路抢修。

 

【同期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我觉得如果以后老挝的路能和中国一样汽车能按正常的速度一直跑的话那时候老挝应该很发展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要致富,先修路。中国这句老话,老挝人想必也很认同。2021年,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通车,不仅便利了交通,更带动沿途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不少老挝人的生活。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佟朗和陈思,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是李东的师兄。从上海毕业后,在中老铁路老挝段孟塞综合维修工区当线路工。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好,请问是哪位是佟朗,陈思?

佟朗:我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是佟朗是吧,然后陈思?

 

陈思:我是陈思。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您就是他们的段师父是吗?

 

段猛飞:你好你好。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27岁的昆明小伙段猛飞,是佟朗和陈思的带教师父。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在国内的时候有接触过外国人吗?然后像现在还要带两个外国徒弟?

段猛飞:没有。说是带外国徒弟,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果然梦想成真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其实也没有把他们当外国人是吧。

 

段猛飞:没有没有,就感觉当好朋友、好哥们那样。

 

陈思:段师父也是一个很热情的人,有什么都给我们教。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教你东西的时候很严格是吧?

 

陈思:对,很严格。因为我们铁路上要说到安全嘛,所以必须很严格。

 

段猛飞:尽可能的话我们(中方员工)也去融入他们。像去年的泼水节的时候,他们一个人端了一盆水,然后“哗”的一下就泼上来了。他们说这是祈福,不能躲。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不能躲?

 

段猛飞:对对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今年你也可以准备好一盆水。

 

段猛飞:我也“祝福”他们一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好好“祝福”一下,好好“祝福”一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自己爬起来会发现真的很高。现在我要上这个轨道车跟着师傅们一起去铁轨上进行维修作业。拉一把,谢谢。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老挝这边好热呀,今天30度。

 

陈班长:今天还算好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还算好?

 

陈班长:还算好吧。最热的时候气温40来度。在钢轨上的温度能达到50多度。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他们现在是在做什么?

 

陈班长:现在他们是把这个线路检查仪安装好,安装好了然后推行,进行数据检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在太阳下边我们要待多久?

 

段猛飞:看情况嘛,看那天的计划。有的时候能推个6公里左右,最长的一次我推过15公里。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怪不得你这么瘦,有关系吧?

 

段猛飞:有关系。

 

陈思:有的时候也是觉得,自己在睡的时候也感觉到,我今天推到这里这里那里那里。这个一直显示在我们的脑子里。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脑子里是吧,肯定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佟朗:停,就是那里。对。往前走两块。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看见什么了?

 

佟朗:看那个水平高低。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能看见铁轨水平是吗?

 

佟朗:对,有点烫。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让我看看。

 

段猛飞:沿着这条钢轨一直看过去,然后你就可以看到轨道的高低不平。能看到吗?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在我的眼中都是平的。这眼神跟你们差得好远,完全看不出来有问题。

 

陈班长:这个线路好,这个差不多最多可能就是3毫米左右(的不平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们太厉害了。一开始你们是不是也看不出来吧?

 

佟朗:对,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看不出来。

 

段猛飞:一开始也跟你一样。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我不是一个人。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平常很少能有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这次在铁路线上的采访让我特别受震撼。因为以往作为一个普通的乘客,我可能在这个列车上我只是体会一下它的舒适度,然后看一下窗外的风景就好了。但是现在采访了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列车它的安全和它的舒适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在背后奉献。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很感激非常感谢这是发自内心说的真的是这样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结束一天的工作,佟朗和陈思带我去了一家传统的老挝烤肉店。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个在你们老挝是经常吃的东西吗?

 

陈思这个在我们老挝经常吃小的时候我们也吃但是小的时候,很久一年应该就一次吧。父母带出去吃到重要的节日了比如泼水节或者少数民族重要的节日这些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大概多少钱吃一次?

 

陈思:吃一次每个人是老挝币10万。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40块钱人民币?

 

陈思:差不多。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吃着烤肉,小伙子们打开话匣子,回忆起在中国留学时的生活。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第一次到上海你是什么样的印象?

 

佟朗:当时看到上海晚上的灯光特别漂亮就是特别激动就是觉得不像以前我们在老家的话都没有。老挝以前最好的13号公路都是觉得已经很好了。老师带着我们去坐地铁然后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地铁刚到中国,怎么地下还有一些交通。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们知道詹天佑吗?

 

佟朗:我们知道,我们当时去过他的纪念馆。从上海坐高铁到北京,然后去看京张铁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其实你们已经是老挝的“詹天佑”了,你们已经是了。

 

陈思:我们也希望,但是这一段过程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向中国师父多学一点,然后维护好我们老挝铁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现在是早晨516分。我们现在开车出发,准备去佟朗家。预计路程是四个半小时。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几天正是老挝新年宋干节。佟朗决定利用假期回一趟家,我们约好也去他家看一看。从市区出发,要开177公里,大部分是山路。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现在是7:21。我们据说已经是开了有一半的路程了。我们概几点能到?

 

佟朗:应该是,大概10点左右。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10点左右能到。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又开了4小时,总算要到了,这时却碰到了意外。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坡上了第回了,终于上来了,太好了。又不行了,坚持住。上来了。

 

旁边人:还没有。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还没有完全上来。司机说不能再往前开,主要就是说这个坡太高,他怕后面路实在上不去。这7个小时熬到现在,从早上5点出发,一直到现在超过7个小时了。这还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没有走到采访地点就往回返。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目前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一片群山当中的一个小山顶上。所以我们现在手机上的信号也几乎是没有断时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佟朗对不起,走了这么远,170多公里是吧?司机说的,我们不能再往前开了。他的这个路况,还有他的车况,他觉得他不能再往前走了。所以今天非常遗憾,我们不能去你家去看你的爸爸妈妈,还有跟你的家人打招呼很抱歉。

 

佟朗:老师,不好意思。带你们到这里,然后又……带不到家。真的感觉像在骗你们。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没有。希望你家里越来越好,路也越来越好,我们就真的可以去一下了。

 

旁边人:刚跟他说了,十年过后他把这条路修好。

 

佟朗:好,以后我想办法。把路修好,让你们再过来一次。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就这最后几公里,让我们错过了去佟朗家看一看的机会。像佟朗家这样的村子,老挝还有很多。通行不便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小伙子们迫切希望能用一技之长造福家乡。而教育,正是那把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

 

【解说】

老挝苏发努冯大学(李东的母校)副校长维拉•阿诺拉:我们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帮助老挝发展教育,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我们两国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离开孟塞,我们再次乘坐中老列车,前往琅勃拉邦。

 

【同期声】

澳大利亚游客:我们计算过了,坐巴士或者汽车的时间,比坐火车要长三四倍,所以火车真的太方便了。

 

老挝乘客:作为老挝人,尤其是去中国留学的老挝学生,我觉得真是太好了,我觉得这列车既舒适又现代化。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琅勃拉邦是老挝著名古都和佛教中心,这里的香通寺十分有名。而琅勃拉邦火车站,就依据香通寺的“人”字型屋顶设计而成。我到的这天,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列车正好开通运行,加上又是宋干节假期,十分的热闹。中老铁路是老挝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电就是列车“流淌的血液”。中老铁路的“血液”从何而来?我在琅勃拉邦找到了答案。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咱们这个大坝修的时候用了多长时间?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整个工程的话是2016年4月开工的。首台机组发电的话。是在2019年的12月26日。从这个位置到前面那个门机的位置,一字排开的是我们十一孔泄洪冲沙闸。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南欧江一级水电站,是南欧江“一库七级”水电站的最后一级。整个七级电站跨越老挝3省10县。

 

【同期声】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这个叫我们的运行层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好大呀这里头。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目前我们所在的高层是292.5米。当前的正常蓄水306.7米所以我们是在水下十几米的地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好神奇已经在水下的感觉。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南欧江水电站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个全流域开发水电项目。

 

【同期声】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它的装机容量比较大在老挝它占的比例比较高。除了在工业用电方面民用电的话这一块它也有很大的提升。它的电网更稳定了就是我们的系统更大了以后电压频率的调节这一块调节起来就更方便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所以现在停电这种事情就很少是吧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比以前减少了很多。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在站里工作的,有18个中国人和10个老挝人。培养人才也是雷站长的工作重点。对老挝员工来说,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

 

【同期声】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记比较困难。比如说发电机”,需要大概100多个字才能记出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要写100遍才能记出来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因为在老挝这边最开始是没有水电站的。包括我们到这里以后水轮机怎么用老语表示他们这里就没有他们都是学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配音纳塔蓬大学主修电力工程,2019年毕业后到水电站工作,经过层层考核,如今已成为站长助理,和事业一起爬升的,还有收入。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个工作在你的家人看起来他们觉得你很棒吗很满意吗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很满意很满意因为我是第一个人在我家里跟那个外国(企业)在这边工作。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个在外企工作的人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钱有攒起来吗存起来了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存起来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准备买什么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现在准备买汽车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边买汽车贵吗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比较贵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多少钱你的目标是买个多少钱的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两三个亿老挝基普的(约人民币7-11万元)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两三个亿的真大。你现在攒了几个亿了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现在吗没多少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还不够一个亿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还没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还没到一个亿呢?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对,大概八千万老挝基普(约合人民币2.8万元)。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八千也够大了很厉害。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水电站改变的,不仅是纳塔蓬的个人生活,还有整个东北部旱季用电紧张问题。但没有改变的,则是对保护环境的承诺。

 

【同期声】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整个南欧江流域,它也是坚持着绿色发展理念。在整个流域建设初期的时候就投入了全流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保证下游的生态服务和功能平衡。同时也为整个南欧江流域补种了包括柚木,还有花梨木等等。补种的面积达到了5000多公顷。另外还有为全流域建立养鱼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水电站沿线也修了路,开了养牛场、江边餐厅、农家乐等等,老挝人也有了更大盼头。

 

【同期声】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为当地的村民为当地修建了学校寺庙公路桥梁、村公所,还有医院等等。然后移民这一块的话建设了30个移民新村。包括这附近的村民,他们也很感激我们比如平常我们出去他就会很热情地邀请你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比尔跟闹比尔就是喝啤酒我猜的跟闹是吃是吗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跟闹”是喝白酒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我们会把我们中老两个国家一起努力开展,把我们这边的老挝……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建设得更好?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助理纳塔蓬: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您当初有想过自己会去往老挝这个国家这个事情想过吗

 

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站长雷胜阳:没有想过说真的当我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当时我都惊呆了怎么可能让我去呢没有想过但现在我还觉得有一点不想走了真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首都万象,是中老铁路在老挝境内的最后一站。这天我起了个大早去逛逛老挝最传统的早市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我觉得老挝的服装真的是很好看从花纹到颜色都很漂亮。(老挝语)新年快乐。像吗?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请问那边那个大银勺是干嘛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比如说我们煮了一大锅的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舀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用得着那么大的勺吗?这有点太大了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比如说舀一个小碗对吧,三个小碗可以一个,一遍就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一勺然后三个人一份两份三份,这一大勺全解决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就直接这样吃了?不行?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我们说如果这样吃的话以后会得不聪明。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会傻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留学生李东所以一般不吃。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早市不远处,就是老挝第二家,也是最大的现代化商场。

 

【同期声】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这是名创优品,这个在上海已经很普遍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对。我们这边也有蜜雪冰城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是,我们中国的品牌。然后你看一下这个消费排队的基本上都是老挝民众。中国的品牌他们接受度非常高。也很喜欢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边是星巴克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是的这个是老挝首店。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边还有华为。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对。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孙琳是上海姑娘,来老挝八年,是这里的负责人。商场由一位老挝华裔企业家投资,核心管理团队则来自中国。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孙总在咱们这个大商场开设之前老挝民众、万象民众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可能没有大商场的话他们比如说想看电影想买这些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的时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他们都是开车到对面的这个(泰国)乌隆,还有廊开去购物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去泰国那边去购物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对。所以我们是非常想让老挝民众有自己在本土消费的意识。然后也拉动这边的经济然后也拉动这边的再就业。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有了商场,生活变得更方便了,但老挝相对较慢的生活节奏,给孙琳出了道难题。

 

【同期声】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老挝商户)原来在市场的时候就比较自由。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早市六七点就开了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晚上想几点关就几点关。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是啊,我家里面有事了我今天不想出摊了我就回家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商场他不想开还不行是吗?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商场肯定是大家要统一开店闭店他会有一些困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统一时间开店闭店的问题解决了,但还有其他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能不能批评员工,说话可不可以严厉,能不能安排加班,不同文化在碰撞中找到了共通点。

 

【同期声】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我们刚来的时候其实也试图改变。也希望像中国一样要高效率高产出。但是到这几年我们倒反而觉得融合更重要。如何用中国的技术和方法去引导本地员工的一些参与性和他们的创造力更好在本土发展这个企业。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彼此的尊重吧因为毕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生长的环境都不一样。我们也没有想过要复制另一个中国在老挝,而是跟老挝人民共同成长。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咱们这个店开了多久了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在整个最艰难的疫情期我们都开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些店都没说要走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他们怎么坚持下来的

 

老挝万象Naga Mall商场负责人孙琳:都是比较长线地看好老挝的未来而且也都希望中老铁路开通以后会带来更多的中国客人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中老铁路,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从无到有的创举,就始于这一根根铁轨。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已经是我们进入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但这里同时又是中老铁路开始铺轨的起点。今天我们就来这里探秘一下中老铁路的轨道是怎样铺起来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中老铁路老挝段全线一半的梁场,由中铁二局施工;(老挝段)全线422公里的铁轨,约三分之一也是中铁二局铺设的。当年的场景,总工程师李永成记忆犹新。

 

【同期声】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把这个25米钢轨直接焊成500米然后拉到现场进行铺设。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变成500米之后再拉到现场那得多长的车啊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我们是37个平板车,那个就是平板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37个平板车,一排看起来很壮观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个25米25米的工作量很大呀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所以我们当时说实话,在施工过程中都觉得完不成这个任务工期太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焦虑吧?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对。31,940个3万多个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3万多个头一起焊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对。轨一年半铺轨的时候也差不多一年半。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个跟预期是一样的吗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比预期节约了当时提前了一个月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还提前了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对。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建成通车以后周边的国家看到中国在老挝的一带一路这个铁路这个效益给老挝人民带来的福利也好受益也好感到非常大。他们看到这个效益以后正在推动中泰柬埔寨和越南都在推动这个新建铁路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一条铁路,联通的不仅是道路,也是民心。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是哪里人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我是江苏人江苏盐城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是怎么克服这里的高温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有时候我晚上都没开空调睡。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什么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晚上都没开空调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晚上不开空调啦?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晚上我都没开。窗户一打开,感到还比较凉快温度刚刚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是不是已经逐渐地融入老挝的生活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磨万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永成: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是湄公河上的老泰友谊大桥。在桥的这一边,是老挝的万象,河对岸就是泰国的廊开府。这一次我们在老挝境内关于中老铁路的拍摄,已经全部结束。后续我们将去泰国,开始我们下一段的旅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突然加速也太吓人了。不行,不要扭了,真的不要扭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泰国之行,让我有了人生第一次飙车体验。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太可怕了,扭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看我害怕,工程师叫停了这次路试。

 

【同期声】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高级经理蒋沁:OK那就到此为止,我们普通试驾的话,是会这么开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是MG名爵车在曼谷街头的一次路试,测试车辆激烈行驶时的姿态。陪同我的,是工程师蒋沁。

【同期声】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高级经理蒋沁:我2021年刚来泰国的时候,这边的中资企业只有一家MG,然后等我过来了之后,像长城、长安,包括现在的比亚迪、奇瑞、广汽,都纷纷纷进入,就纷纷出海进入东南亚市场。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东南亚是“一带一路”重要区域,也是中国车企“出海”的主要市场。这里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喜欢中国车吗?

 

曼谷市民:我从没开过中国车。我只开过丰田和铃木。

 

曼谷市民:中国车吗?我听说过,但没有开过。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会考虑中国车吗?

 

曼谷市民:有机会我会试试。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是MG“824”展厅。相当于我们国内的4S店。听说MG汽车在这个专卖店卖得特别好。那么我们就去看一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确实不错,颜色很漂亮,黄色、红色,真好看。

 

824有限公司总经理萨卡达: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努力。所以“824”的意思是8天,24小时。

 

824有限公司总经理英纳吾:之前我们一起卖过二手车,主要是卖欧洲品牌的车。但有一段时期市场很低迷。所以我们也在思考下一步该干什么。正在这时MG进入了泰国市场。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2013年,上汽正大合资公司成立;2014年,第一辆MG在泰国下线;2022年,这家展厅拿下泰国市场销售亚军的佳绩。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你们对这个现在的这个业绩还满意吗?

 

824有限公司总经理萨卡达:还不是很满足,我们的目标是每个月可以交车120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现在每个月交多少车?

 

824有限公司总经理萨卡达:80到100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一个月200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按照泰国人的习惯,称呼先生或女士,在前面要加一个“坤”。所以我的名字在泰国的话,要叫“坤看看”。然后我在这个4S店里面,遇到一位泰国的先生。他的名字我要称呼他叫“坤K”。

 

泰国MG车主坤K:您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好。您现在家里有哪些品牌的车?

 

泰国MG车主坤K:一辆是MG,另一辆是日系品牌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坤K买的是一辆MG4电动车。

 

【同期声】

泰国MG车主坤K:对于新的事物,人们总是会不信任,会有各种问题,比如电动汽车真的好吗?未来的开销成本高吗?耐用吗?再比如,如果开得很远,电池续航够吗?能充电吗?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日系车一度占据泰国乘用车80%的市场,中国车企的进入,让泰国民众有了更多选择。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我发现他的座椅也很棒。很有这种开赛车的感觉。

 

泰国MG车主坤K:内饰设计比较有运动感,这也是我选择买这辆车的原因之一。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像赛车的感觉是吧?让我们看看他这车现在还剩下多少电,在哪里能看到?

 

泰国MG车主坤K:你可以在这里看。还剩61%的电。你看到这些标志都是充电桩的地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有浅绿,有深蓝。

 

泰国MG车主坤K:不同颜色就是不同的品牌。

 

翻译人:灰色的就是有人已经定好了。你不可以再定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要去彩色的地方。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2022年,上汽创造了中国车企海外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记录。MG在泰国也跻身销量前三甲,成为“高科技”、“互联网”、“年轻化”的代名词。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说到电动车就离不开充电桩。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曼谷市邦纳区一个高级住宅区里,我身后这就是一位,今天我们有一位MG的客户。他的家就要安装充电桩。

 

曼谷市民丘昌夫妇(女士):我们这个小区一共是36户人家。其中就有4家买了MG的车。

 

曼谷市民丘昌夫妇(男士):十年前的话,可不会有人买中国车,但现在的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人买了中国车。MG在年轻群体中卖得很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们两位的心态也很年轻。

 

曼谷市民丘昌夫妇(女士):我先生的心态的确非常年轻。开车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专门负责充电桩安装的Evolt公司和上汽正大合作了有4年的时间。往常在充电桩安装的现场,员工是两到三个人。今天的Evolt公司听说我们也在现场,然后他们的CEO坤尼也特意来到了现场。

 

泰国Evolt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坤尼:公司起步时我们没钱雇工人,什么事都只能自己做。比如当时在清迈的客户遇到了问题,我们就要从曼谷开车,横穿整个泰国,上门去解决问题。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Evolt起步的时候有多少员工?现在是不是增加了?

 

泰国Evolt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坤尼:一开始有4位合伙人。目前整个公司已经有100多人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最近三年,MG在泰国安装了900多个公用充电桩,基本上每隔15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MG新能源车在泰国市场保有量排名第一,也为泰国制定了一整套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标准,帮助泰国步入新能源发展“快车道”。

 

【同期声】

MG销售泰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崟:现在对于整个电动车的一些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其实就是我们MG当初跟泰国政府一起协商,大家一起来决定的。那么政府也决定,电动车作为接下来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徐总,咱们这个奖项,其实可能不止这些吧。

 

MG销售泰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崟:对。不止这些。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都摆不下了。

 

徐崟:摆不下了,这些其实就是我们历年MG品牌在泰国市场取得的各种各样的一些奖项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亲自去领过奖吗?

 

MG销售泰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崟:有,有过。我们去领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只有中国一个品牌,其他都是日系品牌。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十年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我们的。消费者也看不上我们,经销商也不愿意做我们的品牌。因为不知道卖给谁。然后他们就觉得,中国的品牌不如日系的品牌。现在我不用,是人家来找我们,想做我们的经销商。大家都觉得现在中国的电动车太先进了,外形太时髦了。现在大家都觉得。如果谈到电动车。一定是谈中国的品牌。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是上汽正大的生产基地,位于泰国春武里府,总面积70万平方米,在泰国全境77个府都可以找到MG的经销门店,目前已经有18万泰国车主开上了这个中国品牌的汽车。其中电动车的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1万台,更是成为泰国市场电动车的领导品牌。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我也像一名车间工人。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坤聂。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是我。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我的名字是)看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能说点中文吗?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你好。这里要穿防护设备是因为……用中文怎么说呢,飞溅。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飞溅。他说了中文,飞溅。你是怎么知道“飞溅”的?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我们每天交流时,老板经常说中文。所以我也很想学习中文。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所以你就会说“飞溅”了。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还会别的中文吗?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别的词吗?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对,类似“飞溅”的。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打磨。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打磨。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和许多泰国人一样,斯里宋提对MG的认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同期声】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制造部车身车间技术经理斯里宋提:当年MG6刚在泰国上市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场景。当时很少有人相信这是个好牌子。如今,我们的业务越来越好,公司发展壮大,我的收入越来也高,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而且与上汽合作的正大集团,在泰国也是一家大企业。我相信通过它们的强强联手,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一定不会有问题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2017年,MG车第一次将“智能网联功能”带入泰国,凭借iSmart智能系统,MG的智能网联功能在泰国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辆抹茶色的MG hev,颜色非常漂亮,非常特别的是,看这里,下面还有一个iSmart。这辆车它配备一个智能的功能,也就是说驾驶员可以用泰语来让这个车完成一些操作,我们也想试一下,用泰语都能做哪些操作。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好。怎么称呼他?

 

信息技术部总监陈聪:多多。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坤多多,这名字好可爱。刚刚我和坤多多学了一句泰语,就是怎么开车窗。(泰语)打开车窗。所以我来试一下,用我这样的泰语能不能把这个车窗打开。(泰语)打开车窗。我哪个发音不准确了呢。

 

坤多多:你好MG。打开车窗。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好好玩。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监陈聪:其实我们这个东西,它找了好多的泰国人来抓他的音。不抓中国人,光抓泰国人的音。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中式泰语不行。

 

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监陈聪:就为了完全贴近泰国人的这个日常使用。因为这是第一款在泰国有智能化车机的系统,是ZS,这辆车有了iSmart以后,其实这是第一款带iSmart的车,那个销量是非常高的。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从智能化设计、电池标准,到整车的行业安全标准,再到整个产业布局,MG在泰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车企响应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的缩影。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MG在这个泰国的成绩、一些个表现,符合正大的预期吗?

 

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上汽正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祝:它其实应该是超出了。这个是奇迹。我可以跟你说,我初步引进上汽到泰国来,还有很多人跟我说,老李你这一定失败。你怎么去跟日本竞争。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上汽正大的董事长李绍祝,40年前以正大集团副董事长的身份到上海投资,从此和上海汽车业结缘。

 

【同期声】

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上汽正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祝:当时的汽车展,我们泰国总理亲自去看了。他可能也听说MG有个好产品,所以总理去看这个汽车展,第一站就跑到这部车去看。现在整个泰国都是讲MG、Maxus 9。大家都想买。供不应求。我每天都有卖。我的朋友都问,你能不能帮忙让给我一部,比较快一点的。谢国民董事长买了4辆。所以上汽集团它要感谢我,我这个董事长也做销售员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上汽之所以能够走到泰国,进入泰国市场。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个“一带一路”。

 

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上汽正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祝: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个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上汽正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祝:我觉得这个“一带一路”我讲是个大智慧。把整个区域的国家都富起来。一种双赢。我想这个非常好。“一带一路”像MG这样进来的话,制造,老百姓有选择性,产品有选择性。还有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人民的生活会更好。所以我想这个“一带一路”你要好好发展。因为整个世界上,我们中国、世界以后都是连在一起。不可能中国富、大家穷。“一带一路”这个做法,就是把大家也富起来。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MG泰国车友会,已经汇聚了约2万名车主。这一辆辆中泰合作的车,连成了“中泰一家亲”的大合唱。

 

【同期声】

车友:出发。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离开泰国,我将前往这次丝路行的最后一站,印尼。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的雅万高铁,是整个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修高铁的必要性,我一到雅加达就感受到了。

 

【同期声】

印尼导游李俊贤:如果雅加达不堵车,每一条路很通畅的话,我们更怕,就更担心说为什么今天不堵车。到底是我们上错时间,或者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机场到酒店,十几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半小时,愣是从白天堵到了晚上。

 

【同期声】

印尼导游李俊贤:曾经真的有过一次,两个小时,憋尿。在高速公路,又下不了,又堵。所以这个雅加达出门一定要先上洗手间,到了也是一定先去找洗手间。最糟糕的4公里路。4公里路我们走了6个小时。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次来主要是想拍雅万高铁,您知道吗?

 

印尼导游李俊贤:雅万高铁,知道。这个项目在印尼也非常著名。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是吗?

印尼导游李俊贤:对呀,很多人关注。因为高铁这么通的话,变成很多都很方便。去万隆变成非常便利,也非常顺畅。

 

配音:这个印尼姑娘,中文名叫张婉丽。2021年,她应聘加入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担任工程翻译。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婉丽你好。

 

张婉丽:你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方便打扰,我们稍微聊两句可以吗?

 

张婉丽:可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好,谢谢。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作为印度尼西亚人,而且你有自己的宗教。你到中国企业来工作之前,你是否会有些担心?

 

张婉丽:对,有些担心,我怕我不能来拜拜,是因为工作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但是在这边有个……祷告室。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祷告室。

 

张婉丽:对,我们可以来拜拜。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一般是几点必须要拜拜?

 

张婉丽:中午12:30,然后下午4:30。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有想到说这个中国的企业里还给安排了祷告室吗?

 

张婉丽:我没想到,我还以为我在拜拜的时候也要回宿舍。

 

配音:印尼90%人口都是穆斯林。中方入乡随俗的做法,解决了当地员工的后顾之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其实工作当中他们的专业用语非常的多。

 

张婉丽: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有没有很难的词,你翻不到的情况多吧?

 

婉丽:比如说中方员工让我跟印方员工说,比如说垫石造高了5公分。然后我说,垫石是什么,所以我翻译不出来,然后我再用百度翻译。还有中方人员说以身作则,我本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后来知道了?

 

张婉丽:后来知道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在现场查百度吗?

 

张婉丽:没有。让中方人员解释一下。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然后你再用印尼语给他们说明白?

 

张婉丽:对。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婉丽来自加里曼丹岛,曾在南京留学。她希望印尼也能像中国那样,通过改善交通等基建,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

 

【同期声】

张婉丽:在中国每个小区,有公交,有地铁,我们这边没有。只有在大的城市(才有)。我家在加里曼丹,没有。有朋友问我(高铁)什么时候通车。他们都希望这个高铁很快通车,因为在印尼这个是第一次,所以他们很……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想体验一下?

 

张婉丽: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没坐过高铁,想在里面体验一下,从里面感受一下高铁的速度对吧。

 

张婉丽:对。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让印尼人期待和心动的高铁,却曾有人日夜提心吊胆。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蒋总,咱们现在去哪里?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去2号特大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有什么特点,那个桥?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全线最长的桥,36公里。这个是难度非常大的,2号特大桥。当时不瞒你们讲,我晚上三点到四点准时醒来,我就生怕出安全事故。因为我全线很多挂了。四十几台塔机,在这24小时不停地作业。万一有个什么安全事故,就不得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雅万高铁正线全长142.3公里,最难建设的两个部分,1号隧道和2号特大桥,就由中国水电八局承建。

 

【同期声】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你看这个当时,这个就是1号隧道,你看这个直径都是3.23米,大型的盾构机。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是开隧道用的吗?是亚洲最大的?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 最大的,东南亚最大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工程太大了,您的职业生涯中,这也是最大的一个工程吧?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对,我个人职业生涯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我还比较幸运,国内的京沪高铁,我也做过项目经理在那里。然后我参与国内的首条高铁,海外的首条高铁我又参加了。这个活现在想想都后怕。你想假如把别人的燃气管线撞爆了,那个就是爆炸性的国际性的新闻。在高速公路边上,我随便掉一个螺丝钉下来,可能砸坏车。下面很多车子,车水马龙的。我们上面要穿过两个清真寺,你假如说把别人的清真寺搞开裂了,那就是宗教问题。我的最大的成绩就是这么多年没有出一个安全事故。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太棒了。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这个是值得我骄傲的地方。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高铁项目,而中国和印尼的合作,远不止项目本身。

 

【同期声】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我们高峰期中方员工就有差不多800人,然后印尼方员工4000人。我们从开工以来,累计为这个印尼培训了2800个技术工种,混凝土工、钢筋工,包括无砟轨道的工程。因为我们后来,包括这些起重工、操作手,龙门吊的这些,都是由印尼人开,我们培训他们。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把他们教会了?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教会。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他们干完这个活以后也能去别的地方工作了?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都是技术工人了。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蒋鸿雁: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詹振豪: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高铁,这个就是综合检测列车。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速度好快啊。你看到这个高铁的车走过去走过来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詹振豪:非常激动,因为一开始来这边入职的时候,还是空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阿豪,你中文为什么这么好?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詹振豪:我祖上都是华人嘛,我是印尼第5代华人。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詹振豪2019年加入水电八局,做过制梁场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如今已成为蒋总的助理。

 

【同期声】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詹振豪:一开始的时候各方(对雅万高铁)都觉得没信心,可能大家就是心疼钱的问题。因为老百姓想的就是要过日子嘛。我们老百姓就是要过日子,钱花这么多建高铁。但是这些问题我们都会给他们做工作,就说高铁给我们带来好处。我们不要想是今天花的这一笔钱,我们要想明天后天高铁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可能远远不止这一些。现在民众的反应是很好的。每一次检测车过的时候,村民都要拿起手机,大家就围着这个高铁来拍。就想拍一个短视频,大家都发到网上去。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雅万高铁,把来往两地的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40分钟。沿途共有4个车站,高铁拉动沿线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同期声】

售楼顾问纳迪娅:这里是勿加泗地区的东部,过去这里属于很偏远的地区。但现在有了轻轨站,能转乘高铁。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是雅加达郊区的一个中高档楼盘。2016年开盘时,售楼顾问纳迪娅自己也买了一套24平米的小户型精装公寓。

 

【同期声】

售楼顾问纳迪娅:我之前花 2 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9.3万元)在这里买了一套房。现在它值6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28万元)了。简直太神奇了。当初我买房时有点犹豫,现在已经毫不后悔了,因为房价一直在涨。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咱不是车站吗,看到底下有个通道,那个圆弧的顶。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那个就是轻轨?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轻轨的车站。这个中间大约是有不到200米,有个换乘的一个通道。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就是直接从高铁下来就可以对接这个轻轨?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连接了外省和市内的交通系统?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就很方便了以后外省的人上班就直接这么交接一下,进城上班了。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没错。就是高铁它是骨干的交通工具,跟这个轻轨连到一起,一配套,它就很方便了。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让印尼人距离市场、距离客户的距离越来越短,非常快速就能抵达市场。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工程董事肖颂新:对,随着它的经济发展,它就会越来越体会到,这条高铁对它的重要性。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离开雅加达,我们去雅万高铁的另一头,万隆,去看一看。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终于到万隆了。这里感觉很清爽,比炎热的雅加达市区要凉快很多,所以雅加达人都喜欢到这边来度假。但是147公里的车程,我们的车开了三个半小时,一直坐在车上真的是很辛苦。而且当地人还跟我说,幸好今天是周五,如果是周末的话,这边简直是堵得更严重了。所以像雅万高铁这样,它的开通能够让这段车程缩减为40分钟,雅万高铁的建设真的是太有必要了。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万隆是知名旅游胜地,看得见火山,泡得到温泉,还有一个必到的打卡点。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所以到了万隆就必须来打卡,这个地方就是当年万隆会议开会的会场的旧址。我们一起进去一下,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块展板告诉我们,在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的时候,有30个独立国家。在十年之后又出现了这么多独立国家。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离开市中心,我去了万隆郊区,见到了刚开着检测车走线回来的中国司机穆振。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穆师傅好。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你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好,上海东方卫视的记者宋看看。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你好。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好,方便聊一聊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可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谢谢,您是刚下车,下班了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对,出城刚回来。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里是雅万高铁唯一的动车所,距离终点站德卡鲁尔站不远。

 

【同期声】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为什么要走线?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走线的目的吧,就是为了加强对线路的印象,然后自己亲自地去走一下坡道,看一下线路,周边的自然景象什么的,对以后行车是比较有帮助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现在这个动车,它有什么更新的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更新的就是,比如说它有一个地震的预警功能,是咱国内的车没有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因为这边地震特别多?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对。在咱国内叫全国动车检测车,俗称叫“黄医生”。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黄医生”。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它检测所有全国的线路,它都能检测出来。哪里不好,哪里不平稳什么的,有故障的时候它都能检测出来。里面全是咱中国最先进的设备。都在这个,在这叫CIT,简称叫CIT,都在这个车上。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具体操作的时候都要说些什么?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右手必须不能离开这个操纵手柄,永远要扶着这个手柄。然后咱在呼唤的时候,是有标准动作的。比如说手指信号,出站信号,要手指,然后呼唤。比如说咱进站信号吧,咱要提前一公里,然后呼唤:进站信号绿灯,进站凭证好了。咱从这儿到雅加达开通以后也就39分钟吧,40分钟。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再开回来?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对。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这来回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要高度注意力集中?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对。肯定是高度的紧张。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很累是吧?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很累,确实很累。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之前来过印尼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没有,去年是头一次来。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头一次来,你刚来的时候觉得这边怎么样?习惯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就是感觉印尼的气候吧,和咱那个北方的气候是不大一样,而且它的紫外线就是比较强烈。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家人说你黑了几个色号了?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最少要三个色号吧。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差那么多了。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是,确实晒得挺黑的。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您是世家吗?开火车的世家吗?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是,我父亲原来就是火车司机。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开哪段的呢?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他是在天津的,天津地区作业的,我这次是第二次被派到海外工作,第一次就是沙特,从2011年一直到2022年来这之前,一直都是在沙特干在海外工作。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你也报名(来印尼)了?

 

雅万高铁司机穆振:对,我特别愿意来国外,因为中国高铁走出世界就是,咱要能在国外开动车组,就是感到特别自豪吧。

 

中国水电八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詹振豪:这是短短的142公里,但是我们作为印尼人民,我们希望不止这么短。我们还要越修越长,修到500公里,修到800公里,修到东爪哇那边去,修到一个叫泗水地方,越修越远。

 

张婉丽:感谢水电八局来到印尼建设雅万高铁,我很高兴能坐自己修的高铁。

 

【解说】

东方卫视日本站记者: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满世界追着新闻跑。但触动不及这次跨越三国的海上丝路行。从老挝到泰国,再到印尼。我对丝路建设者还有当地人,有了更直接和更深入的观察。他们也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给他们个人、家庭、地区乃至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只要大家真心相对,真诚以待,相信“一带一路”倡议的下一个十年会越来越好。

 

 

(第三集)在希望之路上·重访长安城

 

【王晋:这就是咱们西安最有名的早市小南门。

袁鸣:小南门的早市几点就开始了。】

 

西安人的一天,从城墙根下的小南门早市开始。特色小吃,各类摆摊,人头攒动。西北大学老师王晋,是一名新西安人。因为爱吃,他结识了西安本地人李晓阳。两位“馍都资深食客,经常相约来这里点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

 

【袁鸣:我这(掰得)够细吗?可以吗?

李晓阳:您这掰得还不够细。

袁鸣:这还不够细?

李晓阳:还不够细,正宗的讲究的要筷子头这么大小。

王晋:就是跟小黄豆(一般大小)

袁鸣:可是这么细,泡着就成糊糊了。

李晓阳:不会。饦饦馍放很长时间,它一定是有很多的死面在里头,它才能放得时间长。

袁鸣:这个饦饦是哪个语?匈奴?

王晋:现在有一种说法是阿拉伯语“图尔木”,我们后来就翻译成饦饦馍。

袁鸣:图尔木是什么意思?

王晋:就是面食、食物的意思。

袁鸣:阿拉伯语的“食物”。

王晋:然后我们来了以后,把它变成我们现在的“馍”,有这样一种说法。

李晓阳:我们当地还把这种饼叫饦饦。

袁鸣:就还是饦饦馍,就是当时从“图尔木”到现在。

李晓阳:音译转化过来的。

袁鸣:所以从唐朝到现在,咱们西安这里的老百姓就一直是以这个作为主食了。

袁鸣:好了,我掰完了,我要去喝汤了。

李晓阳:就在这儿,到了。要和师傅说。

袁鸣:师傅,我要宽汤少油,加鸡蛋。

李晓阳:他牌子刚才这一夹,就把你的要求都已经放进去了,它有一个密码在里头。】

 

为了保证风味,老板天不亮就点火开灶。羊肉被炖烂而不散,汤鲜浓不腻。之后再根据食客们的要求,加入粉丝等浇头,撒上香料、盐等调味。然后,把掰好的馍倒入羊汤,大火猛煮几分钟。一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就出锅了。配着蒜一起入口,更地道。  

 

【袁鸣:是不是每家的独门秘籍在羊肉汤里面?有啥讲究?

李晓阳:各家的配料是不一样的,各家有独门秘方。

王晋:等到了隋唐,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喝羊汤、吃羊肉的文化还是很喜欢。

袁鸣:你看咱们中国的“鲜”字就是鱼羊。

王晋:鱼羊鲜,咱们那个“羹”,那个就是羊汤。

袁鸣:很多食物都和羊有关。】

 

游牧民族的喜好,走上农耕民族的餐桌。这样的交融,也许始于两千年前的一次旅程。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当时的汉朝饱受匈奴侵袭的困扰,汉武帝希望联手匈奴西面的大月氏,从两个方向夹击匈奴。

 

穿越雪域大漠,历经囚禁被俘,张骞的这趟行程异常艰难。他花了足足13年才回到长安,去时百余人的队伍,回程只剩两人。虽然说服大月氏国的目的没有达成,但张骞揭开了广袤西域的神秘面纱。他向汉武帝分享了西域的地理、风俗、物产、人民生活等各种细节,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汉书·西域传》记录了张骞出使和返程的两条路线。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据此绘制了地图,并第一次将这条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

 

【袁鸣:据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我现在所在的大唐西市,无论是从中国出口到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还是顺着丝路回流的商品,都在这里进行交易。而在这里,既有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这里消费,也有海内外无数商人想要在这里发家致富。当时也可以说是国际上最大的一个海内外商业交流中心。其实我们现在汉语里常说的“买东西”,说的就是去东市或者西市买你所要的商品。】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西市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东北部清理出一处保存较好的“十字街遗址”,包含有街道、路面、车辙、桥涵、水沟等遗迹2010年,西市博物馆在该遗址上建立而成。里坊布局、棋盘路网的唐长安城,仿佛又回到了人们面前。

 

【袁鸣:这里就是当年的小石桥。

景仰: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千三百多年前,西市的一座石板桥的遗迹,这个石板桥的作用,在当时就是为了解决跨过下面这道水渠的一个交通设施。

袁鸣:我就很好奇,当年在整个大唐西市,到底有多少商店?有多少家?

景仰:说到规模,西市在唐代的时候,首先它的面积在唐代长安城一百零八坊中占地是两坊之地,它的规模是很大的,它的街道也很宽,主干道的宽度达到了16米。

袁鸣:可以想象一下,真的很宽。

景仰:其实我们大厅的宽度就是根据当时的主干道宽度设置的。据记载,西市这个市场在当时有220个行业,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有珠宝行、烟酒行、衣服行,唐代西市有220个行业。

袁鸣:二百二十行,行行出状元。

景仰:说对了。】

 

驼铃阵阵,热闹的西市留下了商客们从异乡带来的物产。葡萄、石榴、土豆、胡萝卜、大蒜、黄瓜……如今餐桌上的常客,都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

 

【王晋:西红柿,玉米。

袁鸣:西红柿,一想这名儿就是西方传来的。就这种吗?还是那种大的圆的是传过来的?

李晓阳:这都是。

王晋:不同的品种。

袁鸣:大约什么年代传过来的?

王晋:这个其实也是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袁鸣:还有这玉米应该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王晋:在美洲之后,随着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

李晓阳:墨西哥人最爱吃这个。

袁鸣:所以从墨西哥又怎么从丝绸之路传到咱们这儿的?

王晋: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把它从美洲带到欧洲,再从欧洲带到全世界。

袁鸣: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比较晚期的了,将近16世纪、17世纪。

王晋:对,16世纪、17世纪,明清时期。

袁鸣:那这两个品种也都是,咱们中国传统就是没有玉米的。

王晋:但是来了以后,我们中国人把它进行改良,这个东西确实不是咱们原产,但是我们来了以后,我们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塑造了新的品种,在我们这个地方生根发芽,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李晓阳:香料的名字特别多,像这个草果,胡椒,辣椒也是,这全部都是香料贸易。

袁鸣:咱们中国以前没辣椒吗?

李晓阳:没有。

袁鸣:姜也没有?

李晓阳:没有,姜也没有,胡椒,这些都是香料贸易最后带到世界各地的。

袁鸣:这个是啥?

李晓阳:香砂,尤其这个,肉桂,桂皮,这绝对是。

袁鸣:好香,我觉得您的这个东西太新鲜了,特别好。】

 

公元前138年出发的那天,张骞大概都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饮食交流。

 

【袁鸣:这个枣就是咱。

商家:陕西的大枣。

袁鸣:但其实这个枣。

商家:西北地区的。

袁鸣:您说的也是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吗?

王晋:香香甜甜。

李晓阳:现在陕西扎根了。

袁鸣:八宝蜜枣甑糕,但这个食品应该是小米还是糯米做的?

李晓阳:糯米。

袁鸣:糯米算是咱们本土的。

李晓阳:糯米、豆子和枣。

袁鸣:所以它等于是个融合的食物。

王晋:您可以拿筷子尝一口。

袁鸣:典型的“一带一路美食共同体”。

李晓阳:小心烫。

王晋:好吃吧,甜丝丝的。

李晓阳:枣香味特别重。】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东西方味蕾的碰撞,我们现在的食谱会多么单调。当年,商队们将这些异乡瓜果带到西市交易,然后再物色合适的中原物产带回西域、中亚乃至欧洲。因为价值昂贵又易于携带,轻便的丝绸是他们最钟爱的贸易商品。“丝绸之路”也正因此得名

 

【袁鸣:绢、、绮、绫、纱、罗,在西市交易的绫罗绸缎有这么多品种。

景仰:丝绸在当时西市是一个很热门的行当,它上面的图案内容也是非常丰富。

袁鸣:很特别。

景仰:比如说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件,它的图案就有西域风格融入在里面了。

袁鸣:好像是一个老鹰的头。

景仰:狮子的身体。

袁鸣:格利芬。

景仰:我们把鹰首狮身这样的形象称为格利芬,很多人都很熟悉这种动物,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狮鹫。

袁鸣:所以它这个应该是从古希腊、古波斯,应该从那里过来的吧?它算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西方的样式。

景仰:非常典型的西亚,波斯锦上很典型的一个图案。

袁鸣:咱有没有考证过,比如说这些东西是从那边流到中国来,卖给中国的这些高官贵人的,还是从咱们中国手工业做了以后,出口到西方去的呢?

景仰:两种可能都是有的,因为我们在中国的丝绸上发现了有西方的风格特点,所以就推测,当时的丝绸交易它是双向交流的。

袁鸣:都会有。进出口贸易都很频繁。】

 

小小的丝绸残片,定格下东西方文化互通的瞬间。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这样的印记,还有很多。位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每天,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游客们踮起脚尖,只为离历史更近一些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这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鎏金铜蚕,这是汉代养蚕缫丝业兴盛和中西丝织品贸易繁荣的代表性文物;瑞兽葡萄镜,唐代最有影响的镜类之一。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这面铜镜巧妙地结合了西来的葡萄与中国的瑞兽元素,可谓“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三彩载乐骆驼俑,这是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驼背上,乐俑各持笙、笛、琵琶、箜篌、拍板等乐器,一名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浅唱低吟。

 

侯宁彬:我们身后的这件唐代的三彩载乐骆驼俑,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在唐代,丝绸之路非常繁华,在这个骆驼俑上,一张方毯上有八个在作乐的团队,在吟诗作乐,它的人物形象都是唐代的中原民族的形象,但是所使用的乐器又有很多都是西方的乐器,就从这一件文物载体上,我们就能看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诸多元素。当然从这一件展品我们也能看出来,丝绸之路当时的繁华其实是通过众多劳动者的心血付出换来的繁华,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几千公里大概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路上来回的奔波,就是为了促成东西方之间贸易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他们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其实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很寂寞在寂寞之余,他们在沙漠上拿出来一块方毯,放在沙地上,大家吟乐作诗,这也是一种放松,要不然两千、三千多公里这么路途遥远的一个过程,他怎么去坚持下来?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去还原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先人们,是如何克服舟车劳顿,又是执着于哪些念想,最终联通了这条东西通道。

 

要是问英国人罗宾,为何千里迢迢来到古都西安生活,他大概也会犯难:究竟是喜欢这里的晨钟暮鼓,还是钟情这里的风味小吃,又或是痴迷这里的古朴秦腔。

 

罗宾: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Loess drifts over the Qin land of eight hundred li,Thirty million Qin folk roar out local opera.】

 

罗宾出生在英国的北约克郡,是一名中古文学博士,专门研究英国的中世纪文学。来中国前,罗宾在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任教,因为一个教师交流项目,他意外获得了来华任教的机会。

 

罗宾:当洛克伍德先生来到咆哮山庄,他是作为一个陌生人来到了这个房子。】

 

2008年的夏天,24岁的罗宾来到西安。此前,他对于这片陕北土地的了解几乎都局限于书本文字。如今,一切从胃开始。

 

【袁鸣:这家你会来看的?牛羊肉。这个酱牛肉看着挺好吃的,是吧?

罗宾:挺好。这是卖牛羊肉,这个非常好吃。

袁鸣:很有名的一家老店。

罗宾:你好。

袁鸣:你认识他吗?

店员:他老来买牛肉的。

袁鸣:他老来买啥?

店员:牛肉。

袁鸣:他喜欢吃哪一款牛肉,你还记得他,好多年了吧。

罗宾:我买牛排,跟那个碎肉。

袁鸣:就这一家嘛,就买你们家这个肉,他刚刚就跟我们夸,说你们家肉好吃呢。

袁鸣:你自己做饭吗?

罗宾:对。这个是牛排。

袁鸣:你的这个做法是你英国的做法,还是跟他们学的做法,本地做法?

罗宾:一点英国的做法,一点中国的做法,就随便。】

 

罗宾说,在西安的15年里,还没有出现过他不喜欢的食物,越来越粗的腰围也许就是明证。他完全和当地人一样享受陕西美食,顺带还学习了方言。

 

【袁鸣:我说你还记得什么西安话、陕西话?

罗宾:麻迷儿。

袁鸣:麻迷儿是什么?

罗宾:upset。

袁鸣:我不高兴,挺难过。

罗宾:不高兴,麻米儿。

袁鸣:还有啥。

罗宾:麻达。

袁鸣:麻达是什么?

罗宾:么麻达是没问题。】

 

兴许,罗宾是有些语言天赋的。来到中国没多久,他就着手开始一项大工程:翻译陕西文坛名家的作品。

 

【罗宾:我们做了十多年,合作翻译。我主要是和胡宗锋教授合作,还有其他同事、朋友一起。必须要有中国译者和英语译者一起,才能取得更地道的翻译效果。】

 

胡宗峰是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从事翻译工作已四十载。

 

【胡宗锋:其实最早我做这个事情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是美国诗人、作家,他就问我说,你们中国大发展,中国作家的影响力大不大?陕西都有谁?我当时提到贾平凹老师,他说我没听说过,那是1986年的事,他说能不能把他的作品找一些让我看看,当时我找不见,我自己翻译了两篇让他看,那时候英语水平还是不行,他看了之后觉得这个作家很厉害,写得很好,从那时候我们就准备想做,但总觉得英语水平还达不到汉英,我做的英译汉做得多,到90年代以后才开始做汉译英。

 

袁鸣:您怎么想到要跟像罗宾这样的外国人一起合作来做翻译呢?

 

胡宗锋:我就想到这个,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学外语的人来说,你学得再好,你也不是母语,必须要有一个对它原国家的语言文化有很深了解的人跟你配合,翻译讲究对等,才能对等起来,否则一般人达不到那个深度。

 

袁鸣:所以你们合作之后,您觉得对于类似贾平凹老师这样的作品翻译之后,在西方的读者当中,他的接受度高吗?

 

胡宗锋:影响还是可以,我们2010年在美国一个杂志上就登了贾平凹老师的中篇《黑氏》,当时美国人说,你们中国还有写小说写得这么好的人,但其实你想贾平凹老师的《黑氏》其实是在1985年出版的,我们把它翻译出来是2010年了,我记得我2018年到美国去的时候,好莱坞的一个编剧,他想把贾老师的《黑氏》做成广播剧,还是有影响。】

 

《黑氏》的试水成功,让胡宗锋有了更大的目标。好友贾平凹的一封信,更是让他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当五十岁的时候,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带着团队,胡宗锋开始深耕名著外译。然而,翻译工作本就繁琐而庞杂,原著作家的诸多本土化表达,更是让团队犯了难。要不要保留这些元素,如何做到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

 

【胡宗锋:我们的团队一直坚持中外合译模式,充分发挥中外译者的作用。在我的翻译里,我们坚持要把中国文化的元素带进去。有的人认为,中国元素加入以后,外国不理解。但时间长了,慢慢地,外国人会理解的。比如在我们国家,刚刚接触翻译过来的披萨和汉堡,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时间长了就慢慢理解了。

罗宾:这的确是件复杂的事情,涉及语法时态和特定表述。中英文之间的信息转换,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很多作家的笔法很简洁,你不确定他是不是在隐喻什么。很多时候要更多地考虑言外之意,而不是字面本身。所以的确很微妙,很含蓄。

袁鸣:作为一名英国人,你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吗?有些时候对中国人来说,比如我,理解起来也挺困难的。

罗宾:有些英国文学我也理解不了

袁鸣:是一样的

罗宾:中国文化更加复杂中国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所以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009年起,胡宗锋和罗宾等人一起合作翻译贾平凹、陈忠实、红柯、穆涛、杨争光等陕西文坛名家的作品,已完成近四十部。2018年,罗宾获得“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的称号。

 

【袁鸣:罗宾,你看我来大学习巷,当年唐朝的时候,很多外国人就在这里学习唐朝的礼仪文化,除了来学习、做外交、做商业,很多人当时都在西安,在长安对吗?你觉得是什么吸引他们?

罗宾:这是一个特色的都,有很多的外国人。这个地方好看,在南方有秦岭山。有故宫,兴庆宫,有阿房宫。很多的宫殿,有很多的漂亮的地方。热情好客。

袁鸣:老百姓非常热情好客。
罗宾:我喜欢西安的历史,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罗宾:汉代的,唐代的,你知道。历史有文史文化,作家、诗人、名画、书法。】

 

长安,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看遍万国衣冠,听尽丝路长歌。大唐不夜城的喧闹,犹在耳畔。今日的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以此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下,也焕发出新生的活力。货物,人群,依然西来东往,交流汇聚。有罗宾这样的走进来,也有王建新这样的走出去。

 

【王建新:从这座房子出土的陶器和其他各方面的情况,它应该是月氏人留下来的。月氏人留下来的,有陶器,这个陶器比较特殊,四个足,很少见。

袁鸣:是月氏人的一个独特的器型吗?

王建新:现在还不好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发现这种。】

 

70多岁的王建新,干了一辈子考古。如今,他是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方向学科带头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首位进入中亚进行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学者。

 

【王建新:在这里,除了这些已发现以外,我们还在这个区域,这个时期的墓葬当中,也发现了楚式的铜镜,这个也不奇怪。这是一座房子里的,从时代上来说,应该跟月氏有关系。

袁鸣:年代上是战国的?

王建新: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个期间,也就是战国-秦-汉时期。这又是一座墓葬的出土物,这座墓我们编为石人子沟遗址四区的1号墓。这也是我们在整个巴里坤发掘的第一座墓葬,从现在来看,但发掘的时候并不认得很清楚。从这么多年来的研究来看,这座墓葬也应该是月氏人的。】

 

和当年的张骞不谋而合,王建新的丝路考古也是从寻找大月氏开始。

 

【王建新:本身关于月氏的这件事情都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他们从中国西迁到中亚,张骞出使西域去寻找。

袁鸣:就是找他们。

王建新:这都是文献记载的。但是关于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究竟在哪里,哪些事?什么特征,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1991年日本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丝绸之路考古的著名的学者樋口隆康先生到我们西北大学来做讲座,学术访问。讲座的过程当中,特别是蒂拉丘地“黄金之冢”的发现。80年代在国际上引发了“月氏研究热”,认为那些可能跟月氏有关系。可是,在中国,月氏人的故乡,月氏的考古文化究竟是哪些?当时不清楚。】

 

100多年前,西方学者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又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占据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这让王建新深感不安。他明白,中国学者只有掌握更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有力地在国际考古界发出“中国声音”。走出国门!王建新暗暗下了决心。

   

【王建新:那一张照片,我第一次到中亚去拍的照片。当时出国很难。我比如说想通过旅游的身份,从北京到西安、到乌鲁木齐,没有一家旅行社经营中亚旅游。我怎么去的?通过一个当时在美国留学,现在在复旦大学工作的吴欣博士,当时她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正在读博士,她在做西亚到中亚的研究。通过她帮我开了个会议的,获得了一个国际会议的邀请函,我参加了。我跟她还有她的丈夫,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个小小的旅游团。

袁鸣:您是怎么去的?坐飞机还是开车?

王建新:坐飞机去的。先到塔什干。我们到撒马尔罕参加了会议,把乌兹别斯坦大多数地方跑了一圈儿。

袁鸣:听起来就完全不像是一个很有规模的、一个很正规的考古工作。

王建新:因为当时,对我们来说没有人,作为中国考古学家进入中亚,我是第一。因为吴欣还在美国留学。

袁鸣:我就很好奇,您是像我们印象当中那些考古学者一样,带着一把洛阳铲,自己就包了个车就跑到那个遗址去了吗?

王建新:没那么简单。当时整个交通都没有,都不行。你想去,谁来接待你?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第一次去就看了很多地方,还交了一些朋友。到了2011年,我们联合组队,我们学校西北大学,加上国家博物馆,还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我们三家联合组队,在(2011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又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一个考古调查,这是第一次。但是当时也没有专项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我们集资。】

    

扛起考古铲,重走丝绸路。2009年,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乌兹别克斯坦。

 

【王建新: 2009年进入中亚之前,我们实际上在中国境内,在甘肃和新疆已经做了10年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研究,做野外工作,主要是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我们这里有一个切入点,或者学术具体的目标,就是寻找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因为我们刚才说到了,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找他们,这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但是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究竟是什么?究竟在哪里?包括它在中国境内和西迁到中亚以后的,过去都说不清楚。所以,这个工作本身很有意思,但是也有很大的难度。】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个消息让王建新这些考古人备受鼓舞。当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2016年,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发掘的王建新团队,还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接见。

 

【王建新:当时上合组织首脑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

袁鸣:当时您在那边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

王建新:我们当时在撒马尔罕附近,发掘萨扎干遗址,正在做这个项目的工作。后来知道它是古代康居的(文化)遗存,这是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做的工作。】

 

十多年里,王建新和他的团队在中亚不断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在西天山地区新发现了一批古代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聚落遗址;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月氏、康居和早期贵霜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建立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存之间的联系。这一系列的成果,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也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建新:丝绸之路是个东西方文明交通、交流、交往的一个通道。我们的考古工作的意义就在这里,我们去揭示古代的历史,丝绸之路原来的样子,来恢复历史原貌。同时,从历史给我们带来很多借鉴,来认识我们的传统

 

侯宁彬:丝绸之路开通本身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其实我们从考古发掘也好,从文献记载也好,我们都能看到诸多的关于丝绸之路繁华的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就记载了很多中国大陆跟西方之间的交流,我们的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流,其实也是丝绸之路交流的反映。丝绸之路本身的开通作为一个国策,它是在西安来决策的,就是在当时的汉长安城的未央宫,在这个地方决策,我们要开通丝绸之路。这个决策一旦实施以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丝绸之路的作用依然在发挥,从古代到今天,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其实它的作用一直在一以贯之在发挥。我觉得西安在丝绸之路或者“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倡议里面,实际上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

 

两千年前,古城长安见证了络绎不绝的中外商旅,记录下东西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两千年后的今天,世界复杂多变,动荡的国际格局尤其需要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博大胸襟。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希望之路从这里再次出发。

 

 

(第四集)在希望之路上·再寻刺桐港

 

振煌:从老爸抱在手里,都在看老爸做大船,做海上的渔船、商船,什么船都做,只要能木头制造的,以前都是木船,帆船也好,后来改变成机动船也好,反正我是每时每刻都看着老爸在做这个。

 

黄振煌,泉州市峰尾镇人。这里远离市中心,三面临海,是一个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当地居民多靠海为生,保护和传承着世世代代的造船技艺。

 

金佳睿:从图纸到最后成品,它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是什么呢?

    

黄振煌:正常的我们要先画图纸,图纸画完之后再来取每一块的,每一个隔舱的样板。再来取这种隔舱板,还有这个框架。

    

金佳睿:隔舱板的框架。

    

黄振煌:然后再来组装,把这个龙骨,每个隔舱,哪个位置固定住,像现在这样一个结构,整个船的骨架出来了。然后再来做水底板,这种大尾小尾,整个船体的框架,整个框架跟那个边,基本上都出来了。

 

黄镇煌正在制作的船模,以福船为原型。

 

明代海防巨著《筹海图编》曾经这样描写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楼高耸。”

 

丁毓玲:福船就是以福建为主的造船的工艺,它是比较扁阔,底部尖削,稳性是比较大的这样的一个船型,线条比较优美。

 

林建强: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的造船业在宋代时候就是很强大的,每年都要造船到外国去。海上贸易量越大,你造船业也就越大。这是肯定的。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海舶之往来于波斯湾与中国海间者,华船为最大,多泉州所造”。

 

在他的书中,泉州还有另一个名字,刺桐城。

 

当时泉州栽种了很多的刺桐树,它们树身高大,枝叶繁茂,开花时殷红一片。

 

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他见到的泉州,正是这个东方第一大港走上发展黄金期的时候。

 

丁毓玲:唐代的中后期,有安史之乱,北方战乱特别频繁。陆上的交通,很多段都受到阻碍。所以交通就慢慢的移到海上的交通。海上交通,一方面比较没有战争的影响,另外以船为载体,运载货物的运载量,肯定是比骆驼运载货物的载重量要大了好多倍。有专家计算,一艘200吨的船运载的货物,就相当于700头骆驼运载的货物。除此之外,船会比较稳一点,不像骆驼可能比较颠簸。像陶瓷器这样的货物,船运安全系数就更大,这个就有很优越的海陆交通的一方面。还有宋代,南宋朝廷从北向南移动,所以泉州离政治中心就比较近。

 

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因为战乱而逐渐式微,宋朝曾几次试图打通,始终没能成功,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曾经万商云集的广州港,也遭遇战火洗劫。各方船只为了躲避血腥与杀戮,不得不转投他方。毗邻的泉州港,条件优越,顺势而出。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进入成熟发展期,海上丝绸之路行稳致远有了现实依托。

 

丁毓玲:船是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交通的灵魂存在。

 

林建强:造船业在泉州的历史,肯定是非常悠久的。说明我们泉州是一个向海而生的地方,只有海洋能够让我们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能够让人们赖以生存。

 

黄振煌:其实在我们脑海里,我们都有比例的,高度、宽度、深度,这种我们都在脑海里,我都知道。

 

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摒弃浮躁,扎进深海的波光里

 

黄振煌是黄氏第十一代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水密隔舱是中国造船人最引以为豪的技术之一。

 

水密隔舱,就是采用隔舱板,将船舱隔成多个独立且密封性良好的舱区舱与舱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密不透水的结构。

 

这项技艺,为海上交通运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10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丁毓玲:船底板、船侧板、隔舱板,还有船甲板,这四部分构成了一个比较小的空间。船与船之间,除了用铁钉钉合以外,这些缝隙是用宣麻、桐油灰,还有桐油,把它打制成一种粘合剂,叫做捻料,去塞在船缝里面,塞得密不透水。所以这样子的一个小舱体,一个一个的小舱体增加了整个船的强度,结构就变得很坚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船体,如果是触碰到礁石或者是破损,渗水以后沉没。一旦有水密隔舱以后,它的破坏程度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小舱体。所以这两个方面的造船技艺,就给予我们中国的远洋航行带来了很好的一个稳定性。

 

不工作的时候,黄振煌经常到附近的港口散步,看停靠的渔船群和修船的工人。

 

这是他从小最熟悉的区域,他的整个家族都曾经这片港口忙碌过。

 

黄振煌:我们这个湄洲湾岛,属于比较靠外的那种,所以我们这边福建很多人以前没地方赚钱,就会去跑船,我们这边十个男人,比如说像我这个年纪,很多人在跑船,这可能是生存之道吧,为了生存,后来跑了一下,其实蛮幸运的,以前走过印度洋这片海,以前我们福建很多人下南洋,其实也是靠这种船,靠我们的福船,下去南洋的。

 

黄振煌:因为我们福建人“爱拼才会赢”这个理念还是有,以前有谁去南洋赚到钱,很多人是向往那一片,为了生存,向前走。

 

在惊涛骇浪中,泉州人出发了。他们去到了哪里?

 

2007年,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重见天日,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这艘“南海一号”是建造于南宋时期的中国商船。它从泉州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专家复原模型后发现,船长30余米,宽约10米,高4米,载重量达到四百吨。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和沉船一起被打捞上岸的,还有数万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丁毓玲:广东阳江南海1号船,它的整个的造船技艺,跟泉州南宋的海船是十分相似的,也是有水密隔舱,它的水密隔舱有15个隔舱,它的隔舱里面载满了,从我们中国各个窑口出品的这些陶瓷器是为主,是最多的。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开始,我国就有船队从广东出发,经东南亚、马六甲海峡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到埃及、罗马等地,形成连接东西方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一号”的出水为此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如同敦煌的发现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南海一号”也被称为海上敦煌。

 

与此同时,在南海及周边海域,还有大批沉船及文物被打捞上岸。这些地点是古代中国东海南海通往印度洋波斯湾的必经通道。它们的出水,证明了当时南海航路的繁荣贸易,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岁月

 

丁毓玲:宋代的诸番志,记载了以泉州为起点,到海外贸易的国家有58个,到了元代的岛夷志略,当时记载的泉州跟世界各地建立的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就有98个以上。

 

涨海声中万国商。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如果有一艘载满胡椒的船开往亚历山大港,那就必然有100艘开去刺桐港。

 

现在中国常见的农作物中有四十多种来自国外其中约一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的象牙珍珠人参香料药材等诸多物品,都是通过海路来到中国人的身边。

 

中国由此通道输出的商品,最有名的当属丝绸茶叶和瓷器。

 

林建强:因为我们古代的船,它是要依靠季风和洋流这样的作用,顺势而行、顺流而为,来达到航行的这样一个目的。但是这个季风季节到了之后,这个船可能货还没齐,没齐的时候,总不能没载满,再一个船载重不够的话,对船的航行也是不利的。所以当时最好的压舱的东西就是陶瓷跟铜钱。陶瓷很沉,它到了目的地以后,它也是可以作为商品来销售的。铜钱也是很沉的东西,到了东南亚地区以后,它可以买辣椒进来。所以泉州陶瓷业的发展,跟海上丝绸之路的这种发展是同步的。

 

德化县,位于泉州北部。

 

当地的白瓷,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十八世纪的法国人特意为它创造出一个专有名称——“中国白”,德化因此也有了“瓷都”的美誉。

 

丁毓玲:最早的泉州出口的商品里面,陶瓷器是最大众的贸易品。从我们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末年的远洋货船,还有从泉州港出发到广东阳江,南海海面沉没下去的南海1号沉船出土的大量的陶瓷器,那个里面可能有三分之二是来自于泉州的德化窑、磁灶窑,还有东门窑的这些陶瓷器。可以看得出来陶瓷器是最大宗的贸易品。

 

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海路交通得以进一步拓展泉州德化瓷的佛像制品,用材和工艺超凡脱俗,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苏献忠来自德化数以千计的世代制瓷家族,从其曾祖父创立“蕴玉瓷庄”至今,他已是第四代传人

 

苏献忠:小时候其实挺野,好像什么东西都不好玩,那就开始拿起泥巴,只是稍微动一下,就到今天,一直很喜欢这样的一种状态。

 

历史上出口的瓷器多为生活用品,苏献忠手中的德化白瓷,更多承载了新时代艺术家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努力。

 

2018年底,他的作品《纸》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

 

苏献忠:我认为瓷这个材料,从本质上来说,它跟纸是很相似的,都是白色的。还有就是瓷跟纸,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这两个东西其实一旦在一起的时候,它就会形成话题感,那这种话题感,就有众说纷纭的话题感,这是最有意思的。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苏献忠把纸的柔软赋予瓷的坚硬之上。

 

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而又堆积如山的“纸”中,既可见德化薄胎瓷塑的技法,又能感受到艺术家试图用现代手法营造东方意境的创作特色。

 

苏献忠其实每一张纸,我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都有情绪在。每一张都有情绪,但是当它叠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是消失的,它就是一堆纸而已,这种过程是很有意思也很爽的。

 

丁毓玲:在宋代,甚至是以前,泉州的陶瓷这一些外销品里面,磁灶窑,是以胎质粗厚,而且比较硬的这样子的一些质量,销售全世界各地。后来的德化到宋、元以后一直到明代,它是有点后来居上,以白瓷著称世界。白瓷,它的整个胎质会比磁灶窑的胎质更轻薄,也更坚硬。而且它的品种,德化陶瓷的品种非常多。百姓生活当中需要的一些日用品,比如说碗、碟、杯、罐,这一些息息相关的外销商品,也很受海外国家生活上的需求,像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甚至在欧洲,都非常的追崇德化白。中国白的这个概念,因为德化陶瓷的白,它是像象牙似的这一种,有点像玉的质量的。

    

金佳睿:透明的。

    

丁毓玲:它是有点乳白色,而且所以叫象牙白、猪油白,这样来形容德化的白瓷。首先是在法国,称呼德化白瓷叫做中国白,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德化的白瓷,以中国白风靡整个世界。

 

据传当年马可·波罗回欧洲时带走了一些德化瓷,这些瓷器后来被称为“马·波罗瓷”而德化瓷的制作工艺和烧制配方也被他记录在游记中传到欧洲,引发一场德化白瓷的模仿热潮。

 

17世纪的德国,奥古斯特大帝因痴迷德化白瓷,命令炼金术师研烧,这就是后来的德国白瓷

 

而为了保护瓷器的制作秘方,奥古斯特大帝下令把制瓷厂搬迁至迈森的艾伯特堡。如今,迈森瓷器厂依然是全世界最佳的瓷器制造厂之一。

 

苏献忠也曾特意去迈森的瓷器博物馆参观。

 

苏献忠:迈森博物馆,我一直很想去这个地方看一看。因为整体的迈森,在整个西方做瓷器应该是最早的。我也知道,他最早研究的,他实验的第一块瓷片,是根据德化白瓷的瓷片,作为蓝本去研究。他们做的第一件瓷器雕塑,也是仿德化的。

    

金佳睿:仿德化的?

    

苏献忠:对,仿德化的一种观音造像。今天你去迈森博物馆,你能看到这些,全部都能看得到。1000年前,中国的陶瓷其实是全球性的商品。我们只能铆足了劲,怎么把这么好的东西再重新呈现。这种呈现你还要让,不单是我们国人能接受,你还要让外面的世界都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可能是我想要的一些东西。

 

金佳睿:如果让您教我讲一句闽南话,来推广德化陶瓷,您会教我哪句话。

 

苏献忠:我感觉,突然间好像很简单,又挺难。我做陶瓷,我认为如果我最喜欢的,最好的闽南话,hui,就是瓷的意思。做hui,就是做陶瓷。

 

金佳睿:那跟也很像,发音。

 

如果说造船、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留给泉州的物质财富,这条街则定格了当年人文交融的印记。

 

在泉州市区的涂门街上,佛教寺庙、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堂安静并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传教者络绎不绝,各种外来文化也在这座港口落地生根。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开元寺坐落在古城核心位置。寺中两座宋塔分立东西,历经地震、台风、战火,屹立千年不倒,是泉州当之无愧的地标。

 

而正是这样一座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庙,却也隐藏着宋元泉州多元宗教的印记。

 

丁毓玲:开元寺大雄宝殿基座、须弥座,有73尊的人面狮身像,这个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开元寺是典型的佛教寺庙,他居然能够包容印度教的这些石刻在寺庙里面,包容的态度是很少见的。

 

除了正殿须弥座上的人面狮身石刻,殿后两根印度教石柱上还刻有九幅印度教古代神话,其余则雕刻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古城的拆除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泉州现大批伊斯兰教石刻上有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多种语言。

 

其中,这块石墓碑很有意思。

 

上部用阿拉伯文着墓主人的名字,下部用中文刻着“蕃客墓”个大字。中文字写得并不熟练,而且有两个错别字,“客”字下面的口多了一点,“墓”字多写了一竖,很可能是出自初学中文的阿拉伯侨民之手

 

丁毓玲:当时在宋元时期,来泉州的这一些外国商人,从我们收藏的大量的这些外国侨民留下来的碑刻,可以看得出来,大概在宋代的时候,比较多的这一些外国商人,他们可能是一些季节性的贸易,他们可能来了以后贸易还返回。到元代的时候,就大量的定居下来。而且跟本地的女性通婚,还繁衍后代,形成了这些外国侨民家族的后裔。比如像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的祖先是在南宋末年,可能是从中东地区或者是阿拉伯或者是波斯地区来到泉州做生意,当时来的时候,聚集在泉州城南,我们现在聚宝城南的这个区域,应该是泉州番商聚集的地方,当时有建立了番坊,在泉州叫做番人巷。他们在番坊里面有他们自己的番长,负责他们里面的事物,还有跟周边社区的一些沟通、协调,还有番学,这样的一个场景。

 

安德烈·佩鲁贾,是意大利一名传教士。

 

1326年,他致信家乡,描述了古刺桐的繁盛。后来,他卒葬泉州,墓碑就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丁毓玲:我们发现了一方元代罗马教皇派到泉州的第三任主教叫安德烈·佩鲁贾,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人士。他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在此大帝国境内,确有天下各宗教派别之人,所有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派别而生活,不受他人的干扰。

 

离开故土、来到泉州的外国后裔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延续和融合,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生力量。

 

在永春县的达埔镇一些阿拉伯人后裔明末清初开始制作篾香。如今,永春制香企业近300家,香产品种类达1000多种在东南亚地区,每根篾香就有永春生产。

 

在泉州东南还有一个小渔村——蟳埔村。据传,他们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蟳埔女孩从小留长成年后,她们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鲜花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

 

簪花围少不了两种花,茉莉花和素馨花。而这两种花也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吴达新:就比如说素馨花,闽南语就很好听,素娘的意思,因为传说是汉代的时候,有一个皇妃叫素娘,她很喜欢素馨花。

 

金佳睿:就以她的名字来命名。

 

吴达新:以她的命名来命名。

    

金佳睿:素娘花,准吗?

 

吴达新:准。

 

金佳睿:还蛮好听的,素娘花。

 

吴达新:有时候有一些,比如说我们普通话叫素馨花,但是闽南话“娘”是指娘子的意思。

 

金佳睿:对,女人的意思。

 

吴达新:女人的意思,所以这个特别有人情味。

 

吴达新,1969年出生泉州,九十年代先后赴日本、美国学习工作。辗转世界之后,他再次回到泉州,扎根故乡,从事现代艺术

 

在泉州老城的中心地带,南起顺济桥,北至泉山门,约2.5公里长的中山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街区之一

 

这些骑楼既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外建筑精华,是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

 

这栋两层建筑便是吴达新的祖屋。

    

金佳睿:这里我觉得对你来说,也算是一个艺术生涯的起点。

    

吴达新:我就出生在这个地方。

    

金佳睿:就这栋楼?

    

吴达新:就这栋楼,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个骑楼跑来跑去,但是又很难有这种地方,出门的时候就会看到对面有很多的装饰画。

    

金佳睿:对,我看每个地方,每个图案都不一样。

    

吴达新:对,有一些这种,其实这些东西对小时候的影响还是挺大的,首先它不是简单的外立面,它有很多装饰的东西,有时候经常盯着这些小动物看,所以好像这条街挺有趣的,很丰富,非常丰富。上面有这种白水泥的一些雕刻,比如麒麟、凤、天使,梅兰竹菊,所以在那个艺术画册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

 

金佳睿:就看这些。

 

吴达新:这些就成为你练眼力的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所以包括现在我在做的,跟我小时候看到的这些东西其实很有关系,因为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都有艺术的形象出现,而且这种风格你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金佳睿:每个窗户的形状都不一样。

    

吴达新:像那个鱼的漏水的那种东西,这种装饰性和功能性完好的结合,这在小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很美的景观,

 

家乡的土壤,孕育着艺术家的灵感。飞天、麒麟、龙、刺桐花、素馨花……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乡元素,不知不觉走进了他的艺术作品中。

 

泉州市丰泽区图书馆大厅正中间,陈列着这件名为“素馨花”的作品。吴达新用白瓷烧制上千朵素馨花瓣,组合成草书“丰”字。

 

2015年,泉州师范学院请他在学校的后山上打造一件作品。

 

吴达新:他们这里有一个小山丘,然后是东海的制高点,希望我能够在这个地方帮他们做一件作品,我那时候上到这边来的时候,看到东海的入海口,也是海丝的一个入海口。

    

金佳睿:就那边。

    

吴达新:以前在泉州又被称为刺桐港,现在很少在这个城市里面看到这个刺桐树,我就想说,在这个地方做一个跟刺桐花有关系的雕塑,让他们在远处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一个红红的就来了。

    

金佳睿:特别是在海上,对吧?

    

吴达新:对。

    

金佳睿:就感觉泉州近了,又到了刺桐港。

 

无论是今天的泉州人,还是千年前的先辈们,他们向海而生,向海图强。

 

近代西方大航海时代殖民思维不同,东方文明充分展示了包容、仁义和含蓄。千年前,这样的气质成就了刺桐港的繁盛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千年后,泉州依然带着这样的基因,迎接时代变化

 

2021年,泉州GDP突破万亿,其中接近六成来自第二产业。而在此之前,泉州已经连续22年蝉联“福建经济总量最高城市”。

 

这里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安踏、特步、七匹狼,恒安、盼盼、达利园……这些耳熟能详的国民品牌都出自泉州。

 

吴达新:我觉得泉州这个城市像大海一样,有太大的包容性,所有的人汇集在这边,尊重人家的民俗,人家的宗教,人家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能够扎根在这边,世世代代地跟这里的人相处,

 

林建强:从经济互通有无开始,然后发展到政治、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一种深度融合

 

丁毓玲: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整个的核心的思想,事实上在我们宋元时期,就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理念。我们出去海外贸易的这个过程当中,都是秉承着一种互利互惠、平等和平的一种心态,比较没有攻击性。面朝大海、心胸开阔,在追求财富的过程当中,带来了一种开放的自信。天地之间,止于至善这样子的一个境界。

 

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贸易为开端其意义却远不止于此。贸易交流的背后,是人群互动和文化相融。

 

这条海上通道促进了各大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这种交流而产生的文明成果

 

编辑: 胡淼淼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