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夏志国:用“微捐”传承好家风
时讯
网信吉林
2016-12-21 11:47:56
文明家庭
夏志国 陈玉珍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不是家缠万贯的富商,他们,也不是远近闻名的“名人”,他们只是一个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与品格,奋力打拼,闯出了一片天地的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个体业户——夏志国陈玉珍夫妻。
“大眼睛女孩”
让夏志国夫妇踏上微捐之路
家住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原东站乡十委村)的夏志国夫妇,在这一带经营文化用品已有20多年,不足10平方米的门店挤满了水笔、铅笔、本子等各色文具。走进店里的人并不知道,这对普通的夫妻,自1997年以来,已经捐出了价值70余万元的文体用品,帮助了吉林省6个市(州)的60多所小学的8000多名学生。在互联网上,夏志国夫妇被网民们称为“微捐夫妇”“民间慈善家”。“我们不像大老板,一开口就是三五十万,我们就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一点小事。”夏志国轻描淡写,神情轻松。
说起微捐生活,夏志国说,他当时在中学当老师,已下岗的陈玉珍在复兴路一带摆摊卖文具。虽然当时卖一支铅笔的利润只有一二厘钱,但靠着薄利多销,生活还算富裕。“咱们生活都这么好了,还有农村孩子读不起书?”两口子一商量,就带着几样文具敲开长春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门:“我们有文具,你们要不要?”得到认可后,1997年,他们就捐出了第一批文具。
原本只想着表示点心意的夫妇俩,去了希望工程捐助现场,看到农村孩子的穿戴,看到他们拿到文具后的惊喜,再也停不下来了:1999年,捐3万元;2000年,捐3万元;2001年,捐2万元;2002年,捐4万元……2012年,他们走了9个学校,捐了10万多元;2013年,9个学校、10万多元……
传承家风
过简朴生活把钱用到需要的地方
夏志国夫妇经营的这家文具店,年收入10万元左右,全部用于了捐助,可以不夸张的说,这几年,老俩口每年都是“裸捐”。老夏常说,他有退休工资,2000多块钱;老伴儿有社保,1000多块钱,够吃够喝就行了。
这些年,夏志国夫妇几乎没有积蓄,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严格的,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能吃苦、爱勤俭的好习惯。在夏志国家中,有的只是浓浓亲情,教育儿子首先是教他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陈玉珍说,他们的儿子夏亮从小就被教育不穿名牌,出门不打车。这些年,家里添置的唯一大件就是一辆汽车,那还是在夏志国得病之后,为方便外出看病、办事买的。几年前儿子结婚,儿媳一家没有提出买房的要求。
2011年,儿子儿媳去了吉林市创业,现在经营着一家餐饮企业,加盟店已经发展到100多家。看到孩子事业有成,夫妇俩都很欣慰。让他们更欣慰的是,儿子儿媳也开始“微捐”了。2014年5月底,夏亮小两口到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中心小学捐助了100个学生。夏亮说,他还做不到父母那样,但一年捐助100个孩子,10年还能帮助1000个孩子。
身体力行
感召周边更多人加入微捐行列
2015年底,老夏突发脑出血入院,病情牵动了长春各界。长春市文明办的领导在官方微信上得知了夏志国重病,随后便紧急调度长春市中心医院进行全力救助。长春市副市长桂广礼到医院看望老人并嘱咐医院要全力以赴救治,同时高度赞扬了夏志国的慈善事迹。
医院方面也将老人的治疗费用全免,组成了医疗小组进行会诊。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竹青志愿者联盟”得知老人在生病前还想将文具用品送到周围的村小,想将“新年礼物”送过去的愿望后,帮助老人完成愿望。曾经的受助学生张铁舰和赵以维急切的赶到医院。
如今,夏志国早已出院在家休养。在他休养期间,在老夏一家的感召下,光复路的3300个个体工商业主都表示,愿意接过夏志国老先生的接力棒,将爱传承。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