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人、断供、筑墙 美国对华科技脱钩正在加码
子午观潮
赵明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2020-06-14 17:17
近日,一位名叫王欣的中国学者在从洛杉矶机场欲返回国内时被美国方面扣押,美国司法部称其是一名军官,使用虚假签证信息并试图从美国实验室获取资料。而事实上,王欣只是一名心脑血管方面的医生,美方所说危害美国的国家利益甚至国家安全,完全是无稽之谈。
除了“抓人”,美国方面还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出台制裁措施,禁止这些学校的学者和学生使用著名的工科数据处理软件MATLAB。上个月,美国商务部将包括这两所学校在内的33个中国机构列入“实体清单”,相关美国科技公司被迫终止向哈工大、哈工程提供MATLAB软件的使用权限。
显然,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美国持续扩散,但特朗普政府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反而是不断加码。过去三年多来,限制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包括软件产品的对华输出,是特朗普政府推动对华战略竞争的重中之重,这场“技术冷战”正在愈演愈烈。
无论是王欣被抓,还是哈工大和哈工程的软件“断供”,美方都强调了相关的军事和国家安全理由,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已经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推动与中国的科技“脱钩”,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国家安全”的定义,对中美之间正常的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加以粗暴限制,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一是持续收紧出口管制。4月28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取消民用终端用户(CIV)许可证,要求美国公司和第三国企业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出售集成电路、电信设备、雷达和高端电脑等民用产品时,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此外,半导体制造设备、传感器、部分材料和化学物质等可能会被用于军事用途的产品和技术也将被纳入管制范围。美方此举不仅将影响中国的军工国企,也会对很多参与“军民融合”项目的私营企业造成冲击。
二是推进对华为公司的“点杀”。5月15日,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IS)宣布修改《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要求使用美国设备制造芯片等产品的外国企业在向华为出口前,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换言之,美国认为此前对华为的限制存在“漏洞”,即第三国可以绕开美国给华为供货,美国试图利用新的规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织紧“扼杀”华为的网络。考虑到芯片产品的技术代差因素,华为能否在短期内找到可靠的替代供货渠道,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三是封杀中美科技交流。6月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前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Charles Lieber被正式起诉,其涉嫌未能如实披露与中国人才计划的关系。显然,这一案件将在美国学术界和科技界产生“寒蝉效应”,加之此前多位华裔教授因与中国机构展开科研合作而被抓捕或开除,中美科技交流或将进入“冰冻期”。
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还在强化美国与盟国和伙伴国在对华技术“脱钩”方面的协调程度,推动多方共同对中国展开“技术冷战”。5月中旬,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疫情之下出访以色列,除了针对伊朗问题等加大美以沟通之外,蓬佩奥此行的重要目的是阻挠以色列和中国在高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长期以来,以色列是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地,2017年3月双方还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以色列力图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在科技研发领域获取更多投资。然而,这类互利合作却不断受到美国的阻击。美方不仅要求以色列政府取消与中国的相关合作项目,还推动以色列按照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模式成立相关机构,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美国外交政策理事会(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副会长伯尔曼(Ilan Berman)称,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包括军民两用技术和软件开发公司。
除了以色列,美国还高度关注德国、荷兰、挪威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科技交往,并通过渲染国家安全威胁、缩限情报分享等方式,对这些国家进行施压,在它们和中国之间“筑墙”。为加大对中国的技术封堵,特朗普政府专门成立了“敏感技术多边行动”机制,并推动建立排斥中国的国际经贸阵营——“经济繁荣网络”,试图将产业“脱钩”与技术竞争两者相互结合,给中国的发展进步制造更大阻力。
应看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彰显了高科技对于各国维护民众健康、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而在后疫情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也会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国家间竞争更加依赖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对华科技“脱钩”举措势必将更趋密集、强硬,中国必须加紧做好应对更大风暴的准备!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赵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