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变局之中,对“养生术”的急迫追求——小说《独药师》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璐璐 钱之赟

2016-07-25 16:43

张炜

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2011年,他凭借着十卷本,四百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笔下的风土人情都带着胶东浓郁的海边气息。

小说楔子里,张炜写道“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档案馆做档案员。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一个神秘的职业。这家档案馆拥有江北最丰富的馆藏:清末以来的海量文字及图片等。因为人力不足和其他一些原因,我进馆时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原始藏品仍未归档,一捆捆一箱箱堆在架子上。…… 内容涉及胶莱河以东一百余年来的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作者与大革命时期几位领袖人物的面晤,显然是极珍贵的资料。”这是小说开头,讲述了一段张炜的亲身经历,四年的档案馆工作让他关注到了胶东半岛上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养生术。


著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张玮先生与他的新书《独药师》分享

2016年7月24日下午,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全国新书发布会上,张炜就书名一再做出解释:“‘独药师’是古代就存在的特殊人群,他们研究养生之术,不同于中医。他们更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方士’。” 张炜说,胶东半岛地区是养生的大本营,有很多原型,“山东半岛自古就有养生传统,过去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专门专注养生的人,但他们并非追求饮食层面的养生,而是精神层面的,他们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可能会感觉很怪异,如有人在每天夜晚盯着月亮看,有人挖洞站在里面于清晨看着太阳升起,以此吸收天地精华。” 就连一心革命的徐镜心都写了一本养生书。


张玮先生、陈思和教授、张新颖教授新书分享

作为嘉宾的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帮张炜补充道:“我是不懂养生术,也不太相信养生术,张炜是山东人,他那个地方专出长寿的人,有个文化底蕴在那里。这个小说对我来说是把养生术以正面的文化写了出来。我们古代小说里一直有养生,像《西游记》里研究丹药,后来讲民主讲科学,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迷信的东西,所以新文学以后几乎没有道教,也没有了养生。张炜写的是晚清文化在中国有了这样一种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消亡,整个养生术到晚清时开始没落。书里面孙中山也要养生,康有为也要养生。这个养生术在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一部分,当时读书人都懂养生会养生,但是矛盾来了,偏偏碰上革命,革命是要流血的,一次暴动就几千个人死掉了,他再养生也养生不下去了。所以当时养生遇到最大的困惑——一个道士号称自己活了140岁,其实活了110岁,他最后是被枪打死的。可见养生是在一个冷兵器时代,是在一个还没有大规模杀戮时候,养生是有用的。另外一个是传统养生术和现代人爱情观的冲突,因为古代养生什么‘采阴补阳’啊,女人是男人补身体工具,女人和男人关系是一个主人和奴隶关系。可是到了现代,爱上一个信基督教医生,完全有独立人格的女性,最后完全变成平等的。这完全颠覆了道教传统文化正面养生观。这本书正面写了道教文化,但用了一个现代批判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到了那个时代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独药师》平面书封

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的胶东半岛,战争中死亡如影随形,养生家们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人们对养生的理解也在发生分化。小说主角季昨非的父亲“晚年被难以破解的矛盾缠住,一方面认为这个动乱之期最值得做的就是养生,另一方面又一步步靠近革命,以至于匆匆早逝”;到了季昨非这一代,他遵守祖上传统,认为自己是拯救社会和人生的“独药师”;而兄长则认为当年唯一的“独药师”就是革命首领孙文,拯救世道的唯一一味药即“革命”;养生对手邱琪芝则认为“我们如今又进入乱世,这样的年头除了养生,不值得做任何事”,“长生修持就是最大的仁慈”。但后来为了营救徒弟小景,邱琪芝竟然身中枪弹丧命。可见在社会动荡之际,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养生只能成为一厢情愿。


面对急速而至的历史转折,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心底对养生的感受就会变得越来越急迫。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说,“《独药师》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在我们身上,都埋着一个现代人和传统人,人到了一定年龄,什么都不如‘养生’重要。”


茅盾文学奖《独药师》作者张玮先生现身全国新书发布厅24期上海书城现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您这本书中涉及了养生,那您觉得养生现在是不是一个现象,是不是到了年纪就需要养生?


张炜:书里面的养生和普通人的养生是不同的,书里面实际上是写了深奥的长生术的。现代养生是为了健康,书里的“独药师”是古代就存在的特殊人群,他们研究养生之术,不同于中医。他们更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方士”。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您之前《古船》里的四爷爷就是专注于养生的人物,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养生,又是怎么想到把养生与文学结合的,那《独药师》中的养生的部分和《古船》相比,您觉得有什么区别?


张炜:四爷爷是受古代养生书的影响,养生里面有好多流派。养生在中国、特别是在胶东半岛是有传统的。大概秦始皇时没有杀掉的那一拨大养生家还留在原地,那些秘籍还留在胶东半岛。历史的文脉留存到今,有时是以变形的方式呈现的。现在半岛地区不炼丹了,但还有这种文化存在。鲁文化把齐文化覆盖淹没了,长生文化常常是口耳相传,有时是一个隐脉,割断它很难很难。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了解到这部作品据说您用了三年时间写,用了20多年在题材的收集和准备写作过程,所以您在创作《独药师》前有想过用这么长的时间周期来完成吗?还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史料从而不知不觉有了这么长的准备期?


张炜:我发现史料越来越多,随着史料越来越多,几乎不用怎么编造虚构,就可以写出波澜壮阔,好看的革命小说,后来发现里边人物有研究长生术,和革命党联系很多,有的革命党本身就研究长生术,比如里面的主人公徐镜心,四十岁就去世了,但他写过一本书叫《长生指要》,我发现从长生术研究者角度置入这场大革命,东西方文化啊,教会啊,医院,这些交集矛盾,从这个入口可能是短,但也可能是有更深的发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这是您目前为止准备时间最长的作品吗?


张炜:我的书一般在心里藏的时间都很长,少于十几年一般不太敢写,在心里面酝酿时间长一点,写得短一点,这样的书就有厚度。但是我心里有好多书的构思,哪个成型写哪个。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书中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有原型,您是如何掌握这个真实和虚构间的度?


张炜:大的框架都是实,我的想象很难超越它,因为历史和现实发生的东西它的戏剧化比我们虚构的还要强,但是一些细节,生活的细节,个人的生活这部分虚构比较多。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您在这本书里的一个题记,“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您觉得在现代社会 如何解释“倔强心灵”?


张炜:我题记中所指的“倔强心灵”它有一些边界,我主要是指有信仰,不搞机会主义,在追求真理方面能够恪守原则,不随便为了个人利益去冒险一部分人。有的人看上去很倔,有的人看上去很随和这不代表他没有原则。他遇事有自己判断有理性而且不因为个人眼前利益轻易妥协。有的人一旦有了权力和机会很蛮横,不听别人意见,这不算倔强。我这“倔强心灵”还是指在追求真理时的坚韧。

张炜在小说最后这样写着:“独药师救人仅一独方,我们革命党人救国也仅一独方:革命。”或许在张炜眼里,这些执着的精神力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