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视频 | 这些技术大牛都是“长三角”制造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8-06-04 13:38

潘建伟,在今天的世界物理学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的团队取得了量子通信领域一系列重大进展:研发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一年完成三大科学目标;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京沪干线开通;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身为中科大的副校长,潘建伟却把量子中心的一部分安在了上海。这些年里,上海、合肥两地间飞驰的高铁,也成了幕后功臣。


潘建伟为什么不嫌麻烦地要这样两地来回?他看中的,是两地各自的研发优势。上海有包括技物所、微系统所、光机所等 大量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安徽科大则在基于光纤的量子通信方面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张江与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强联手之下,优势互补,正共同发展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同样在合肥和上海间奔波,过着双城生活的,还有高建清,科大讯飞AI研究院的副院长。科大讯飞,也是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今年4月研发上市的二代翻译机,在2018博鳌亚洲论坛经受了全世界的考验,神奇的AI同传技术令人惊艳。


中文与33种语言的即时互译,背后依托的是科大讯飞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成立的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 


提高了准确率和效率;却在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语料收集能力上,仍有不足。和上外高翻学院的合作,就可借助行业专家的经验与行业大数据积累,来进一步提升核心分析能力。


正在养成期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找到了更合适的应用场景。


江苏南通,最先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浙江的政务服务、上海的城市管理,也都用上了人工智能。科大讯飞正在布局建立长三角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和综合示范区,提供平台式的服务。


当然,利用长三角科创优势,进行区域布局的,不仅仅有"国家队"、"独角兽"企业,还有正在不断成长的民营企业。


从事深海科技的民营企业彩虹鱼公司,早先起步时,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研究中心,在临港共同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计划在2020年探测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眼下公司正准备把最新的产业成果,国内首款豪华型的载人观光潜水器,实现量产。


不过,当他们沿着海岸线,稍微走几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距离上海两百多公里外的舟山,拥有理想的海岸线,非常适合进行科考海试。于是,一座全新的海洋创新园正在落地。


长三角城市群各有所长,不少也都期望着,能承接科创一线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为当地的科创生态做好布局。这也为更多的企业统筹布局长三角,打下了基础。


就像一块磁铁的两极,相互吸引,激活区域创新动能,有时候并不复杂。

坐落在张江的国家蛋白质设施,是全球首个集纳了蛋白质结构研究几乎所有实验方法的公共平台。拥有核磁、质谱、电镜、光束线站等九大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蛋白质的秘密。


浙江大学的朱永群教授,因此每月都要来蛋白质设施1到2次。凭借这台"超级X光机",他解析了霍乱病毒的毒素因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它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这样,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药物就成为了可能。去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朱永群的成果。


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在太空拍摄到这样一组画面:在亚洲的东部也就是中国及东亚地区有一片高亮的部位,那是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是长三角正在努力的方向。随着科技成果叠加产业优势,长三角的一体化也将擦出更亮眼的火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