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漕溪路九栋楼 上海滩曾经的楼王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11-30 16:02

在徐汇区闹忙的万体馆那里,是沪闵高架路的匝道,马路极宽,车辆日夜川流不息。而紧挨着长长的匝道、在喧闹的大马路旁,外观乏味,平淡无奇的这九幢灰白色大楼,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


说起来,位于漕溪北路、裕德路的徐汇新村高层楼群乃是上海滩最早的居民高层住宅楼,老上海也习惯叫“九栋楼”。徐汇新村始建于深化改革的1975年,于1977年竣工,由9栋钢筋混凝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组成。


四十年前“上海楼王”



徐汇新村共有9栋钢筋混凝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组成,其中,裕德路45号1号、11号、21号三栋楼,还有漕溪北路750号到1000号的6幢。每层有住房面积约70平米的三室户4套,80平米房型五套,所谓一梯9户,楼内配有电梯两部。


这些沿街耸立的高层楼群,是1977年至1990年上海地标性建筑,是上海在改革中城市建设巨变和居民住宅发展变化的活见证。在反映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电视、电影纪录片中,徐汇新村经常作为影片典型景点出现于观众的视野。


1991年九栋楼旧影

(摄影陆杰丨图片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微信公众号)


有房屋介绍销售会推荐说:“这是第一批外销房,结构非常好,总价在周边地区也低得罕见。”


其实不然。这九栋沿漕溪北路南北向排列的大楼并非外销房。刚才提到过,徐汇新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外销房”的概念。这里的第一批居民,多数是航天、文化、卫生、公安和邮电系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还有不少在文革中遭到迫害,改革后获得政策落实的知识分子。换句话说,当年入住这里的人,多少都是要有点“背景”的,外国人在那时可还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


九栋楼的当年风光


据说徐汇新村当年建成后,还有过这样一件事。说是1978年,一位青年工人听单位同事聊起说“徐家汇那里造起了一排高层建筑,那排高层建筑不是一般人可以居住的,进入里面的人都是上海滩上有‘力升’的人”之后,这小青年特别好奇,从复兴西路徒步横穿大半个上海,来到实地只为近距离的打量一下。


这里提到的“一排高层建筑”指的就是当年的“九栋楼”,不难看出,这样的心态,就好像30年代特地到南京西路上一层一层数着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一样。


当它们于改革开放之初伫立时,没有人会想到,近10年后,它们的一边会紧傍着上海第一个外资宾馆——华亭宾馆,脚下会有着上海第一家台资百货——中兴百货,遥遥相对的会是上海标志性建筑“八万人体育场”。


1990年代华亭宾馆与九栋楼相互辉映

(摄影陆杰丨图片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微信公众号)


据说,中兴百货最早就是为“九栋楼”的居民而造的。最早叫徐汇商场,后来改名叫第十一百货,90年代初,成为上海“001号”合资百货——中兴百货。


改为中兴百货时,一时间成了最时尚最扎台型的商业场所。开业那天,商场里挤得水泄不通,所有大门都临时拆下来了,一天当中被挤掉的鞋子,收了好几筐。


时过境迁,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兴百货早就关闭了,原来人声鼎沸的商场被分割成马路边毫不起眼的小门面,和上海很多住宅区毫无二致。



昔日风光不再


“九栋楼”的外立面最开始有部分是绿颜色的,水泥敷在墙面上。然而在数十年中,它经历了多次改造与翻新。第一次大修,绿颜色的外墙变成了黄色的釉面砖。1994年,“九栋楼”全部加高了一层。到奥运会前,外墙又包了隔热材料,窗户也都更换成了铝合金材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楼内不断“抽筋换骨”,比如球门式晾衣架装了又拆,改为伸缩式,排烟管道、电路系统……统统动过。


重新装修过的大楼,一个个空调外机也揭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今日目光来看,这个高层群着实不算什么了,沿街,大楼的逐层可以看到晾晒的衣物,从女人的文胸到男人的工装,这让国际性大都市的面貌遭受着损害。不需要踏进门,你就可以把楼里的情形猜个八九不离十——典型的老式高层住宅,所有住户依次排列在公共走道一边。你甚至猜得到这里的主要居民是什么样子——老年人,除了快递员之外,几乎看不到一张30岁以下的面孔。


果不其然,走进大楼,低楼的过道中坐满了形形色色的老人,楼层各单元的局促、紧凑、逼仄,又让你生出莫名的压抑,所有这些与“诗意的栖息之地”相去何其遥远。


九栋楼的格局是那个年代特有的

(图片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微信公众号)


每天临近中午,住户纷纷回家吃中饭时都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半秃老伯在经过门房时,一声不响地伸手到窗台上取走了寄放的报纸;隔了一会儿,一个胖乎乎的大婶快步走过,又忙不迭折返,不顾斗室里已经挤满家具和人,执意要打开手上的袋子,喘着气,给邻里展示她跑到淮海路食品商店买回来的“100多元钱一只的草鸡”。还有眼看着就年届八十的老爷叔,嗓门洪亮,在门房坐着聊天,翻来覆去地大声说:“我就说,我们这里现在是棚户区了!” 


这只是一句抱怨,老人随口挂在嘴边的话而已。不出意外的话,他在这里应该度过了人生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老来的闲暇时光也守在家门前。 


漕溪北路徐汇新村旧影


徐汇新村附近马路菜场


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插图中用来象征安居乐业的那两幢整洁漂亮的大楼吗?没错,就是它们。还有那种有少女翩翩起舞的电视宣传片,好多也是在这里拍摄的。现在,镜头都扭去了新天地和外滩。 


不过话说回来,昔日当上海除了曹杨新村、闵行一条街等等水平向度的建筑,再也拿不出更为像样的民用住宅,九栋楼的诞生,着实有超越建筑物本身的意义。


(图片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微信公众号)



部分内容来自:

①东方网《漕溪路九幢高层:上海高度在1978年费力攀登》一文,原作者王唯铭;

②《九幢楼 徐汇新村34年》,作者许佳、夏垠;

③“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微信公众号《四十年前“上海楼王”,今天成了这个样子……|新村故事》一文,原作者李欣欣



(二维码于2017年12月6日失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看懂上海”粉丝群 

 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