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视频 | 视频|广州:非遗打铜遍地开花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密

2017-10-14 11:27

旧时广州西关,铜器是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当时很多人喜欢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锅等铜器具,上世纪20年代广州西关一带打铜街曾在国内名噪一时。如今生 活中成本低廉的铝合金、塑料和不锈钢几乎占领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时下难以寻觅铜制生活用品的踪迹。在广州西关恩宁老街上,10年前只有一家铜器店,如今,大大小小的铜器铺开了二三十家,2013年西关打铜工艺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西关打铜”再次 进入大众视野?


67岁的苏广伟,20岁开始打铜,早期是国营单位冶金工人。1998年前后,单位倒闭,为了不荒废一身打铜手艺,他决定在自家老档口开铜器店,店名沿用当年“天程”二字。


1998年-2007年,整条恩宁路上只有苏广伟一个人打铜,但打出来的铜碗、铜锅、铜筷子,却很少有人问津。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需要千锤百打,才能敲出一把圆形铜壶。苏广伟一生中敲打出了无数把这样的铜壶。制作一件铜器,通常要用到的锤子就有数十种。敲打之后,进入煅烧,铜片发生微妙的变化———变脆,需要重新加热。加热之后,再锻打,这个过程被称为“退火”。如此循环 。


“尽管自己很用心去做,但是却有价无市”苏广伟说,曾经试过一个月都卖不出一件铜器,房租、水电不算人工也要500元的开支,但自己一个月的利润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铜文化是广州独有的,只要坚持就可以做下去”靠着每个月退休金578元,苏广伟的铜铺熬过了十年。



时间到了2007年9月,转机出现了, 苏广伟70后的儿子苏英敏接班, “我做了一个月的东西,都卖不出一件。他接手后,一个月营业额比我的十年还多”苏广伟之前做的主要是传统民用铜器 产品,主要为了满足街坊基本需求。


苏英敏明白,打铜只做街坊生意是不行的,要带动整个打铜行业复兴,必须从产品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出发。他设计制作出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觉得新颖的产品。比如说铜麻将、铜骰子、铜雀笼。这几 样东西一出,年轻人和生意人都过来了。尤其是2 .3米高的铜制雀笼,无焊接超高工艺,惊动了很多玩雀的人和玩收藏的人。


在苏英敏接手和经营天程铜艺两年后,也就是2009年的一天,一位老婆婆来到小店想买一只铜壶,因为是全手工制作价格为1380元,她听后失望的说:我是在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但真没 想过这么贵,婆婆买不起我还以为是100元~200元。


“传统手打铜器的价格昂贵,一把铜壶动辄上千元,如果要让大众消费得起,就要在保留工艺特色的同时,想法降低生产成本” 苏英敏边自责边考虑,最终决定用半手工半机械或全机械的工艺做出产品,令其量产大幅度拉升,而成本大幅度下降,他开发了低端铜壶市场,100多元一个, 铺开大众化之路。



苏氏父子经营的铜艺店的名号被打响之后,荣誉光环接踵而来,2009年,“西关打铜”正式成为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瘦田冇人耕,耕开有人争”,恩宁路上原本仅此一家做出名气的铜器经营小店,现在变成了遍地开花,如今恩宁路周边的铜器店已经达二、三十家之多。


记者逐家走访发现,大部分铜器店经营的产品均是大同小异,主要都以经营铜器日常用品为主,也有个性化铜制饰品,不过,只要挂上“手打”的名义,铜器的价格就飙高好几倍,甚至几 十倍、几百倍。普通一个机制铜壶,100多元就能买到一个,但手打的铜壶价格最便宜的也要六、七 百元,价格高的甚至要几千元。


"苏氏父子经营的理念让西关铜艺起死回生,我们只要产品供给侧上求变,才生让传统打铜工艺传承下去“在恩宁路经营的铜器店主陈玉英告诉记者,机制铜器和手打铜器价格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制成工艺上,机制的铜器只要打好模,放在机器上就能批量生产,但手打铜器就不一样,每制作一件铜器都要靠师傅一 锤一锤地反复锻打,在打铜时,还要掌握温度,太热了不能打,太冷了也不能打,所以,手打的 铜器,铜片中会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称为“花印”或“星星” 。



“现在各家铜器店都有自己的签约打铜师傅,市场一旦成熟起来,手工艺者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有了平台和尊严,才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苏英敏回看当初自己的爸爸苏广伟坚持十 年都要做铜器,无非就是想把广州原有的铜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但传承发扬不是靠一把锤,不是 每天敲打就可以了,而是在于产品能否满足市场。


“时代在变,传承非遗,要具有品牌传播意识。先让大家知道‘打铜’这个行业,才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铜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苏英敏说,让“非遗”更“潮”一点、更精致一点,“小众 ”有可能变得“大众”。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密 编辑:余寒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