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松江15年,这家医院说自己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医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伊罕
2021-11-04 17:13
本期嘉宾: 刘军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副院长
中国日间手术联盟 副主席
中国医院协会标准化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质量专委会 委员
10月15号,上海市5个新城集中启动一批民生重大工程,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新华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五家市级医院对接的五个重点医疗项目。其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就位于松江新城。
15年前,市一院南部院区便在松江建立运行,至今已积累15年远郊办院的经验。那么他们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这一轮扩建又将带来怎样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本期大咖说,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刘军,来和我们谈一谈远郊布局的市一经验。
15年前扎根松江,这里需要一家三甲医院
主持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上海市级医院里最早在远郊区建立医院的,当时选址松江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刘军: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2002年,我们就规划在松江建立第二院区,我想这有两个目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差异缩小,郊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优质资源引入郊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我们只不过是比别人走的稍微快了一点。
其次,我想也是医院内在发展的需求。市一院有157年的历史,早年在上海滩赫赫有名,英文名字叫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上海总医院。但我们也是上海最小的三甲医院之一,占地只有55亩,发展空间非常有限,那么从医院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拓展,所以谋划在松江办新院。
主持人:那为什么选址在松江?有什么考虑?
刘军:
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现在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在郊区有分院,但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2002年前后,在上海每个郊区也只有一家二级的中心医院,所以医疗的缺口是非常大的,老百姓看病都要往市区跑,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想趁着这个时机,选址在松江。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松江新城的建设,松江新城的发展也需要一家三甲医院入驻。
运营初期,困难远比想象多
主持人:但是市一院的院区,一边在中心城区,另一边在郊区,其实相隔是很远的,那么管理和运营上,会带来怎样的困难?
刘军:
这个困难是比较大的,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现在大医院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过去15年,大型三甲医院都在响应国家号召,把医疗资源往远郊或者偏远区域辐射。大医院纷纷在郊区建分院,这是对医疗资源的平衡。对老百姓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医院确实会面临管理问题。
50公里的距离,我们当时会面临什么问题?
首先,是人的问题,一家医院一分为二,人力资源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当时的交通没有那么便利,医生去郊区上班,愿意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是思想认知上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在市区工作?为什么我要跑到这样的郊区去上班?
第三,是运营管理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方面。重新开出一个院区,医院的运营成本大大增加的,如何增加效益,维持整个医院的良性运营,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那面对这些困难,当时领导层有没有质疑这个决策?后来我们又是如何地去解决这些困难的呢?
刘军:
我们是2002年规划开始建设,2006年10月份建院,员工去松江上班的时候,当然会有质疑,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在发展过程当中,这些质疑都会慢慢消失。现在看来,在郊区办院,是市一院发展过程中,非常有战略眼光的选择,也是上海三甲医院在郊区办医院当中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
当时我们采取这些方法:
第一,鼓励员工到松江去创业,我们一直在讲这是创业,特别对年轻医生来说。
第二,总院和分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医疗资源也要向松江倾斜,我们的主要专家教授都在松江开设门诊,做手术,这样才能把医疗力量引到西南部去。
第三,在医院的运营管理上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收入的补贴,要保证郊区工作的员工收入不低于在市区工作的员工,这个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医院在运营初期的收入相对比较低,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都没有现在那么成熟,但是医院里还是想尽办法鼓励员工到松江工作。
第四,医院发展要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我们一直跟员工沟通,未来的松江前景是非常好的,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松江院区70-80%的员工都实现了属地化,落户在松江了,大部分医生已经避免了两头跑的疲惫,形成了独立的医疗体系。
用更适合的管理方式,克服困难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市一院是上海市级医院在远郊办院比较成功的案例,那么这15年间,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刘军:
多址医院如何去管理运营的问题,我们有非常多的经验,当然有些也是教训,可以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在郊区办院,这家医院要满足当地的民生需求,你要办成一家怎样的医院?我们当时的规划是,虹口总院区是疑难病诊治中心,松江院区的目标定位,就是成为上海西南地区综合性、区域性的医疗中心,高水平医疗中心,乃至辐射到江浙一带。
第二,如何设立组织架构十分重要。一家医院办第二、第三个院区,不可能和第一个院区一样有完整的组织部门学科,这样成本太高了。经过15年的摸索,现在松江院区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行政部门的人员非常少,只有医务、护理、后勤保障和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其他人事、财务、绩效等部门全部是垂直管理。
那么临床学科要如何管理?我们在松江院区大部分科室设立了执行主任,这和总院的主任有一定区别。执行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南部院区的医教研工作,他在人、财、物上有一定权利,保证了整个运营的独立性。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第三,是在内涵建设上的。两边医院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各家大医院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分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内涵和总院在发展过程当中会有一定差距。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医疗质量的内涵上保持统一。
例如,关于病种结构的评价,学科建设的评价,医疗质量的评价,两边医院都要保持统一,保证两个院区的医疗同质化,因为医疗质量是老百姓认可的最关键因素。
第四,是人才统一。我们医院整个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在大的人才体系培养上去制定谋划的。所以我想人才是医院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年资低的青年医生,还是骨干的主治医生,还是科室主任,都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市一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那么我们也依托大学进行人才输送和培养,所以人才一定是一体化的。
第五,学科建设的谋划也很重要,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医院多址发展的情况下,到底应该发展哪些学科,要根据当地的需求来制定。
例如在虹口院区,我们发展的是传统优势学科,而在松江院区,我们根据区域情况,有6条高速公路,可能发生的创伤病例比较多,所以我们将创伤中心重点在南部发展。
最后一点,我想文化认同一定要保持一致。尤其是外在的形式制度上、精神上都要统一,从白大衣、胸牌,到整个医院的标识、外立面都是统一的。包括工会、党群等所有活动,两边都要统一。大家只要看到米色的病房,赭色的标识,就知道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两址,错位发展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的这些经验当中,第一条就提到了目标定位,那么南部院区在未来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上的不同,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刘军:
市一院有150年的历史,学科特色已经非常明显。目前,我院有全国重点专科8个,比如泌尿中心、消化科、临床药学科,妇产科、眼科等,都是国家临床中心。同时还有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薄弱学科等,包括教育部的重点学科,这些都是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医疗实力。
我们到了松江南部院区以后,没有照搬这样的学科体系,而是根据松江的特色来建设。最初,我们的定位是大专科小综合,通过调研,建设了四个中心。
第一个是创伤中心,因为附近有6条高速公路,车祸发生频率比较高,外来人口多。创伤中心每年的手术能超过4000台,这对于保证松江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二个是妇儿中心,上海有四家儿童医院,也有妇科专科医院。但是在上海西南部没有一家妇产科专科和儿科医院,但是在市区,这些资源供给是比较充沛的,所以我们将妇产科和儿科绝大部分全部搬到了松江。我们儿科一年的门诊量接近20万人次,在综合医院里面是排名第一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样,我们的妇产科也在松江南院形成了一个体系,从妇科、妇科肿瘤、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上海5个孕产妇抢救中心的西南片区,就落在我们松江南院,负责松江、青浦、金山的危重孕产妇抢救。过去10年当中,抢救了大概400多位危重症孕产妇。
另外,因为松江是比较年轻的城市,所以消化病发生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建设了消化中心。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肿瘤的发生率在增高,上海西南部也缺少一家专科的肿瘤医院,所以我们建设了肿瘤中心,把肿瘤内科、外科、分子诊断中心进行整合,带到松江。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国内第综合肿瘤诊治中心,这个模式是在德国首创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综合肿瘤中心,是第一家通过德国认证的综合肿瘤中心。
也就是说,一个肺癌患者来看病,会有各科医生一起会诊,按照非常成熟的临床路径来进行整治,给你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这样一个综合的肿瘤诊治中心,代表着肿瘤诊治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四个中心,和虹口总院是错位发展。
二期工程开建,与松江新城共发展
主持人:这15年间,松江的哪些变化让您印象深刻?
刘军:
我在松江工作了8年时间,目睹了整个松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上海高速发展的缩影。
2006年,松江的时候,当时人口大概只有六七十万,现在已经突破200万了,经济总量和GDP也在上海名列前茅。
第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记得2006年刚去上班的时候,下了高速公路,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尖塔,就是我们医院。现在你去看就看不见了,因为一公里之内全是建筑。整个松江的城市生态建设也非常好,我认为是个宜居城市。我们医院占地400亩,对面就是中央公园,有两条河流,很像一个园林医院。
第三,松江是一个人文城市,上海之根在松江,这几年以来有广富林遗址,松江郊野公园,辰山植物园,我们看着整个环境不断变好。同样的,我们的医院也在迅猛发展。
我在松江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只看了一个病人,当时一个月的门诊病人大概只有几千人,但发展到今年,门诊量已经达到240万人次,手术量要达到4万多台,住院病人超过6万人。这在郊区医院里面可能是最多的,也折射出整个松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主持人:因为松江院区非常突出的医疗资源和患者就医体验,也让市一院在南部院区开始有二期扩建的项目了,这个二期扩建项目有哪些亮点能跟我们分享?
刘军:
二期扩建,是我们市一人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情。经过15年的发展,一期的松江南部院区,可能是上海综合性医院当中占地面积是最大的,有400亩。但是建筑面积又不大,只有1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900张,但是它的效率非常高,服务量非常大。所以我们想趁着上海的大发展,医院抓住机遇,进入第二轮发展。
非常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松江区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二期工程非常快地就批了下来,是五大新城医疗项目中最大的一个,接近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针对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我们将扩建门诊、病房,包括会有现代化的手术室、内镜中心,非常好的全健康管理中心,定位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另外我们有新的科研楼,对未来临床发展、临床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二期工程将新建6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目前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有8000辆车次进出医院,说明医疗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新的地下车库可以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最后,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要建设智慧医院。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患者就医,都要有智慧服务的理念。从预约、就诊、付费、随访、康复等环节,都是体现出智慧理念,同时也要实现医院的智慧管理。
在医疗技术上,要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包括5G技术等,那么在临床技术上打造我们这样的一个智慧。第四就是智慧建筑,新建的几栋建筑在整个后勤、能耗上,包括患者的服务管理上,都要体现智慧主题。
这是我们二期建设要突出这些特点。
突出专科发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主持人:可以说市一院南部院区正在全面布局,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对市一来说是一个机遇,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机遇,咱们市一院打算怎么抓住,未来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定位呢?
刘军:
市一南院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在二期工程建设完毕之后,我们想成为上海郊区最大的三甲医院,也要建设成为上海西南区域最强的三甲医院。
当初我们的定位是医院两址,错位发展,所以谋划了四个中心。经过这15年的发展,社会需求有变化,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学科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的二期规划不是谋求均衡发展,而是突出专科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影响力的科室上,打造一个学科体系,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第一,国家临床眼科中心要迁移至松江,更好地服务松江人民。因为松江人口年龄相对比较小,老龄化趋势虽然已经体现,但是没有中心城区那么大。所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对于眼科疾病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像眼屈光,近视眼,都是我们市一院的强项。
第二,我们泌尿外科也是非常强,在未来发展当中,我们要把泌尿中心,移植中心,部分迁移到南部园区发展,打造尖峰学科。
第三,经过我们15年的发展,松江的病种结构,老百姓的需求不同,我们的骨科进入了这样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上海排名第三,我们创伤手术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未来将对骨科、创伤进入重点投入。
第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血液科方面也非常有特色。我院干细胞移植一直在全市保持第一。所以我们在南部院区谋划了40个干细胞移植仓位,层流室,层流仓,打造一个血液科干细胞移植高地。当然我们也要把原来的妇儿中心进一步强化、深化,提升它的学科水平。
另外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现应急能力,建立急救体系。我们在松江南院也有上海5个停机坪之一,可以实现空地一体化的救援。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松江南院也在上海西南区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希望未来能在松江区域的急救体系当中,有更好的作为,所以我们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
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上海西南部乃至辐射到长三角最强最大的医院,我们也非常有信心。
2019年全国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中,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全国3000家三甲医院排名,我们位列全国第12位,这个成绩很不容易。从未来来讲,松江南院的建设是我们市一院发展的引擎。
第二,松江南院的建设是离不开松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从松江五大新城的定位来讲,它是一个节点城市,未来有G60科创走廊,又有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城的建设,我们一定是顺势而为。依托松江的建设,为G60科创走廊乃至人才体系产业发展做好服务。所以我们医院不单单是临床服务,我们还希望在临床创新发展中,在松江建设临床转化的研究院,希望我们和基础医学相结合,院企结合,院校结合,在临床创新和临床转换上有所作为。
我想未来的市一医院将成为高难度疾病防治基地,高品质健康管理基地,高等级成果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高智能医院实践基地和高质量管理的示范基地,也就成为这样的六高基地。
15年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优质医疗资源,填补郊区医疗洼地的探路者,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随着这次5个新城新一轮建设重点项目的启动,市一院持续地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松江的扩容下沉,将会更好的为新城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支撑这座活力新城不断的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