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视频 | 《我在美国学中文》第一集·识文论字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涛峰 李源清 楼崇星 应鋐

2023-02-05 08:35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享誉世界。


而汉字,则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横,一条线,一条水平线,竖,一条垂直线,撇,一条线,一条左斜线,捺,一条右斜线,点,一个小小点,提,一个上扬笔划,勾,一个钩子,一个鱼钩,折,一个弯,一个直角弯。


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中国方块字,飞越一万公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一波又一波“中文热”。


郝甜甜:左手拉着我的美国好朋友,右手拉着我的中国好朋友,我们一起看熊猫。


这个表演中文朗诵的小姑娘,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郝甜甜。2022年,她报名参加了“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


汉语桥比赛始于2002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用中文演讲、问答、表演才艺。最后的全球总决赛,在中国举行。


郝甜甜:他们宣布第二名得奖者时,我想,完了,这次没得奖,没能得到名次。但当他们宣布,获得第一名的是泰特·郝韦尔,我过了一秒钟才反应过来。我双手抱头,回头看了一眼,说了句“WOW”,然后冲到台上。下台后,我看到爸爸眼里有泪,他说是因为眼睛过敏。


郝甜甜拿到的,是得州赛区小学组的冠军。她学中文已经三年了。


在家里,她总是寻找一切机会练习中文。


甚至……连狗都不放过。


汉语是一门多声调语言。同一个发音,带上不同声调,立刻变得面目全非,这让很多初学中文的外国人,痛苦到面目全非。


郝甜甜:中文的发音 āáǎà,这是最难的部分。希望有一天,我能说得很流利,能顺利发出这些音,把每个字都说对,可以讲得很溜。


特有的声调,赋予汉语特有的韵律,被誉为“形美如画,音美如歌”。


牙牙学语的孩童,就会跟着大人,背唐诗、念三字经、唱诵声律启蒙,虽不懂字词之意,却感受得到中文的声、音之美。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爱上绕口令。郝甜甜也不例外。


郝甜甜:相比儿歌,我更喜欢绕口令。因为我教家里人说绕口令,他们一开始总是说错,听起来完全不是本来的意思,然后大家就会哈哈大笑。我最喜欢的一个绕口令是: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


最好的输入,就是输出。于是,郝甜甜成了老师,爸爸妈妈和妹妹,就成了她的学生。


学中文三年,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多了一抹异域色彩。


对郝甜甜而言,有一桩喜事。


2022年11月,她在“汉语桥”中文比赛中再次晋级,跻身全球50强,将前往中国,参加最后的全球总决赛。


终于,她要和她喜欢的中文,在中国来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艾迪·康格 :自己能阅读一本外语书、或是老师教你一门语言是一回事,但去亲身感受这门语言和文化,则是另一回事。


康格是得州国际领袖学区的创始人。学区下辖得州四个县共20多所学校,郝甜甜就读的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区一大特色,就是提供英语、汉语和西语三语教学。


就连“校训”铭牌,也是用这三种语言同时悬挂。


康格:我们学区将迎来第10个年头。10年前,我们只有2500名学生,今年,学生人数大概有22000人。在我们这里学中文的学生人数,超过美国任何一个其他的学区。


达拉斯的加兰高中,也是一所得州国际领袖学区的学校。一走进教学楼,就撞见一股浓浓的中国风。


康格: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这所学校是最早设立孔子课堂的学校之一,得到了来自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对此我们非常感激。最重要的帮助是,为我们学区找来126名中文教师。这太重要了。


因为恰逢暑假,走廊空空荡荡;而平时,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每年,一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会得到去中国访学的奖励机会。


康格:我的孙女也在我们学区读书,在学中文,希望她们也能赢得去中国的机会,也许将来就在中国继续学习。


校园里,处处可见用心的设计。


栏杆上方用中英西三种语言,写着学校希望孩子们养成的品质:耐心、勇气、热情、进取、正直……等等,这些文字,每天看着孩子们来来往往,触手可及。


康格:我们正想尽各种办法,希望2023年能送100个学生去北京语言大学,每周学习四天半,不仅会有密集的语言强化课,也会有文化课,并带他们参观遗迹,了解北京的传统和历史。周末,我们计划带他们去其他城市,让他们看看不同的城市风貌,了解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当地人互动,品尝中国各地风格迥异的地道美食。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去中国看看的想法,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颗颗种子,就像墙上这一张张手绘旅行计划书,要去成都看熊猫,去哈尔滨赏冰灯,去领略北方的雄壮与巍峨,也去感受江南的静谧与秀美。


康格: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抱持一种积极态度。现在得州学中文的孩子大概是22000人,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未来十年,整个得州学中文的孩子将超过5万人。


就文字本身而言,中文被认为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语言,因为汉字是单音节,每个汉字都承载了形、音、义三方面信息,表达同样意思,相比英文,中文要简洁得多。


比如,The United St ates of America,中文叫美利坚合众国,不仅长度只有英文的一半,音节更是只有英文的三分之一。


所以,联合国同一份文件的六种官方语言版本中,中文版通常总是最薄的那份。


简洁,不代表简单。恰恰相反,不少掌握多种语言的人都认为,中文是最难学的。


最难学,却也最有意思,因为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这让汉语学习,多了一份趣味。


人类最初的文字,由象形字发展而来。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都已不再使用,唯有汉字,流淌过三千年的岁月长河,将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万物形状,借由横竖撇捺,跃然纸上。


英华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美国第一所提供沉浸式中文教学的特许公立学校。


2022年暑假,我们在明尼苏达州见到了苏珊校长。


苏珊:我现在开车去学校,今天是我在英华工作的倒数第二天。大概一年前,我已通知教育委员会,我打算退休了。不久前刚过了70岁生日,我感觉还是浑身有劲儿,想到世界各地去看看。


苏珊在英华工作了10年,此前有过30多年国际学校的管理经验,也曾两次到中国,参访学校,交流学习,也到各地旅游,感受中国。


苏珊:我得给你看看这些照片,当时可太有趣了。看看这里,这是在丽江漂流,我们去了桂林还有阳朔,两人坐一张竹筏,大家排成一排,拍完这张照片,我们就歪倒掉进了河里。那次旅行太有意思了。


这个盒子,是大家送给苏珊70岁的生日礼物,里面是学生给她的贺卡。盒子内外贴满了照片。


苏珊 :这里面都是生日贺卡。有龙舟赛,有各种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的,都是一些特殊的时刻,是我在英华的时光。这张照片,是2015年学院获得“蓝带”称号,在华盛顿拍的。


“蓝带学校”,是美国教育部授予的殊荣。当年,明尼苏达州2225所学校,获得提名的只有8所。最终,英华学院脱颖而出。


苏珊:我认为培养世界公民至关重要。这超越了学习语言和文化的范畴。对我而言,这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这些,这种看世界的方式就会变得非常自然。


英华学院16年前初创时,全校只有79名学生;2022年,学生人数已经增加到833人。


和英华学院类似,提供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学校,在全美超过300所,特别是近20年,数量增长明显。2017到2018年,新增28所,2018到2019年,新增31所,2019到2020,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仍然新增15所。


学生的组成也很多样化,他们来自不同族裔,说着不同的母语,但都选择来这里、学中文。


苏珊:英华学院提供低龄沉浸式教学。幼儿园和一年级,我们采取90-10模式,学生90%时间用中文,10%的时间用英文;实际上,直到二年级,学生们才开始正式上英文课。


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在二、三、四年级,变为80%对20%;五年级变为70%对30%;六、七年级变为60%对40%,到最后一年八年级时,中英文使用比例对半开,变成50%对50%。


苏珊:刚到英华学院时,我心中充满敬意,是对那些老师们的敬意。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开路先锋。他们来到美国,穿越半个地球,来教美国孩子们中文。当然,孩子们更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很自在,很自然,对老师们也很热情。


十年间,苏珊和英华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办公室里,有很多中国特色的物品,不少就出自学生之手。


苏珊:我很喜欢这幅字,我要把它拿过来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这是英华一个低年级学生卢仁楷写的。我喜欢这上面写的字:月圆人和。楷写这幅字的时候,应该是五年级。


英华的学生,让苏珊深感骄傲。他们在音乐、体育、辩论等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在苏珊看来,学生们成了学校最好的宣传大使,也成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最佳大使。


苏珊:这是我和莱昂博士。我们在波士顿参加一个活动。我们看到了这本书,《西方遇见东方》。我们觉得书名太完美了,精准诠释了英华学院的目标。我们并不想成为一所在美国教中文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所美国学校,但是用中文和中国文化进行教学。


苏珊很快将告别这所她工作了十年的学校。学期最后一天的郊游日,师生们给了她一个惊喜,邀请她的家人,一起把郊游日活动,变成了告别会,这让苏珊感动不已。


苏珊:低年级孩子最容易敞开心扉。他们对你的爱很纯粹。内心怎么想,都会表现出来。有很多次我在操场上,他们就跑过来找我,说伯格太太,我不想你离开。我说,别担心,我会回来看你们的。还有的说,中国春节活动时您会邀请我吗?您可以让我参加学期汇演吗?很多这样的事情。


这里给她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她熟悉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更不会忘记这里和她一起工作、学习的老师和孩子们。


苏珊:我在英华工作的十多年,让我对中国文化格外尊重、着迷和好奇。我心怀敬意,因为我有一半同事都以中文为母语,和他们一起工作,我得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同样地,我也希望他们通过我,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超越笼统的中国人、美国人,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已经在我的人生里被反复印证。


退休后,苏珊说打算和丈夫一起,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虽然人生转换了角色,内心的牵挂却始终未变。她说,中美友好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出上力、帮上忙,她义不容辞。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