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看书 |《从甲午到抗战》:日本变过吗?

看书

看看新闻Knews作者 何婕

2016-09-04 17:21

日本于这些年加速右倾,极端右翼势力掌握政权,先是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谋求军队正常化,其后追求修改宪法,试图把自己变成正常军事国家。唐德刚、吴相湘、吴天威等几位史者关于日本的一系列阐述发表于上世纪,今年(2016年)6月由台海出版社结集新出版。将时间回溯多年前,看学者对从甲午到抗战的日本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行径的分析评述,再看今天之日本,常有借鉴。


《从甲午到抗战》 封面


书中收录的学者作品俱从细节上追索历史,有的资料直接出自对当事人的访问,因此倍显难得。而从历史过往里提炼观察与分析,则是书中所收文章之精华所在。


《从甲午到抗战》目录


《从甲午到抗战》目录


1894年发生的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舰队的主力决战,北洋舰队损伤大,日舰亦受重创,从全局看,虽然日本舰队没有全歼北洋舰队,但却基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为之后登陆进攻创造了条件。到1895年2月,北洋水师与日军在威海决战,全军覆没,此后,屈辱接踵而至。

笔者曾参观甲午海战博物馆,目睹战场残物,倍感唏嘘。

甲午海战博物馆


甲午海战博物馆


谈及甲午海战,客观上,日本有坚船利炮,而北洋水师的的舰船颇为老旧,舰炮的水准也是参差不齐,因而不利,不过学者杨元忠认为,吃败仗的重要原因是,北洋水师的舰队指挥官采取的战术原则并不正确。他认为,清朝政府派去留洋的青年军官,对航海、船艺等课程琢磨甚透,但与作战有关的内容,如兵器、战术、战史则知之甚少,到了真正作战的时候,完全没有临阵反应。为国捐躯之将领精神可歌,但历史提醒我们,打下良好的战术基础,从来都是训练“劲旅”的必经之途。

甲午海战博物馆内


甲午海战博物馆内


日本于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地向西方国家学会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当然要求对外扩张,而侵华也成了当时日本的国策,“几乎是日本全国一致自许的爱国行为和群众运动,不同人掌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全国“一致自许爱国”的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而有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在历史上没有多民族共存的政治经验,因此一涉及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外战争,它的种族优越感就暴露无遗,而这种优越感将给其他民族与国家带来深深的伤痛。

客观而言,日本民族仍是现代世界上有效率、有组织、不乏勤劳同时也讲求卫生的国家,然而有其长必有其短,走极端的个人与民族,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而当民族性中的“团结”“合作”一起用于作恶的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方面,日本与纳粹德国一样,都是明证。

被军国主义烧昏了上下头脑的日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它不断蚕食、妄图“鲸吞”中国的军事进攻,居然被中国军民牢牢抵抗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的抗日战争,以日本战败投降而告终。

吴组湘认为,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50年后日本投降,荣辱易位耗时50年,仍比欧洲类似荣辱易位的案例周期短20年。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民众学识发生了众多变化,但是日本没有认识到,狂推军国主义,最终自食恶果。距离投降又过了71年,如今在极右路上狂奔的日本,恐怕依然不愿意睁开眼睛,一意孤行。

尽管日本战败投降,但学者吴天威在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53周年之际曾著文提醒,应特别注意日本否认侵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图谋,并提出,我们“永远反对,并以全力制止日本再成为一个军事大国”,话音落地20多年,日本的图谋已成事实,面对其在政治、军事部署、武器研制上的步步紧逼、咄咄逼人,我们确实应该万分警惕。

《菊与刀》一书是许多西方人了解日本的最初窗口,甚至被奉为“了解日本的最佳读本”,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之光已经熄灭,他们会注意去看在世界其它国家军国主义是否也已失败,如果没有,日本会重燃自己的好战激情并展示它能作出多好的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它地方也已失败,日本可以使自身证明,它已经很好地吸取了帝国主义王朝的野心并非通往荣誉之路的教训”。

这本书出版于1946年,是作者基于战后对日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整整过去了70年,当再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世界能否清醒地认识到,情况并非如此?


(看看新闻Knews作者:何婕 编辑: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