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保卫战 陕西文物大县富平县日复一日防盗墓贼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唐铁瑜
2016-09-23 22:20
【视频】第一线:地下宝藏的守护之困
余新堂是陕西省富平县的一名农民。白天他要务农种地,到了晚上就成了一名文物保护员,每周都要进行几次这样的巡查。
三年前,这片田地下藏有先秦墓葬的消息不胫而走,盗墓者接踵而至,田里像遭了老鼠袭击,不时出现一个圆洞。
余新堂也是富平县的一名文物保护员。他常常在后半夜听见跟地震一样的响动,那是有人在放炮,“哗啦一声,我窗户都震哗啦了,我那时候养个狗,被盗墓贼给我弄死了”。
发现盗墓者的踪迹后,老余要做的事就是报警,并联系富平县文物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但大多数时候,狡猾的盗墓者会利用夜色的掩护遁去,赶走的次数多,抓捕的次数少。富平县是文物大县,地底下帝王将相的古墓众多。
今年夏天,这里还发生了涉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案件。然而,和这些宝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物局捉襟见肘的人力和财政。
富平县文物旅游局文博股股长井增利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富平县有四十个左右的文保员,“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提供文物保护的信息,一个月的补贴像以前的话,也就是二三十块钱,这两年提高了一些每个月就是五六十块钱”。
一边是拿着几十块钱补贴的文保员,另一边却是为了上百万元铤而走险的盗墓者。一名曾经的盗墓者说过,盗墓最首要的事情就是确定墓穴位置。这对留招村的很多村民来说,就跟伺弄庄稼一样简单。
当地村民还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盗墓成风,大家觉得:守着宝山不发财,那不是傻吗? 富平县留招村村民刘全贵(化名)说,村民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什么,七七八八都是靠盗墓弄的钱。“最起码盗一次墓,参与出货的话,能分个几万块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能分几万,还有分上百万的”。
据刘全贵讲,村里另一个大队住着他当时的共犯,这一行当的前辈——陈宝胜,经过村民指引,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村口的玉米地里找到了陈宝胜。陈宝胜当年因为参与盗墓,被判了有期徒刑十五年。他说,自己之所以会盗墓,和当时监管不足、宣传不够有关系,他参与盗墓主要是“想挣钱”。
文物保护员陈孝民
盗墓人里流传有句老话,叫偷风不偷雨。每年九月风起的时候是文物保护员陈孝民最忙的日子。他是服役时间最长的业余文保队员。在他家附近不足四公里的区域内,分布有25处古墓葬,关中的玉米普遍在国庆后成熟,现在已经长得有一人多高,再加上风吹过沙沙的响声,构成了盗墓者最好的掩护。看似平静的玉米地里,常常险象环生。
陈孝民曾遇到过盗墓贼。“我队上的一个人在这树上蹲着,当时我没看着他,在树顶上高得很,那里头蹲的三个人”。老陈带我们来到当时的事发地,这里是一处地表已经发生沉降的唐墓,四周环绕着一人多高的玉米,不远处还有一棵树可登上望风,俗称"望风树"。在这附近,文保员和盗墓者遭遇了好几次。
井增利说, 2012年的时候,富平县新发现了一座唐墓,随即被盗墓分子盯上。“我们到那去巡查的时候,见他们用棍子 、袋子、土,把那个盗洞覆盖好,正准备继续作案”。“我当时就赶快跟我们刘队长说,把枪掏出来”,盗墓贼被井增利的话吓到,立刻逃走了。
二十多年来,文保员队伍里有人受伤,也有人退出,但老陈一直坚持了下来。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一个月的看管费是五十块钱。一个月给我五十块钱。
富平县辖区内有5个文保所,其中一个所的所长告诉记者,从2015年至今,他们所里只领到过2000元补贴,但每个月他们都要开车巡视内的陵墓数十趟。补贴的经费连油费都不够。文保员们说,之所以能把这份工作坚持下来,靠的是对文化的敬畏。
(编辑:孙超慧)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