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上海年鉴(1852)》(中文版)将于6月面世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沈倩

2019-03-19 16:57

如果说历史是棵大树,那么年鉴就是年轮,呈现丰富多样的肌理,年鉴兼具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今天下午,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上海市年鉴学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年鉴(1852)》专家研讨会在市政协    召开,来自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专家30余人参加研讨。


《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年鉴,史料价值较高,计划于今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并全文翻译出版。该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上海年鉴(1852)》刊载了当时西方人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也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外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许多困惑。收录《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收录的《徐光启记略》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并根据采访和地方志书叙述了徐家后代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铭文、碑刻、墓葬等史料上海地方史书缺载。 

    

《上海年鉴(1852)》作为早期西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具有文献学价值。与同时代的《香港年鉴》比较,既有“历书”(Kalendar)的内容,如历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规章,有关机构、商业和侨民,进出口关税以及扬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献”(Misellany)一编,占全书的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当时外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中首屈一指。


与会专家认为,《上海年鉴(1852)》中文译稿很具出版价值,不仅深入挖掘上海城市早期史料,也能为当下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很有意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沈倩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