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视频 | 视频|上海这个古镇的龙舟,除了竞渡还能表演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光

2017-05-28 18:13

罗店龙船素有 “水上行街”之称,船队行进时,数船配合,交叉往返,旋转迂回,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调头,精彩纷呈。三艘颜色各异、装饰华丽的龙船宛如真龙下凡,游弋在湖面之上。



罗店龙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棉花业日趋兴盛的罗店成为江南重镇,棉业商贾将流行于苏浙一带的竞渡龙舟引至罗店,镇上造船技匠相对集中的韩家湾人开始仿造龙船,由此渐享盛名。



龙船精巧玲珑,荟萃了造船、建筑、雕刻、扎灯、织锦、刺绣等众多造型艺术的精华,船体分上中下三成,置有36面苏绣龙凤锦旗,八名身穿兵字马甲的桨手分坐两弦。龙头用整段樟木雕成,龙口衔一明珠,长须拂水,姿态威武。



罗店的赛龙舟竞渡不以速度为主,而以表演引人入胜。精彩之处谓之“打招”,划手上身浸湿水面,相继变换出“链条串”、“荷花箍”等队型。船上丝竹乐、打击乐声响成一片;舞蹈、曲艺,杂技等民间表演热闹非凡,呈现河阔水深、万人两岸、鼓乐齐鸣、竞相呐喊的盛况。



年逾八旬的张福成是公认的罗店龙船“传人”。像他这样掌握全套龙船制作工艺并且依然活跃在制作一线的人,已经找不出第二个。每逢端午,便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说起龙船,张福成的记忆回到了53年前。1958年,罗店举办解放后第二次 “龙船会”。张福成站在临河的家门口,盯着仅有的两条张灯结彩的大龙船在弯曲的河里百转千回。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瑰宝却一度濒临失传。



直至1993年,始终割舍不下童年记忆中那些“小龙”的张福成,拿着退休后投资建厂赚来的2万元人民币,和他的大哥张福明、二哥张福恩一道,开始了重建龙船的工程。



没有现成的书面资料,张福民全凭记忆,复原了龙船构造及造船工序。罗店龙船的船体昂首翘尾,船头有牌楼,船尾有艄亭,龙头龙尾亦须精心雕琢…… 其中,如何将船身用的木板烫得恰到好处,既呈弧度又不断裂,更是一项“独门绝技”。而船体龙骨所需的杉木,也并非轻易能够觅得,他们兄弟三人专程跑去浙江采购木材。


填补木板缝隙的“油灰”必须由麻丝、石灰、油灰等各种材料混合而成,其比例很难控制。而船钉则更复杂:龙船的不同部位需要耙头钉、枣核钉和铲钉等三类船钉钉合,这些特种船钉没有现成,全靠铁匠手工打制。



历经三个月的日夜赶工,张福成记忆中的“小青龙”终于得以成功复制,第二年,“青龙”下水,阔别35年的罗店龙船重回人们的视线。此后,几条大龙船陆续问世,龙船节也办得红火。罗店龙船还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春”。



然而,与众多民间艺术一样,传承,成为罗店龙船最紧迫的问题。张福成期望有更多人加入学造龙船的行列,也希望自己的手艺能让更多人知晓。如今,他的儿子也加入了造船的队伍,已经能逐渐胜任像雕刻龙头、制作牌楼这样的精细活。

闲暇时,老张会在家制作一个个仿真小龙船。他说,这是他复兴罗店龙船文化的新方式,龙船体积缩小,但倾注的心血不会变。在他心里,龙船永远是罗店“最好的东西”。

【摄界|关键帧】


《罗溪镇志》云:“里中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传承先人智慧,延续文化薪火,愿那些美好的传统长存民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光 编辑:超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