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视频 | 视频|亲手做古琴:“让琴有婴儿般的肌肤”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蒋金轮 张沪新

2017-07-13 12:59

弹奏自己做的琴会有种温暖的感觉,这种熟悉和亲近感无法用语言描述。身兼“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演奏家的双重身份,杨致俭的人生切换自如。


正文在上海宝山区的一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杨致俭。杨致俭从小爱好音乐,还喜欢亲手制作各种乐器。考大学时,他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和音乐无关的领域,对音乐的喜爱却一直没有放下。在各行各业“绕了一圈”之后,他还是回到音乐领域,现在主要从事古琴的演奏、教学和古琴文化推广。


杨致俭还有一个身份: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喜欢亲手制作古琴。 为什么要自己动手做琴?“枪械的制造者,未必是神枪手,因为社会分工已经很细化了,古琴领域还没有细分到这个程度。”杨致俭十分自信,“只有我作为一个演奏家,我才知道怎样是好琴。”


杨致俭弹奏古琴


木材选料、外观造型、槽腹结构、木胚装配,木胚裱布……古琴的制作需要两年时间,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很有讲究。


在制作工坊里,杨致俭为我们演示了古琴的制作过程。他换下了弹古琴时穿的中式布褂,换上了工人师傅的围腰,拿起做琴的工具,眼神专注,手法和弹琴同样娴熟。


杨致俭做琴


“这道工序,我们叫‘补针眼’。”杨致俭给古琴刷上一层细灰,“细灰上好之后,毛孔已经很细了,但是还要上第二道细灰,把更细的毛孔也能够填平,把针眼一样小的孔全部补住。”


做琴用的各种工具


在古琴快完工的时候,有一道工序叫“推光”。要通过人手掌上的皮肤和琴面反复摩擦,推去漆面的浮光,提高光洁度。杨致俭说:“要有婴儿般的皮肤的感受。”


杨致俭演示做琴流程


演示完斫琴过程,杨致俭为我们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在他看来,弹奏自己做的琴会有种温暖的感觉,这种熟悉和亲近感无法用语言描述。


“梅花香自苦寒来”,古琴亦然。“就是用你的时间、生命,去换取作品的完美。”杨致俭说,“做一张琴需要两年,但是一张好琴是能够流传千年的,所以相对来看,两年时间并不算长。一张好琴,就是需要时间,耐心,等待。”


杨致俭介绍,古琴的制作要遵循古法,可是古代典籍里大多是抽象、写意的描述,并没有精确的数据。现在他正尝试用科学量化的标准去做琴,把古书里的抽象标准数据化,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杨致俭回忆,在他学习古琴的年代,全国学古琴的人数不过两三百。针对近几年的“古琴热”现象,他认为:“学习古琴的目的并不重要,附庸风雅比不附庸好,他至少觉得这个是风雅,愿意主动去亲近的,不附庸风雅的人比讥笑别人附庸风雅的好。社会上更多人对古琴有亲近感,社会上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有敬畏感,这个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蒋金轮 张沪新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