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视频 | 40年·瞬间14:通路才能致富,这个地方最有感触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潘桑榆 林可 金涛 陈琳

2018-11-13 20:15


1997年12月31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鸭池河大桥"建成通车。从上面这张照片里大家可以发现,就钢筋混凝土大桥的旁边,还有一座只能单向通行的铁索桥。



长期以来,这座建于1958年的铁索桥是当地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68岁的任正华老人是黔西县丘林村的党支部书记。鸭池河铁索桥建成通车时,他才只有十几岁。他向看看新闻记者回忆道:铁索桥的管理极为严格,过桥需要通行证。在桥的入口处等待车辆放行,往往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车辆载重超过30吨就要绕行。即便符合过桥的标准,也要"龟速"前行。交通的不便,极大地制约了黔西县、乃至整个毕节市的经济发展。因此,要脱贫就必须先修路。


从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共有580多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65%下降到13%。其中,黔西县更是在去年提前脱贫摘帽,成为毕节试验区首个实现脱贫的县。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当地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



如今,在鸭池河铁索桥与鸭池河大桥的不远处,又新建起了鸭池河特大桥。而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建成,也为整个毕节的经济发展疏通了"经脉"。


2013年1月,遵毕高速通车,毕节告别"零高速"时代。同年六月,毕节飞雄机场落成。2016年,贵黔高速控制性工程"鸭池河特大桥"建成通车。


从黔西到贵阳,40年前需要半天,97年以后需要两到三小时。现在通过鸭池河特大桥,40分钟就到了。曾经被万水千山困住的毕节,如今有了进川入滇的快捷通道。




立体化交通网络也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从2014年起,金艳和几个朋友合股成立合作社,承包了1000亩猕猴桃果园。如今,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果园每年能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


金艳告诉看看新闻记者,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他发出的猕猴桃,省内一天就能送到,省外隔天也能送到。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是毕节,全国上下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末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贫困发生率也从当年的97.5%大幅下降到3.1%。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七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3年到2017年,我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贫困县数量也首次实现了净减少。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有望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可以说,脱贫攻坚战现在已经进入到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差的深度贫困地区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资金、政策、项目也都在向这些地区倾斜。


目前,中央25个部门共出台了26个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120亿元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中央企业扶贫基金率先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项目11个,投资金额近30亿元,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支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潘桑榆 林可 金涛 陈琳 图片编辑:梁玮 刘洋 编辑: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