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视频 |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上海制造”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抒灵 刘宽漾 李维潇 徐玮

2018-01-19 21:33

上海制造,是上海一块兼具历史底蕴和基础优势的金字招牌。进入新时代,上海制造要对标世界最高标准,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要如何实现跨越,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有创新基因的本土制造业集群?

1700吨对阵1.5毫米 “天鲲号”上的奇迹


在振华重工的江苏启东基地,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天鲲号”是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国之重器,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


在“天鲲号”上,最大的家伙叫做桥架,里面搭载了绞刀以及各种电机设备,总重量达1700吨,放在地上犹如一座山,高度相当于14层楼高。把这样的庞然大物安装到船体上,桥架上的耳轴与船体上的轴承的间隙不能大于1.5毫米;1700吨对阵1.5毫米,难度系数之高,在中国的造船史上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连接点的轴孔与轴必须严丝合缝,不能产生空隙,否则空隙太大,会产生振动,从而出现轴和套之间的磨损,对桥架非常不利。” “天鲲号”项目经理何银栋说。


在何银栋使用的工程图纸上,这个轴承所在的位置,纸面已经泛白破损。“每次开会讨论,大家都会用手指一下。”何银栋这样解释;这一处小小的破损,背后是制造者们孜孜以求、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匠心”。


召集国内外挖泥船行业的专家,召开上百次的工艺评审会,“我们商量的方案、图纸摞起来都有一人高了。”最终,制造团队借鉴振华在大型岸桥装运上的经验,用组装岸桥的方式来安装这个桥架,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天鲲号”


2017年11月3日,“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何银栋告诉记者:“我们‘天鲲号’的铰刀功率是6600千瓦,排岸距离是15公里。”铰刀功率6600千瓦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天鲲号”不仅可以挖泥挖沙,就算遇到海底的坚硬岩石,也能轻松挖掘。“除此之外,‘天鲲号’的挖泥能力是6000方每小时,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的大小。”也就是说,“天鲲号”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在岛礁上搭起一个和水立方差不多大小的沙石堆:“机械工程师只要坐在舱里,按下按键,全智能化的‘天鲲号’就可以自动定位,自动挖泥作业了。”因此,网友们都把“天鲲号”昵称为亚洲最强“造岛神器”。

“天鲲号”发电机舱


除此之外,“天鲲号”还有好多个系统,属于国内首次应用:国内首次应用气动减震系统,减震器达到148个,这是目前世界上采用最多的,所有减震器的平面误差在±1毫米之内;首次采用三缆定位系统;首次实行柔性移动钢桩系统,钢桩还可以倒桩前行……在2017年交出如此亮眼的答卷,整个“天鲲号”团队都深感自豪。


然而,遗憾依然存在。


“像泥泵、发电机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我们还不能使用国产产品。天鲲号’的功率是亚洲最大的,国产核心零部件目前还不足以带动这样的功率。”何银栋说。


“天鲲号”泵舱


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是上海制造业发展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作为传统优势制造业代表的振华重工,对于和上海一起发展充满期待。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这个指示对于我们制造业、实体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振华重工(集团)董事长朱连宇认为,眼下正迎来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同样,像振华重工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也面临挑战:“希望有关部委能组织一个联合调研小组,和我们来深入对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外,对于人才的引进、落户,将来在属地化怎么发展,我们也需要政府支持。”


和机器人打一场乒乓球 聊聊创新驱动

大国重器“天鲲号”,代表是“上海制造”的传统优势。要在新时代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更需要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抢抓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创造新价值。


在上海体育学院的乒乓球院训练室,留学生们都在好奇地围观一个新来的“陪练”——庞伯特。庞伯特是个乒乓球机器人,由中科新松公司自主研发。它可以准确地完成接发动作,和谁搭档的时间越长,就越熟悉对方的球路。


乒乓球机器人


“乒乓球桌上有一个摄像头,是高速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它通过捕捉乒乓球的轨迹,加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预测算法,去预测乒乓球到机器人可击打空间内球的位置、速度、时间。”中科新松庞伯特机器人项目经理张海波告诉记者,庞伯特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形成产品化的乒乓球机器人。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上的明珠”。作为国内机器人研发的头部公司,新松在2000年公司成立之初,就同步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正是看中了“上海制造”的传统优势。回忆起18年前落户上海的动机,中科新松总裁杨跞记忆犹新:“上海有很好的产业资源,又有很好的高校资源,这些都有助于保证研发机器人的效果和产出特点。”


2017年12月28日,新松临港产业基地启用,这个基地将负责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新松目前致力于研发工业协作机器人,他们自主研发的七轴机器人可以像人体的手臂一样灵活,可以完成360度无死角的工作协作作业。“在这个机器人上,我们设置了牵引示教功能:用我们的手拖住它完成一个动作,它就可以自己根据这个动作再做一遍。也就是说,我们的牵引动作就可以替代程序。”研发团队负责人范亮亮向记者介绍,目前这个七轴机器人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协作机器人


新松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的研发团队,全部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在高新技术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于人才的储备。新松对于具备海外工作经验的研发人员,一直高度渴求。机械工程师孙艳阳,2015年从法国回国进入新松,看中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我在法国的企业工作过,法企虽然体系非常完善,工作划分也很明确,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工作上发挥的余地就会相对小一些。”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应该可以在上海落户,然后就会把买房和结婚提上日程,真正在上海扎根。



孙艳阳享受海归人才的落户政策,但办理所花时间较长,她说像自己这样搞科研的理科生,一想到各种材料和表格就觉得头疼。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聚集在上海。根据“智能上海”的行动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如何吸引更多高端技术人才、尤其是海外创新人才来到上海,无疑是关键一步。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对人才政策和平台搭建都格外期待:“我们需要政府的政策形成更多的突破,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产业,当新兴产业需要形成集聚的时候,那么更多人员也要集聚过来。那我在想,更好的人员政策可以吸引和帮助这些人到上海以后能够真正的安家落户,我们对于上海出台一个更切实可行的人员落户政策非常期待。”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抒灵 刘宽漾 李维潇 徐玮 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