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巴勒斯坦:失去故事的国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17-12-15 19:32

特立独行的特朗普又干了件大事儿, 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并要把美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此举可谓是搅局中东的重磅“炸弹”, 特朗普为何敢捅“马蜂窝”呢? 原因之一就是, 如今的巴勒斯坦不复当年,几无还手之力。

01


“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哈马斯号召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两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其中还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


在连续一周多的新闻轰炸下,我想当然地觉得,此时此刻的巴勒斯坦肯定有很多新闻故事,愤怒的,悲伤的,感人的,一应俱全。


于是,我想找一些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来写一写。


然而,在电脑前苦苦搜索了好几个小时后,我无功而返。


巴勒斯坦的英文媒体屈指可数,有线上网站的更是少之又少。


英文信息搜不到,我拜托会阿拉伯语的同事帮忙,再加上网页翻译软件神助攻,翻来覆去查看Al-Ayyam,Al-Quds,Al-Hayaat Al-Jadeeda等等巴勒斯坦当地媒体。


我找到了一些小故事,例如:以色列士兵围殴了一名中弹且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抗议者。


但此类新闻报道,行文不过三五行,没有细节,没有采访,没有后续,没有评论,寥寥数语,难成扩展成篇,更别提什么愤怒、悲伤和感人了。



相反,以色列媒体用大标题写道“耶路撒冷遭恐袭......以色列人在冲突中严重受伤”,吸引我点进去一探究竟。

12月10日,星期天下午,耶路撒冷中心汽车站,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


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亚辛,正在过安检。他一手缓慢地将包递给正在执勤的警卫,另一只手飞快地掏出一把10厘米长的短刀,猛然插进警卫的胸膛。


警卫是46岁的犹太人亚瑟,他当场倒地,昏迷不醒,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医生表示:由于刀尖正对亚瑟的心脏,伤者的情况一度非常危急,只要晚送来医院两分钟,他就要死了......但经过我们的抢救,他的情况已趋于稳定。


警方表示:“英勇的以色列公民迅速反应,在数秒内制服了亚辛这个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以避免更多无辜民众受到伤害。”


亚辛在行凶前,曾愤怒回应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为了真主,我们将流尽鲜血。”



从以媒的报道中,我大致能感受到这样一些关键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残忍的作案手段,极端的恐怖思想,差点丧命的犹太警卫,英勇的以色列公民,有序高效的医疗救助。


一个以色列警卫受伤,以媒有细节有跟踪有标题党。然而,巴勒斯坦人巨大的死伤数字背后,我却没找到故事。


当然,我不是说巴勒斯坦媒体没有做好报道,也许在当地的阿语媒体上有很多故事。


只是,巴勒斯坦是一个多么需要外部关注的地方。而外部世界的人,却不太容易接触到巴勒斯坦发出的真实声音。



02


众所周知的是,巴以冲突,存在于领土、外交、军事、经济等各个层面之中。


而人们往往忽略的是,叙事能力,也早已成为了巴以之间的重要政治博弈之一。


何谓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叙述事情(叙+事),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


如何叙事,是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好的叙事,可以帮助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在对外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讲好国家故事,至关重要。


对于冲突不断的巴以来说,高明的叙事尤为重要,因为这能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合法性,并在互相指摘中占领道德高地。


很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颇有名的文章叫做《一个谋杀,两个故事》,从那篇文章来看,当时巴以双方的叙事能力针锋相对,甚是精彩。


然而,在发生“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样重要的事件之后,今天的巴勒斯坦媒体却动静不大。


那么,在叙事能力上,巴勒斯坦为何走向颓势呢?




03


在巴勒斯坦这片命运多舛的土地上,存在着多种故事。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一直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最广为人知的是,这里有三大宗教通向上帝之门的耶路撒冷。


在犹太教徒的世界里,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第一圣城,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上帝与犹太人之间存有契约,存放契约的 " 约柜 " 就在耶路撒冷,而犹太人则是“上帝的选民”。



在穆斯林的世界里,耶路撒冷是先知的城市。有一天晚上,先知穆罕默德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他从麦加来到了耶路撒冷,在那里夜行登霄,与真主安拉相会。



除了宗教经典,双方还有各自的历史人文叙述,以证明自己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


在以色列的叙事中,犹太人是这片土地的英雄。


犹太人离开迦南(现今的巴勒斯坦等地区)后,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也随之消散,阿拉伯世界统治时期,这里文明更是持续衰退。


苦难的犹太人,在时空、历史和生活都错位了两千多年之后,最终回到了遥远的故土。


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空空荡荡,等待着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回归和救赎,也只有犹太人才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部分犹太人的论点是,“巴勒斯坦人”原本并不存在。最底线说法也是,“巴勒斯坦人”这个概念,是在以色列建国之后才出现的。最有名的说法来自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


1969年,梅厄在哈伦·拉希德庄园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专访时说过:“没有巴勒斯坦人这种东西,他们不存在。”



在阿拉伯世界的叙事中,伊斯兰文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而犹太人莫名消失了两千多年。对于某些犹太复国主义者极力否认的“巴勒斯坦人”概念,巴勒斯坦学者提出:“巴勒斯坦人”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已与巴勒斯坦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先于犹太人而存在。反倒是犹太人,是这片土地上是边缘化的存在。


大部分巴勒斯坦人认可,“巴勒斯坦人”的国家身份感出现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前。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则认为,“巴勒斯坦人”概念存在于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最开始阶段。


从基本内容的叙事来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为自己与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有着宗教、历史、人文的紧密联系,而对方只是边缘化的人群而已。



04


如果说,基础内容的叙事,双方势均力敌的话,那么,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是巴以之间至今难解的最大叙事冲突,也成为了双方叙事能力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1947年11月29日晚间,联合国通过著名的“181号决议”。


根据决议,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将建立两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



一本典型的以色列书籍会这样叙述当时的情况:


“11月30日,早上的8点12分,在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阿拉伯人组织了第一次针对犹太人的袭击。一辆载着21名犹太乘客的大巴正从内坦亚开往耶路撒冷,埋伏在路边阿拉伯人拦截大巴,残忍地杀掉了其中的5名乘客。二十分钟后,同一群暴徒又袭击了另一辆从哈德拉开往耶路撒冷的大巴,杀害其中2名乘客。”


“12月2日,阿盟委员会高层(AHC)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其商店和住宅。犹太人因此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方面的自我评价是爱好和平的。以色列第二任总理,第一任外交部长摩西·夏里特曾表示,以色列不断地寻求和平,但是阿拉伯世界不予回应。



以色列的叙事指向一件事,那就是阿拉伯世界挑起了战争。因此,在之后的70年里,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应该为事情的后续发展,包括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负全责。


那么,两辆大巴遇袭事件是故事的全貌吗?不一定。


历史学家本尼・莫里斯曾经暗示说:“巴士袭击并不一定与联合国决议相关,而是在回应犹太人此前针对阿拉伯人的一系列袭击”。在之前的一次袭击中,犹太人杀死了11名巴勒斯坦人。


曾经出任过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的英国将军艾伦·坎宁安总结说:“阿拉伯人一开始的爆发,只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抗议联合国决议而已,而不是决心袭击犹太人”。



阿拉伯世界对于战争因何而起,是这样说的:


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英国等西方大国强行在阿拉伯的心脏地带插入一个非穆斯林国家。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企图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排他的犹太国家。


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宣言之后,掀起多轮犹太人回归故土的浪潮。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英国政府又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


阿拉伯世界的的观点是,以色列及西方大国应该对巴以问题负全责。


当然,两种叙事相比较的话,以色列的“阿拉伯世界挑起战争”的说法,明显处于主流地位,有不少阿拉伯人也接受这样的看法。



05


第一次中东战争,究竟是谁的错?谁该负责?这个源头问题,巴以一直争论不休。


无可争议的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胜利而告终。


因此,另一个常见叙事是:“巴勒斯坦人是失败者,是消极的人群”。


1948年,犹太人根据联合国决议宣布建国“以色列”,而阿拉伯世界断然拒绝。


以色列方面指出,巴勒斯坦人不仅拒绝建国,还毫无理由地主动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以色列的政治学家本文尼斯蒂写道:


“在面对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的时候,犹太人在战斗,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深爱这片土地的明证。而阿拉伯人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就轻易地走了。在‘谁与这片土地更紧密相连’的竞争中,犹太复国主义者证明了自己的想法:阿拉伯人忽视这片土地,他们因此而失去了拥有它的权力。”


甚至还有说法是,犹太人做了很大努力说服他们的阿拉伯邻居留下来,但是这些努力最终失败了。



对此,巴勒斯坦人有不同的叙事。


比尔泽特研究中心收集的口述历史表明,当时有数千名巴勒斯坦农民卖掉了自己的土地和家里的金饰,用于购买枪支弹药对抗犹太人。还有数千巴勒斯坦人在企图返回家园的时候被杀害。


双方存在的叙事冲突是,巴勒斯坦人是否有效抗争过。


当然,从事实来看,以色列的确是更加强大。因此,以色列是“强大的、有决心的、有组织的、训练有素的”,巴勒斯坦是“弱小的,被动的,没有准备的”,这样的说法不仅以色列人认可,不少阿拉伯人也承认。



06


“阿拉伯世界挑起战争”;“巴勒斯坦人是消极的人群”这两个叙事,让巴勒斯坦愈加被动。


在巴以问题中,巴勒斯坦可以说道一番的是,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受害者”故事。


以色列在提到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时,其说法是:巴勒斯坦人离开家园是战争的“副产品”。


巴勒斯坦则会使用“灾难”、甚至是“种族清洗”这样的词儿来形容当时的情况,认为战争只是以色列“种族清洗”巴勒斯坦人的手段。


然而,巴勒斯坦人的“受害者”叙事能否延续,也存在考验。


巴勒斯坦历史学家萨利赫·贾瓦德在书中写道:


“在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的档案库中,我想找一些关于大屠杀的资料。因为我知道1948年发生大屠杀时,红十字会在现场。我搜遍了整个资料库,却只找到关于德尔亚辛大屠杀的记载。我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其他的大屠杀资料被“清除”了?对方回答道:“没发生过‘种族清洗’那样的事儿”。



1948年4月9日清晨,犹太复国主义民兵组织,袭击了位于耶路撒冷的德尔亚辛村。100多名男女老少遭屠杀,一些人在死前遭肢解和强奸。这个事件被称为德尔亚辛大屠杀。


犹太复国主义者对巴勒斯坦人实行“种族清洗”或者“大屠杀”?这样的叙事,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自然觉得“没有这样的事儿”。


正如贾瓦德所描述的那样,德尔亚辛大屠杀之类的事件,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巴勒斯坦的“受害者”故事也许已经大打折扣。


回想文章开头的新闻,“受害者”?“恐怖分子”?在以色列的塑造下,巴勒斯坦人是巴以冲突的“受害者”形象或许早已不再清晰了。



07


谁该为战争负责?巴勒斯坦人做有效斗争了吗?巴勒斯坦人是受害者吗?在以上的几个叙事冲突中,不难看出,自1948年开始,巴勒斯坦的叙事能力愈加堪忧,且一直处于下风。


其实,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就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越来越不成体系,走向碎片化的。


巴勒斯坦失去了曾经的城市,采法特、迈季代勒、第伯利亚、雅法、海法等等等等......那些城市里图书馆、文化馆、学校、书籍,所有的文化历史也随之消散了。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失去了两份的报纸的纸质档案,Falastin和Al-Difa。


1967年,巴勒斯坦人失去了1948-1967年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政治资料。


1982年,以色列收走了巴勒斯坦研究中心(PRC)的大量资料。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巴勒斯坦人孱弱的叙事能力不仅仅是因为消逝的档案、书籍和文化,还与其自身薄弱的军事、政治、经济能力,以色列的封锁,外部世界的压力等因素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巴勒斯坦人的叙事能力每况愈下,与以色列的差距越拉越大。


巴勒斯坦人,究竟该如何续写自己的故事?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实习编辑:许三多)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