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再争先”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直播特别报道》(2020.11.12) 节选段落文字稿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4-19 10:33:13
(何婕):您刚才说到国际化,我们在观察这六大产业集群的时候,陈院长刚才也介绍有一些产业集群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我们就做了一些谋划,做了一些预先的布局,但是还有一些它是后面成长起来的。这其实也是跟我们整个国际产业发展的潮流是共振的,甚至是带有前瞻性的。你想我们的这个四大功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我们这个六大产业集群,就有高端产业引领这么一个作用在里头。
(陈高宏):一个地区的发展,它首先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但同时又要和这个时代、和整个发展的脉搏,保持良性的互动,不断有新的机会要抓住,就要及时主动谋划,同时要抓住各种可能的机会,我认为这两者是相互呼应的。
(何婕):在“共振”的过程当中,浦东真的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张维为):机会总是给做好准备的人和做好准备的地区,上海这方面的确是率先谋划,紧紧把握住了不同时期的战略机遇。
(陈高宏):例如“大飞机”,实际上是国家根据浦东前期发展的基础,把这个大飞机产业集群的“主战场”交给了上海,这对浦东开发是极大的支持。浦东的开发开放其实也是集中了国家的资源
(何婕):您说得对,我们一方面是集中了国家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的体现,也是在为国家的发展全局服务。比如说六大产业集群中打头的“中国芯”,在今天,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5G,华为的5G就诞生在浦东的华为研究所,我们前方记者陈弋现在正在那里,马上来连线陈弋。
【直播连线】
(何婕):你好,陈弋。
(陈弋):好的,何婕。其实,从2010年开始,华为上海研究所就正式来到了我现在所行走的这条“新金桥路”上,如果您在上海打一辆车,碰到一位司机,说要去新金桥路,大部分司机都会问您一个问题,您是要去华为吗?为什么大家会这样问,我觉得要从几个维度来进行解答:先来看一下我身边的这栋建筑物,有点像玻璃盒子,它的横向长度达到了880米,是目前上海单体横向最长的一座建筑物,也是目前上海“高科技”的一个地标建筑。每天大约有超过1万名的工程师在这里出入,上海华为及上海研究所一共有大约16000多名的员工,这其中有大约68%以上都是硕士和博士。
作为华为在国内的主要的研发基地,这里主要研发的是无线通信、高端旗舰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等等。我们逐一来看,高端智能手机方便,最近刚刚发布的这款mate40手机,其实就是在这里研发的,还有包括大家熟悉的P系列手机,其实也是在这研发的。这就解答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华为有很多的产品发布、重磅手机发布,都是在上海浦东,因为这里就是一个智能手机的“大本营”。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刚才何婕提到的,华为的5G其实也是诞生于上海浦东,我们来梳理一下,在2G时代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跟随者,到了3G时代的时候,我们成为了一个挑战者,再到4G时代,我们成为了一个领先者,而现在,进入了5G时代,我们成为了一个领导者。可以说华为上海研究所用了2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传奇。而上海之所以成为5G最早诞生的城市,和上海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密不可分的。截至目前,上海市外的5G基站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6万个,室内的小基站,也已超过了3.5万个,目前,是全国最多的。而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个数字还将刷新,室外的基站数量会超过3万个,市内的小基站将会超过5万个,整体规模是非常庞大的。
说了那么多,不妨也为大家展示一些黑科技,我手中拿着的这个有点像是移动硬盘的小家伙,叫做CPE,是华为研发的,它是可以插入5G SIM卡的一个路由器,您看这里还有一个卡槽,那它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千家万户都是有宽带的,但是宽带要入户的话,需要打洞和布线,而有了它之后,就可以轻松实现全屋的覆盖,而且它的带宽达到了2000兆,例如很多光纤入户存在困难的社区,有了它之后,就会非常得便捷,让人不由惊叹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为这些提供技术支撑的5G研究人员,全国有大约4.4万人次,其中,上海就占了2.3万人次,超过了全国的一半。这些人有的在我身后的华为上班,有的在距离这里11公里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上班,那里也有一些大型企业,比如中兴国际、紫光展锐等等,他们都集聚在上海浦东,而5G之所以能诞生在上海,其实也和上海、包括浦东的兼容并蓄是密不可分的。
在2015年的时候,浦东就率先落地了4G基站,而进入5G时代之后,在去年的10月,5G就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楼顶设置了一个基站,真正是做到了5G基站布设“政府先行”。西方有硅谷,东方看浦东,我和在这里奋斗创新的所有工程师们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三十而立的浦东,未来可期!
(何婕):好,谢谢陈弋带来的现场报道。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芯片产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机器人。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上海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是全国第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新松机器人国际总部就在浦东。它虽然很年轻,2000年的时候才创立,但却打破了多年的国外技术封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正在新松机器人工厂的记者施政。
【直播连线】
(何婕):你好,施政。
(施政):你好!说起高科技的无人工厂,大家脑子里一定会想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那我现在所在这个地方,就是新松机器人的测试车间,在这里有十几台即将交付使用的机器人,正在接受长达上百个小时的测试,很快他们就将“奔赴”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工人们的“好帮手”。
现在大家即将看到这台机器人,它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叫“多可”。“多可”是迄今为止全球负载能力最强的一台机器人,此刻它手里拿着的就是一个重达20公斤的负重块,给大家打个比喻,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工人,现在正在单手搬运20台笔记本电脑。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要求“多可”增减自己搬运物品的速度。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多可”在屏幕上显示的速度是达到了20%,那我们让工程师把它的速度调到80%,看看“多可”会是怎么样的表现?其实,工程师告诉我们,“多可”的这个速度最高可以达到两米每秒,您看现在即使是拿着这么重的一个负重块,它的行动依然是轻松自如,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灵活的“大力士”了。而像“多可”这样的负载力那么强的机器人,不仅可以快速部署到制造行业的各个生产场景中去,还可以将单一制造向柔性制造转变,服务于服务、医疗等各个行业的智能化应用升级,让它们拥有更多可能!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机器人,企业能用得起吗?其实,像“多可”的这款协作机器人,它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7至10年,企业在投入使用之后,几乎是在半年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我们看到这只是新松机器人大家族中的一员之一,这几年,新松机器人的大家族正在不断壮大,它背后正是企业在浦东的深耕和发展。上世纪90年代,新松在浦东设立了自己的自动化厂房,随着浦东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在浦东的投入也越来越大。2014年的时候,企业把自己的国际总部设在了浦东。三年之后,我现在所在的这个新松临港产业基地,正式建成启用了。如今的新松,在浦东已经形成了自己创新链、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协同布局,全面开花蓬勃生长。
再说回这个协作机器人,既然是协作,那就意味着人和机器一定要在同一个空间当中和谐共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国内首台“七轴协作机器人”,它的七轴,就意味着它可以更好地完成人类手臂的各种真实动作。我们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我作为一个“门外汉”,能不能跟这个机器人协作共处,来共同完成任务?您看,我刚才拿着这个机器人的手臂,从左到右,画了一个弧,在这个过程当中,机器人已经把动作的点位都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了。现在,我们的工程师只要在这个电脑平板上进行操作,一会儿,这个机器人就可以还原我刚才的动作,我们来拭目以待它的表现怎么样?
已经好了,是吗?我们看这个“七轴协作机器人”,它几乎可以说是百分百还原了我刚才的动作。这波合作操作我给自己打个满分。
不过,虽说这个机器人的动作非常简单,刚才的合作也看似非常简洁,背后却离不开“开挂”的技术人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身旁的这位工程师,祝汉华,他是武汉人,今年44岁,来到上海浦东,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就开始投身技术的研发。在新松有很多这样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都集聚到了一起,而且很多都是新上海人,所以,我们特别想问一问,是什么理由让你们选择留在浦东而不再离开?
(祝汉华):因为在浦东有许许多多一流的企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众多怀揣梦想的工作伙伴,在这边越发展越离不开浦东。
(施政):谢谢您和我们分享了喜欢浦东的理由,其实新松在浦东的迅猛发展,只是众多世界一流智能制造企业在浦东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三十而立,再立潮头,从创新苗圃到创新森林,我们在浦东能够看到一批批的先进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在加速聚集,就如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台复合协作机器人,从运输过来、到抓取一个物品,简单的1+1的功能,加到一起,释放的效能远远大于2。那我们也相信,像这样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的先行者、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者,将会形成推动浦东、乃至上海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何婕,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现场交还给您。
(何婕):谢谢施政的介绍,引用施政的一句话,我们要给机器人打满分,就像机器人的名字叫“多可”,功能非常多,什么都可以。可以这么说,如今的“上海制造”,真的已经变成了上海制造“智能”的“智”,而浦东的智能造,不光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机器人,像金桥还有凯迪拉克的绿色涂装车间,而外高桥是全球机床巨头最为密集的地方,此外,还有大飞机、彩虹与特斯拉等等,而这些产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他们都是浦东的智能造!
看完中国芯·智能造,我们接下来要看的是创新药,沿着新松机器人所在的金科路,一路向南,七公里之外的蔡伦路就是张江药谷,那里坐落着华领医药的实验室,接下来,我的同事陆灿洋就会带来在那个实验室的相关报道,我们把时间交给她。
【直播连线】
(何婕):你好!灿洋!
(路灿洋):好的,何婕!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华领医药的实验室,位于张江药谷,我们首先请摄像老师把镜头推近,从这扇窗远眺出去,我们可以把张江科学城一览无余,30年,张江从一片阡陌农田发展到现在的科学城,在产业聚集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专业领域的一个标杆。我们再来看一下,我手上这个绿色的小小药片,它就是诞生在这家实验室,它是华领医药历经十年所研发出的全球首创新药,叫做“多扎格列艾汀”。它有望从根源上去控制糖尿病,我们都知道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糖尿病药物,都是单纯的降血糖,治标不治本,但是这款药物,它可以从根源上去修复血糖传感器,使它得以恢复工作。这款即将上市的新药,有望给中国、乃至全球将近5亿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而这款小小的药物,它之所以能实现从0到1这样一个质变的突破,自然离不开张江创新的发展环境。张江用十年的时间创立起了别的国家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一个生态体系,它引入了许多国际的创新理念、规范和标准,自然也吸引了许多全球顶尖的科研人员加入,所以说,在张江华领,就可以直接对接这些顶尖的科研人员,共同来研发药物,而且不必自建工厂和实验室。比如说,他们在临床当中所需要用到药片,就可以交给距离自己不到500米的一个迪塞诺的药厂去进行“代加工”完成。可以说,足不出张江,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药物的研发、临床以及生产,可以这个加快药品的上市。
那这些流程之后,就是药品的申请和审批了,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但随着“国家药物安评中心”在张江设立窗口,企业就省去了递交资料的奔波之苦。
而在今年10月,这个小小的药片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药物生产许可证,其实就相当于一张“准生证”,证明它已经进入了上市的最后冲刺阶段了。这一切都是得益于一个创新制度,叫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有了这个制度,企业就不用去斥巨资去自建生产线了,可以把百分之百的精力全部用于药物的研发。
今天,我们也请到了华领医药的高级副总裁佘劲博士,请他来介绍一下这款药的最新进展?以及它的价格怎么样?上市之后大家能不能买得起?
(佘劲):这个药品要造福广大的患者,一定是让我们的病人能够用得起、用得上,所以它的价格不会很贵。至于上市的时间,接下来,监管部门会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数据,对这款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分析,最后再作出获批上市的决定。我们期待这个时间会是在明年底、后年初,真正实现我们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这么一个梦想。这之后,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开发出更多的后续产品,为上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治疗药品。同时,我们另一个梦想是希望这个创新药能够从张江、从浦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全球的患者,谢谢。
(路灿洋):非常感谢佘劲博士的介绍,我们也非常期待这款药的上市了!在张江,除了华领,大概每年都有50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一类新药就有大约两百个左右,他们涵盖了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相信它们的诞生也会造福更多的老百姓。好的,何婕,我这边的情况就是这些。
(何婕):好的,谢谢灿洋。包括灿洋在内,刚才我们三路记者密集的连线报道,向我们展现了浦东六大产业集群当中的三个:中国芯、智能造,还有创新药。此外,我们知道还有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这三个产业。我想说的是,我们看得见的,是产业在哪里?布局在哪里?但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比如前方记者刚才介绍的制度的创新、模式的创新,对产业爆发出来的巨大的能量的助力,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回顾、在观察、在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到的点。
(陈高宏):因为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能降低交易的成本,减少交易的风险,提供分配的依据,也就是我们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只有制度创新,才能让我们的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包括企业的创新,保有内在的动力。
(何婕):所以,您看我们在听记者介绍的时候,无意中会发现,很多产业链,有的是出于布局、有的是自发的互相吸引,它就集聚在一起了。
(张维为):这个产业链、供应链,比如这家公司就专注做研发,而其他公司有工厂有实验室,是共享的,它就不用再自己去建;另外,还有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有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法庭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会蓬勃生长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各种新产品。
(何婕):您刚才用了生态系统这个词,我们知道一旦产业布局它形成一个生命体时,它就会迸发出更多内在的动力,它就会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在里面。
(陈高宏):它的创新链背后,其实有我们政府的服务类,当然有我们的生活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整个的全链条的配合,创新链才能得到一种很好的发挥。
(何婕):说到全链条,我们的浦东开发开放,它不是浦东自己的事儿,它是上海整个城市的事儿,也是全国的事儿,它也是离不开全国各地与浦东的合作,它本身就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这也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