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员首次海上救生实训记录发布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汤铭
2018-04-10 09:26
记者从中国航天员管理中心了解到,2017年8月5日到21日,我国首次组织的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在山东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结束,相关海上救生实训记录日前首次发布。
据介绍,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外国航天员首次参与由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共有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参加。18名航天员按照3人乘组模式编为6个训练小组,两名欧洲航天员编入不同组别,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完成训练。
海上浪涌大,天气变化莫测,飞船受风向、海流、海潮的影响不断漂流,行踪不定,给搜救增加了难度。尤其是遇到大风浪、大雾等恶劣气象和海况时,极有可能突发意外情况。此外,长时间低温海水浸泡易造成失温冻僵。海洋中还容易遭到有害生物攻击,如鲨鱼、海蛇、水母、章鱼、有毒鱼类等。
无论是在飞船舱内还是救生船,长期的颠簸很可能造成航天员不适和晕船,同时海上的风浪也严重影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如果航天员出舱后在救生船上漂浮,同样要面对高温高湿、寒冷、缺水等环境,救生物品也有丢失、进水的风险。
载人航天工程专门为航天员设计和配备的海上救生装备主要有救生船、抗浸防寒服和漂浮装具等。这些物品都以压缩包装的方式安装于飞船返回舱内。除了这些大的救生装备,在载人飞船上还配备了求救装备,比如远距离联络用的卫星电话、卫星定位仪,近距离求救联络信号用的光烟信号管、救生信号枪(弹)、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海水染色剂、救生口哨等。
陆上着陆最终接触介质为地面,比较坚硬。当飞船返回舱降落到地面时,如果返回舱缓冲着陆发动机没有工作,其着陆冲击仍会使航天员感到不适,甚至造成伤害。
如果选择海面作为着陆区,海水是很好的着陆缓冲介质,溅落时可以充分利用海水的缓冲力对飞船进行减速,使用飞船只需使用降落伞减速即可,不需要安装反推发动机等复杂设备,降低飞船的重量及复杂性。
此外,作为自然地形的着陆场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沟壑、树木、流沙等天然危险物。而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使场区内的高压线、电信塔、房屋等人为危险物不断增加。由于着陆场的选择和维护要求,场区必将相对固定,从而对飞船多种倾角轨道的适应性变差。
而相比之下,海上着陆不用考虑地面建筑的安全及对飞船及航天员的影响,因此对飞船返回精度要求不需要太高,海区的选择和变更相对容易,飞船的运行段在轨应急返回着落区选择范围可以得到有效扩大,一方面增加了飞船在轨应急返回的灵活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度降低目前着陆场系统国外陆上应急搜救着陆区很难选择的压力。
尽管海上着陆有着以上明显的优势,同时劣势同样明显。海上着陆尽管对技术要求相对宽松,但适用性不高。飞船在刚刚与空气高速摩擦后,温度很高,降落在海中,骤然冷却容易使飞船某些部位变形,影响飞船的密封性,飞船内的热敏元件与器材也可能因此而受损。
就航天员来说,在海洋的生存能力一般劣于陆地,独立生存几率相对陆地要低,对外界救援的依赖明显提高;其次海上着陆飞船返回舱着陆后承担的生命保障任务更重,对供氧、保温、防水、求救等多项技术要求更加严格。若地面搜寻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在舱门打开失败的情况下,海水涌入后可能会造成航天员死亡。而陆地着陆就不存在这一问题,航天员可以在舱中静静等待,直到地面搜寻人员发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汤铭 编辑:许三多)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