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40年·瞬间1:18个红手印带来的巨变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彭晔 游明灵 袁光曦 夏鑫
2018-10-08 20:14:39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前,一张按满红手印的薄纸片,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1978年冬夜,18个饿着肚子的小岗村村民签下了这张生死文书。上面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托孤求生的背后,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心情?
为了寻找答案,40年后的今天,记者找到了在文书第二排最左边签字按手印的严金昌老人。这位75岁的老人,回忆起放手一搏的那一刻,依然坚定。1978年,小岗村全村只有500亩耕地,再加上300亩待开垦土地。按照人均4亩的标准,人口最多的严金昌家分到了40亩土地。在此之后,他家里的贫困状况很快得以改善,而全村也逐渐摆脱了"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窘境。
小岗村的几个带头人告诉记者,实施了"大包干"后,村民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一年除去上交国家的,村里还剩下差不多两万斤粮食,过去在生产队连一百斤都分不到。
数据显示,1979年,也就是实行大包干的第二年,即便遭遇罕见干旱,小岗村也迎来了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斤,是之前十多年产量的总和。就在大锅饭被打破之后,小岗村也一举结束了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1979年,村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在小岗村农民按手印的那年冬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不仅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还通过了两份关于农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其中就包括"联产计酬责任制"。
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铺开。简单来讲,这种制度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并向国家、集体缴纳"公粮"、"提留"。这一制度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也从1978年的6095亿斤,一跃增加到1984年的8146亿斤。
而承包的期限,起初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到1993年,中央又提出再延长承包30年。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都明确,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去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发放种田补贴。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优势被发挥到极致。不过,问题还是出现了。除了种植,农民很难再从土地上获利,土地并不是他们的财产,不能拿去抵押。很多农民依然生活贫困。就好像小岗村,虽然村民们早已跨过了温饱线,却难进富裕之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岗村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再次出发,启动了一项全新的改革。
新世纪给小岗村带来改变的人叫沈浩,原本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的他,2004年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来了后就为小岗村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修公路、盖楼房、兴建卫生服务中心,土地确权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沈浩在小岗村任职的六年时间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2012年,小岗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为"三权分置"迈开了第一步;2016年,小岗村又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了"人人持股";同年,小岗村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施6个产业项目,新建3个股份合作实体。
今年8月,村子在小殷村民组试点建立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中了52户300亩土地。由致富能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土地流转出去后,小岗村村民有了更多的致富途径,严金昌家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现在每年纯收入超过12万元,村子里,这样的农家乐,已经有十多家。
依托"小岗"这块金字招牌,去年,小岗村还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共建公共服务平台,与吉林等十二省的32家农合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目前, 小岗村的部分农户,通过销售小岗土特产,月增收5000多元。
眼下,小岗村还正在创建5A级景区,"小岗村"品牌等将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所获分红收益主要用于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40年前,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40年后,小岗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利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整合闲置土地;无论是"分"还是"合",都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帮助农民获得更大利益,也让小岗村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彭晔 游明灵 袁光曦 夏鑫 图片编辑:吕秀 邹海弋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