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刘慈欣:用思想拥抱宇宙

时讯

央视网

2016-02-04 11:24

折桂“雨果奖”

从阳泉北站驱车至刘慈欣生活的城市——阳泉,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公路两边尽是无边无际的青黄色的荒山,与爬满了尘埃的枯草。灰蓝的天空延展无垠,又异常沉寂,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空旷、辽阔、灰暗、萧索、冷寂,甚至掺杂着一丝绝望,这一如刘慈欣的《三体》给人的感觉。此时此刻,笔者似乎明白了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为何能够“滋养”刘慈欣这样一位赢得了世人瞩目的科幻作家。

2015年在刘慈欣的人生当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从8月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到9月获银河奖——科幻功勋奖,再到10月获星云奖——最高成就奖。刘慈欣一年三奖,横扫大陆圈、华语界、世界级科幻文学大奖。

颇有意思的是,在8月23日下午雨果奖颁奖现场宣布刘慈欣获奖的那一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事件的主人公却由于下雨天堵车,正在车里懒洋洋地眯着眼睛睡觉。是出版社的一条短信,将刘慈欣从梦境拉回现实,但这个现实却让刘慈欣更加恍若梦中——雨果奖勘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在科幻迷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美英以外国家的获奖者寥若晨星。“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这个奖。”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消息公布后,他的手机便一直处于“被轰炸”状态。同时,《三体》的销量也在直线飙升。

23日当天,《三体》在国内亚马逊网站的图书销量排行榜上,由50多位上升到第1位,并多次获得单小时销量冠军;其在英文版亚马逊网站的排名也进入了前500。在淘宝指数上,8月23日,《三体》的搜索量汇出一条近90度的陡峭直线,搜索指数高达7207,该数据平时仅为400到800。毫无疑问,刘慈欣已经成为几十年来作品最畅销的中国科幻作家。

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外也不乏拥趸。英文版《三体》2014年在美国出版后,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其销量几乎是其他中国科幻小说在美销量的数百倍。

欧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久里奥·普里斯科第一时间撰文,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华盛顿邮报》刊载署名文章,大赞刘慈欣写出了一部“深奥的、充满创新战略思想的史诗作品”……

如今,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都不约而同地将《三体》列入自己的阅读书单。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三体》的影响力也已经超越了科幻和文学范畴,成为“全民围观”的社会现象。不少互联网“大佬”和企业家从《三体》当中解读出了企业的经营门道,并将其中的某些法则奉为圭臬。由《三体》改编的同名电影将于今年登陆大银幕。此外,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等其他几部科幻小说也已经卖出电影改编权。有人评价说,刘慈欣的《三体》开拓了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就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渐渐由一种文学体裁,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一切,刘慈欣却异常冷静。他将科幻文学比喻成“一个国家的晴雨表”。“科幻文学在英国诞生,那个时候正是大英帝国上升为日不落帝国的时期。然后从英国迅速转移到了美国,黄金时代是上世纪30到60年代,正是美国科技迅速上升的时期。科幻文学发达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达国家。现在,《三体》获得‘雨果奖’,这和中国国力的上升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近几年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无疑也成为了国内科幻文学繁荣的催化剂。嫦娥探月工程的推进、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发射、FAST望远镜的建设,这些都为科幻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土壤。“如果说以前的航天是立足大地的,那么现在的航天则是仰望星空的。后者显然具有更多的科幻因素。”刘慈欣如是说。

胸纳宇宙

刘慈欣是那种“放在人堆里便找不到的人”。采访当天,他穿了一件黑色皮夹克、牛仔裤、灰色旅游鞋。黑框眼镜后面是一双平和沉静的眸子。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普通、性情温和的人,心中却容纳了浩瀚无垠的宇宙。

刘慈欣说自己对科幻的热爱是出于天性。“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作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文学故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慈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70年一个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河南省罗山县一个小村庄的池塘边,和村民们一起仰望晴朗的星空。夜凉如水,银河似练,空气中泛着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新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那一年,距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已有13年,距第一名宇航员飞出地球也有9年,而就在一个星期前,阿波罗13号飞船刚刚从险象环生的登月飞行中返回地球。那一年,刘慈欣7岁。

刘慈欣幼小的心灵对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他当时并未觉得那满天群星与地球的距离比“那颗移动的小星星”远多少。“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时会撞上一颗。”

多年以后,刘慈欣才从《十万个为什么》当中了解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它星星的距离。同时,也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少年刘慈欣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他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压倒,同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感。

这种快感在事隔几十年后被再次体验。2015年12月中旬,刘慈欣受中科院邀请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暗物质卫星“悟空”的发射。当时,刘慈欣距离火箭发射地点只有1500米。当那颗硕大的“擎天柱”喷射着火焰咆哮而上时,刘慈欣感觉到大地都在震动。

刘慈欣这种有异于常人的想象力注定了为科幻而生。1989年,刘慈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首版和《中国2185》,但均未发表。1999年才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鲸歌》和《微观尽头》。自此,他奇丽诡谲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般肆意驰骋。《中国太阳》中,中国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镜子用来调节气候;《流浪地球》中,当科学家们得知太阳即将毁灭,开始在地球的一侧安装巨大的发动机,试图将地球环境圈打包成移民方舟;《超新星纪元》中,因为距离突然爆发的超新星太近,受到强烈辐射的人类开始大量死亡,地球上最终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2006年,《三体》横空出世。

在这期间,刘慈欣的作品蝉联1999—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并获得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及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等奖项。《三体》更是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殊荣。

刘慈欣的作品不仅是硬科幻,更具人文情怀;不仅是科技的较量与比拼,也不乏人性的挖掘;不仅描述了未来,也反思了历史;并从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我只是想通过科幻小说,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刘慈欣在英文版《三体》的前言中写道。

科幻之外的刘慈欣

“你相信有外星人吗?”

“不知道,我只能说不知道。”刘慈欣的回答有些出人意外。“从科学的常理来说,宇宙各处的自然规律如果都一样的话,应该会有外星生命,并最终进化出外星文明。但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极小的概率,这个概率小到什么程度,就像一股龙卷风卷起一堆金属垃圾,落下来以后自动组装成一辆奔驰汽车。而且据目前人类观测没有任何外星人的迹象。所以这真的很难确定。”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小说当中天马行空的刘慈欣,生活中却十分理性。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科学是科幻的灵魂。”

科幻之外,刘慈欣还有着其他众多身份:发电厂的工程师、游戏公司的想象力架构师、电影监制。

游戏是刘慈欣科幻之外的另一爱好。2013年和2015年,刘慈欣分别与网易游戏及腾讯游戏达成合作,并成为后者的“想象力架构师”。他认为游戏很可能成为继电影、电视、文学、戏曲之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对于电影,他则更加理性。在由其小说改编的电影《三体》当中,刘慈欣主要负责剧本策划、特效概念设计等。他曾坦言,对于科幻世界的展现,视听画面要比文字更加震撼。但刘慈欣却无意像其他有些作家一样追赶“做导演”的热潮。他将原因归结为缺乏“精力”和“能力”,但这恰恰反映了刘慈欣的“理性”。

在所有这些头衔之外,刘慈欣还是一位慈父。他曾在女儿13岁时,写了一封信给她。在信中,刘慈欣描绘了一个奇妙瑰丽的未来世界。

彼时,人类已经征服死亡,并实现了人脑与电脑的连接。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迁移到太空,那些飘浮的工厂和企业构成了星环,像垂在天空上的精致的项链坠。人们建立起了一个个“太空新城”……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我很想在有生之年进入太空,体验一下地球之外的生活。”

为此,刘慈欣每天早晨都会绕着离家不远的操场慢跑一小时,一周两次的游泳也在坚持。因为他需要保持体魄,以保证30年后能够登上太空。

也许,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在火箭拖着巨大的火焰喷射而上的那一刹那,刘慈欣会想起几十年前那个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池塘边仰望晴朗的星空。夜凉如水,银河似练,空气中泛着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间,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