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视频 | 隐患丛生!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作坊暗访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潘窈窈刘奕宁陈俊杰

2024-03-20 22:19

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带动了我国电池回收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是电池回收行业出现"小、散、乱"的局面,甚至无资质“黑作坊”无序扩张、跟踪溯源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75%业务被尚未进入白名单内的企业以及“黑作坊”消化。那么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向民间“黑作坊”以后会怎么样?后续又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呢?



根据线索,记者兜兜转转在松江某园区的角落里,找到了这个没有门牌的回收公司,不足200平米的场地,堆放着各种电池和破拆后的模组。好多电池有明显被烧焦的痕迹。但负责人说,这很正常。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新能源车退役动力电池属于第9类危险品,从运输到处理,都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规范进行,否则就可能会发生触电、爆燃等意外事故。



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咨询部主任严冬青告诉记者:“小作坊目前采用的拆解,基本上是以暴力拆解为主,一旦电芯破损后跟空气接触,就会自燃。正规企业每一个电池产品其实都是跟原厂关联,有专业的指导跟培训,同时也会配备各种消防器材,来防止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然而,记者在几个作坊中看到,工人几乎都是徒手拆卸,安全措施几近于无。而当被问及是否有防护措施,负责人辩称:“我们的人都是专业的,没什么必要的。”



作坊老板透露,他们拆出的电芯和模组,很是抢手,基本是被拿去改装为电瓶车电池,或是充电宝。


而消防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20起,其中多数都是由改装、非标的电池引发。



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综合指导科科长顾耀耀对此表示担忧:“那些人拿到了即将退役的、淘汰的电池,可能根本拆不开,没办法用标准工具拆,甚至说会去拿菜刀把它劈开。现在市场上还是充斥了较多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二手中的二手,转了好几手了,好多时候都是没办法溯源了。”


除了安全隐患,另一大问题就是环保。工信部目前共发布了5批次的“白名单”企业,这156家企业被认为具有废旧蓄电池“梯次利用”或者“再生利用”的资质。因为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果没有处置完全随意丢弃,无疑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这些企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提炼是否完全,提炼后的废水,也不能随意排放。“白名单企业都有资源再生、湿法产线,它的投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才能最终做到电池的无害化处理。”江西省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梯次利用项目组总监祝小明介绍道。



而那些野生小作坊,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他们却一点不担心,没资质,就想办法找个外地企业“借”一下。“等于我们用他们的资质,走他们的流水,讲实话,从货量和贸易量来讲,我们比有的白名单企业还要大。”一位“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负责人在暗访中侃侃而谈。


而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魏学哲则表示:“比如说电解液,里面电解质有六氟磷酸锂,这些东西,会有氟化物的产生,会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污染,空气、水、土都会有。”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新能源车行业,本身应该是个绿色产业,但如果最后电池的回收处置做不好,那么不仅会造成污染,也直接影响资源再生的循环经济。


市人大代表施政提出:“新能源车的发展是能够让环境更加美好,更环保的,符合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这个规律的。最后一个末端环节,它能否形成一个闭环,电池退役了以后,能不能符合环保的要求呢?希望它在下一轮梯次运用中,也能够是环保的,然后是绿色的。”



事实上,正是为了规范电池回收以及全链条“低碳”,工信部截止公布了第五批156家白名单企业,具有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资质。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拥有资质的“白名单”正规企业拿不到货,陷入“有产能没产量”的尴尬局面,电池回收冷热不均问题到底出在哪?监管难点又卡在哪里?《新闻透视》还将继续关注。

编辑: 尤颖慧
摄像: 王毅卢敏包钢
责编: 李吟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