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8″

视频 |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这句话 习近平为何牢牢不忘?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2018-05-04 19:22:25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用“3个一生” 评价马克思的人生历程,用 “4个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用“3个飞跃”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从万里之外漂洋过海而来,为何没有“水土不服”反而风生水起,创造出了中国奇迹。在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看来,马克思主义要想指导中国实践,必须要有个中间环节,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明之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其实也有三次“飞跃”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说白了,意思是指要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要照本宣科,搞教条主义。这一次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在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际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第二次“伟大飞跃”,形成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不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有所创新。当然,在本质上,并未脱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框架。



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断,要“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当时就有媒体敏锐地注意到,这里提出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今年5月2号,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再次说到,“我们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

在王公龙看来,相对于前两者,“中国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变”与“不变”

尽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但在王公龙看来,有一些“准则”则是我们要牢牢坚持,容不得半点改变的。比如,总书记今天就说到,“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

“社会公仆”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其著作《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运动时所申发出的概念。但这一概念,被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信仰和奋斗目标传承下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多次提到——

“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具体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触及的抽象概念。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就打响了“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建设。有分析认为“四大品牌”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上海服务”为核心的“1+3”格局。

在王公龙看来,大力优化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效能,正是打造“上海服务”品牌的基础保障。而通过打造服务品牌,我们不仅能不断营造更加便利、更加自由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能不断提高政府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能拓展上海自身发展的新空间;更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秦扬轲 编辑:朱永斌)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