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

视频 | 水下·你未见的中国⑥:珊瑚海

《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2019-10-07 22:30

临近11月,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飘雪。在南海的西沙群岛海域,这里的气温才刚刚开始下降。


这或许是今年最后一只上岸产卵的绿海龟。它从北方几千公里外的海域出发来到这里。它似乎有点疲倦,但天性不容许它有喘息的机会。25度以上的沙滩是最好的产床。它要赶在气温变化之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个小时后,新生命完成了和沙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一次,它诞下近一百枚卵,如释重负。

绿海龟拥有近乎神奇的家族记忆。一只幼龟成长到可以交配产卵的年纪,至少已经过去20-30年。无论相隔多远,它们总能找到出生的地方,繁衍后代。
但如果繁衍地生态受到破坏,它们也只能另谋别处。

西沙北岛,仅0.4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龟产卵地。这里被称为“海龟天堂”。


一年间,已经有近百只绿海龟在这里完成了产卵。


但在30年前,每年洄游至此的绿海龟有近万只。


近半个世纪来,陆地上正进行着人类诞生以来最浩大的城市化变迁。人类和自然,在进化和退化之间拉扯。空气、土地、水源,相关的环境报道充斥人们的眼球。


海洋,也未能幸免。


只不过,这里的一切,都悄然发生在水面之下。


色彩是否斑斓,是水下世界是否有生机最直观的印证。


在全球3.6亿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积中,珊瑚礁虽然只占0.2%,却是1/4海洋生物的庇护所。


觅食、繁衍、生长,都要围绕珊瑚展开。



然而在南海,珊瑚一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50年来,珊瑚礁平均覆盖率从接近80%,下降至不足20%。水面之下,色彩暗淡。


近年,这种生态的倒退,终于被人类重视。


在2006年的珊瑚礁普查照片里,南海水下的珊瑚是漂亮又繁茂的,覆盖率在60%左右。时间推移到2009年,中科院南海所的张浴阳博士第一次潜入南海水下时,他是惊讶的,因为此时珊瑚的覆盖率,基本在10%以下。


大法螺的大量捕捞,导致长棘海星在珊瑚礁生态系统里没有天敌,数量激增,一度超过了正常数量的一二百倍。在长棘海星泛滥的末期,大部分珊瑚已经被它们吃光了。


大法螺过渡捕捞导致的长棘海星爆发,也许只是诱因之一。渔民拖网捕捞,温室效应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加剧珊瑚白化。种种因素叠加,终于让这片蔚蓝之下,失去了斑斓的色彩。


遗憾或者心痛,终究还是要靠人类自己去弥补。


这也是张浴阳团队近年频频奔赴南海的目的。


这一天下午,张浴阳和队员们要下潜到15米的深处,打桩。



打桩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固定接下来要安装的珊瑚树。水下看似平静,但暗流不断。队员们必须要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抵挡住水流的作用力,让自己在海中固定下来。


每一次敲击,还要克服水的阻力。这样一趟下来,耗去的体力,远比在陆地上多得多。原本能够使用一个多小时的气瓶,在高强度的作业下,只能维持20分钟。


张浴阳告诉我们,在一次下潜中,每一组工作人员能够打6到7个桩,这是一个体力活动,所以吸气耗氧都比较大,这也让工作人员得潜水病的几率变得格外高。



8个人携手,辛苦了一整天,他们打好了20个桩。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将PVC管组装成人工的珊瑚支架,再系上浮球,一棵珊瑚树就完成了。每棵珊瑚树高达7米,可以悬挂50株珊瑚。

把珊瑚树放入水下,这是最难的一关。这个看似不大的圆球,对于水下作业的潜水员来说,却是极大的阻力。要将浮球和整棵珊瑚树沉入水下并稳妥固定,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


连续高强度作业,再加上海面的风浪,有队员撑不住了。


赶在台风来临之前,张浴阳团队用5天的时间,完成了20棵珊瑚树的安置。


直径超过50cm的浮球和之前打下的桩,两者共同作用,保证珊瑚树在水中屹立不倒。这样柔性的固定方式,能在台风和洋流中,最大限度缓冲珊瑚树所受的冲击。


再把珊瑚苗挂在树上。这一刻,它们全新的生命进程,已经开启。


茫茫大海中,这些小珊瑚,究竟能给南海的水下生态带来怎样的改变?这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张浴阳提出,带我们去看看一年前种下的珊瑚。


短短一年,小珊瑚长势不错,个体平均增长了4-5倍。最让人欣喜的是,围绕着它们,鱼成群,生命已经开始繁荣。



在张浴阳看来,这一百株小珊瑚只是杯水车薪,相当于往整个大海里投下一个小小的石子。但他希望,至少以这一小片作为种子库,就像播下一小片绿洲,让它逐渐长大,带动一整片海域恢复成正常的珊瑚礁生态。


这是一个科学家对南海未来的憧憬:鱼成群,珊瑚繁茂,生态欣欣向荣。近年来,政府对粗放作业方式严令禁止,限制性捕捞也从被动执行到深入人心。渔民和科学家,民间和官方,都在携手努力,让水下重新焕发生机。


经过50多天的孵化,绿海龟诞下的小海龟,终于破壳而出。



天色还未破晓,生存的本能,让它们赶在天敌伺机而动之前,冲入大海。它们不知道,为了保护海龟种群繁衍最后的净土,这里早已经设立了保护站。


经过一整夜,最后一只小海龟也平安入海。


相信多年后,它们依然会选择回到故乡,回到北岛静谧的沙滩,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来源:《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