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豪赌耶路撒冷 特朗普到底“疯不疯”?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特约稿件

2017-12-11 17:06

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之后,舆论一片躁动,各种评论,有翻耶路撒冷历史的,有回顾巴以和平进程的,当然,还有预测中东将继续动荡的。


的确,就像当年阿拉法特在戴维营威胁,谈判失败将带来“新一轮intifada(起义)”一样,这次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也在特朗普的表态之后,迅速陷入了一轮暴力冲突——蛮“有意思的”,只要巴勒斯坦领导人发出威胁,第二天,暴力冲突必定会被动员起来,还真的“言必行、行必果”啊。



很有意思,在这轮舆情中,我却想到了一本书——特朗普的商界助手、乔治罗斯多年前写的《跟川普学谈判》。书评认为,这本书凝聚了特朗普三十年商场经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些谈判术,是否在他入主白宫后,依然吃得开?



从奥斯陆到戴维营,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一直是“不能谈的”;敏感到什么程度?让我想起李敖曾经的一句经典形容:“捏一下,就雄起!”(注:当然,李熬形容的不是耶路撒冷)

既然如此敏感,特朗普为何要打破眼下的平衡呢?或者说,特朗普真地是要一意孤行地挑起地区冲突么?



不是,这只是开始。这是一个商人眼中谈判要价(bargain)的套路。这叫什么?取个名字:“废物计划”,就是故意抛出对方无法接受的糟糕方案,来促成对方最终接受自己的方案。

好比我们跑到一个商场,看中了一件货品;此时,换作你,会如何和老板说第一句?“老板,这东西便宜点!”我们明知商场是明码标价的,但我们依然追求的是“即便不能少收个零头,也要买到质量好的货”。

首先,讨论问题的前提:眼下的巴以局势是平衡么?不是。巴以和平进程在戴维营之后就陷入了持久的僵局。那么,如果是一位有志于在外交上有所表现、并试图在中东地区重夺发言权和主导权的美国总统,他又会怎么做呢?高举和平大旗,提出N点主张,高调踏上斡旋和平进程的红毯?不是!特朗普的谈判术告诉我们,他信奉的是“谁亮底牌谁输”。

还记得年初的“无人潜艇事件”么?特朗普的第一反应“异于常人”:“不用归还了,(中国)要就拿去!”随后,国内媒体评论一兴奋:“看,特朗普是疯子吧?!”、“小孩赌气,幼稚可笑!”。

其实,特朗普谈判术的核心就是:若要达到目标,先表明自己不需要这笔生意,其目的就是逼着对方亮出底线,避免自己处于被动局面。



在谈判中,很多人总喜欢把“核心利益”挂在嘴边,警告对手不得越线,比如阿拉法特生前,就一直在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上死咬,谈都不谈;但在戴维营失败后,巴勒斯坦面对的却是“放弃的越少,得到的也越少”的僵局。

太早亮了底牌,在国际舞台上,的确看上去很义正辞严、正义凛然,但底牌同时也成了你在谈判桌上的“软肋”。而在特朗普的谈判术中,你的“最后通牒”恰恰不是谈判的结束,而是谈判开始。他敢去捏你,让你雄起,要的就是你坐下来和他谈。

事实上,特朗普是否真地狠狠捏了一把呢?

特朗普说,将把美国大使馆搬到耶路撒冷。但是,是哪个耶路撒冷?他倒是没说。分析认为,最可能的位置,是在西耶路撒冷,而不是最为敏感的老城所在地、东耶路撒冷;也就是说,如果搬到西耶路撒冷,那原本就是以色列的领土——从1949年的停火协议到后来的奥斯陆协议,这条底线同样也是巴、以坐下来和谈的基础。

反倒是美驻耶路撒冷总领馆几次选址的变动,颇有意思。



2010年后,它的位置一半在西耶路撒冷,另一半则在非军事区,就是著名的“无人地带”(no man’s land,看过同名电影的人都应该记得);而在此之前,美驻以色列的总领馆签证事务中心,一直设在东耶路撒冷——这也像是一个实质性的试水动作,有看到巴勒斯坦人抗议么?

或许,试多了,你的所谓“底线”也麻木了。因此,特朗普这次也说的很明白,这个大使馆“搬家”的动作,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在以色列领土主权、巴以领土分割等具体问题上做出“最终的姿态”(原话:“not taking a position of any final status”)。

还有一个因素,即便定下了大使馆的搬家计划,最终建造、成型还得等上几年功夫,届时白宫的主人是否还会是特朗普呢?所以,特朗普这次更像是个“绑匪”(Hostage Taker),他开了第一枪,这枪更像是一次试探,而且事实上是一个有时限的试探——“时限”?就是搬家的时间。



所以,最简单的语言,最生猛的姿态,往往不是他最核心的诉求——这种手法熟悉么?嗯,他刚上台时,在“一中问题”上玩的就是如此手法;当时,海峡那边的“英文菜”还受宠若惊了一把......然而,后来呢?

一个看似很轰动的新闻,剥丝抽茧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我无意吹捧特朗普的什么权谋,我反而觉得,这些商业上的谈判技巧,在处理国际事务,或者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其实未必都能行得通,甚至是存在风险的。

商业谈判追求的目标是deal,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但外交谈判追求的不是美元、合同,而是促成“接触”——恕我语文差,不知道该如何翻译“engage”这个词——克林顿时期,美国外交的核心策略就是“strategy of engagement”;只有engage才有可能发挥你的影响力,你要是把脸都撕破了,赤膊上阵,那还谈什么呢?



作为一个商人的特朗普肯定会明白,在一个总统要面对的世界里,无礼会导致冲突升级,最后通牒会导致政治僵局,政府破产则意味着民众死亡——简而言之,谈判桌上的“绑匪”,不要最后开出一个自己都做不到的要价。

最后,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要谈判——这就是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社会的逻辑。同时,它还锻造了一批像特朗普这样的“谈判高手”——某种程度上说,“达尔文主义”还是有道理的;中国老话都说“富不出三代”,也是一样的道理。特朗普上台快一年了,我很意外,国内依然有很多人、包括媒体对这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

其实,他并不“疯”。即便是推特上的那个“真正的特朗普”(注:因为被抢注了,他的推特账号开头有个“real”)——谁说那不是特朗普“谈判术”的一部分呢?


(看看新闻Knews特约稿件 编辑:朱佳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