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视频 | 他们可能是直播界物理最好的人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耿博阳 张凯

2019-07-31 02:21

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能不能算出雨伞的最佳撑法?高压电能不能灭火?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这些脑洞大开问题的答案,有人问,就一定会有人回答。中关村寸土寸金的地段上,一座红色的大楼在灰色的钢筋水泥中格外醒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人们需要的所有答案,都指向M楼,因为大师兄就在M楼。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李治林,李轩熠和刘广秀,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李治林因为年龄大,又已经毕业了几年,被大家称作“大师兄”。



初到M楼的实验室,就远远看到大师兄在黑板前写公式,为即将到来的直播准备。


说起自己的专业,大师兄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专业大类叫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基本上它涵盖的太多了,大家想到物理有非常大一部分都属于凝聚态。”

当然,大师兄名声在外,却并不是因为他一本正经的本专业学术研究。

周三晚六点半,拍摄科普直播的房间里已经挤满了人,他们需要讨论当晚的直播选题。对这些生活三点一线的博士生来说,这是他们自愿承担的工作,并且他们,乐此不疲。



李治林说,大家都是把这个事当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做:“你看我这小身板是吧,我也不太爱运动,然后打游戏看小说这种爱好也没有。我业余时间其实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样正好有一件事情也喜欢也有意义,只是大家选择不同而已。”

几个月前,他们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正式注册了账号,由于“中科院物理所”已经存在,他们的账号只能加上了“二次元”三个字,变成了颇有特色的“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被网友戏称为“中二所”。“二次元”和“中科院”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名字,终于融合在了一起。


每周三晚上的直播时间,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他们的话题有对于尖端科技的讨论,也有垃圾分类这样家长里短的话题。不过他们做得最多的,还是为网友科普科学知识,答疑解惑。大部分让人们迷惑的物理问题,还会在他们的笔下变成科普文章,发布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B站账号上。

晚上八点的直播如期开始,李轩熠和刘广秀站在了镜头前。


“我可能把所有的‘翻车’昨天都用完了,这次可能就翻不了。”刘广秀对着手机里的观众说。

他们所做的科普实验,都是可以用手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的,这样可以方便屏幕前的观众模仿、学习。李轩熠开始做起了马克笔小人跳舞的实验,他先将铁托盘擦干,然后用黑色马克笔在上面画出了一个个火柴人,之后用烧杯缓缓地将水倒入盘中,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盘中马克笔画出的小人在水中舞动起来

接下来是神奇的蜡烛跷跷板,刘广秀把蜡烛用铜丝串起来,架在杯子上,让蜡烛静止,当蜡烛两端被点燃后,蜡烛燃烧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蜡烛燃烧速度快的那一端,蜡烛油滴下,减轻了这一端的重量,因此这一端被高高翘起。此时,另一端蜡烛火焰与蜡烛之间的夹角是锐角,蜡烛火焰迅速将蜡烛融化,蜡烛油滴落下来,而被翘起的那一端由于火焰与蜡烛之间是钝角,蜡烛火焰不易融化蜡烛,此时被翘起的这一端重量大于另一端,于是另外一端被翘起来。如此反复,蜡烛就可以自动的上下交替摆动起来,就像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


出乎意料的是,蜡烛跷跷板的实验“翻车”了,实验并没有如她所想的那样进行,不过她很快调整状态,进行了下一次尝试,但是结果依旧是失败。

弹幕说:“这已经是第n+1次翻车了。”

直播进行到一半,大师兄终于在镜头中露面,引起了弹幕一阵热潮。

用简陋的器材和接地气的语言科普,他们也曾经招致过批评。有人提出质疑,觉得这样不严肃,认为书籍、讲座和课堂才是正规的科普途径。如何在亲民和严谨中寻找平衡,也是这个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副处长成蒙认为,在科学传播这件事情上,做科研的人就是专业的人,科普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在科普领域,如果专业的人不去占领大众的科学舞台的话,就会有那些非专业的人过来占领。

在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里,成蒙写下,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喜欢或痛恨物理、向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如今,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的订阅人数超过了90万,他们的科普行为,也真真正正地影响了许多人。

刘广秀就是因为在报考物理所的时候,翻到了物理所公众号,觉得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氛围,但没有想到在日后真的成为了这个科普团队的一员,这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

和刘广秀的腼腆性格不同,无论何时,只要谈到科研和物理的话题,李轩熠都能滔滔不绝,像极了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


在他的办公室里,他阐述了他自己对科普的理解。“因为物理就是一个从极小的尺度到极大尺度一个过程,小到就是基本粒子,大到是宇宙这么一个尺度,粒子物理、高能物理,或者了解天文宇宙这样知识科研我是了解不到。但是这就是科普的作用了,我可以靠科普读物来互补来学习这样一个大尺度和这样一个小尺度上面发生的故事。”

每天八点起床,十二点睡觉,这样的作息他已经保持了多年。一个办公室,一台电脑,组成了他日常的科研生活。科普和科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相去甚远,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普通人不可触及的。科普所能做的,也只是将科研的皮毛或者成果展现出来,科研过程中的失败数不胜数。失败并不可怕,甚至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科普直播时小小的“翻车”,跟科研中的重重困难相比,是何其的渺小。


如今刘广秀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忙,她逐渐把拍摄科普视频的工作交到学弟手中。

李治林看了眼手表,才知道自己又错过了末班车,不过对于他来说,这只是度过了一个平常的周三。

如今的科普环境,已经经过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让公众号,直播推流零距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没有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过大师兄依旧会在有科普活动时,登上讲台,给孩子们面对面带来科普内容。“中二所”也将继续“中二”下去,将更多脑洞大开的科普内容带给大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耿博阳 张凯 编辑: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