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视频 | 什么样的文化可以传播?范勇鹏:需要满足这三点

这就是中国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12-03 11:12

在12月2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就“谈谈文化传播”展开了主题演讲。张教授的演讲结束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什么样的文化可以传播?从历史上看,首先高级的文化才能传播。它衷心地认为你是一种高级的文化,比如日本曾经派遣唐使,还有像神州陆沉,中国如明代之后,日韩两国曾经想我们要勤王,我们是代表儒家文化新的中心了。马可波罗把中国元大都的情况带回到欧洲,然后哥伦布读着马可波罗的书去展开远航。伏尔泰读到中国的官僚制度说了一段话:“世界上我想不出有比这个更好、更高明的制度了。”他说这是人类发现的唯一一种不靠愚昧和迷信来统治的制度。所以,如果你的文化真的是一个高级的文化,他一定会自然地接受。



第二点就是,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种回报性。我接受你的文化,我学习你的文化对我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在古罗马时期,我接受了罗马文化,我得到了公民权,我得到了一种政治身份,甚至经济地位。那么在地中海做生意的商人接受了拉丁语,就可以具有了一种契约语言。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这样,中国汉语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很多时候不是由政府有意识强行推广的,而是因为有了一套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很多人主动地来选择我要通过掌握文化来获取政治资源、获取政治权力的杠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学中文是为了获取政治权力,比如从汉到清,我们都有不同国家的人来做官。另外比如商人,我通过和你做生意,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整个在南中国海,甚至在印度洋地区都有华人文化的这种影响。所以你要能给大家一种回报,那么今天我们中国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的一带一路、我们主导的很多国际秩序和国际机构的展开,我们要能够给世界人民提供一种公共产品。比如说一带一路我们提供了基础设施,将来亚投行我们能够提供新的金融机制,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好的世界机制,让世界人民来共享政治权利,来分享治理世界的这种权利,那么他自热就会很甘心很高兴地接受你的这样一种文化,这不是一种强加。



第三点就是,能够传播的文化要有普遍性。这个普遍性是个非常难拿捏的东西,打个比方就像车子拉货。你拉的货越多跑得越慢越近,你拉的货越少它跑得越快越远,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拉跑得最远,你跑去干什么呢?所以文化传播就要在车子和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国际上可能一提起中国,大家想到的就是水饺、窗花、中国结、少林武术,这些东西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拉什么货的车,它是一个符号,但它承载的中国文化太少了。所以它迎合了外国人一种猎奇、好奇的异域风情的心态,但没有传播给他真正的价值。但是如果你见到一个外国人就和他讲《红楼梦》、讲红学、讲睡虎地秦简里边的法律思想,大多数老百姓又听不懂。所以范教授觉得,我们未来的传播工作者要寻找到中间的均衡点。


(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