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一场首脑会谈背后的战略博弈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

2018-12-02 20:12

2018年12月1日,万众瞩目的中美首脑会晤在阿根廷如期举行。


在经历比原定时间超过一倍的谈判之后,中美首脑达成了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的成果。此次会谈成果意味着什么?正确看待和理解中美首脑在阿根廷峰会取得的成果,对理解下一步的形势发展,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今天,《子午观潮》特意刊载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沈逸的文章,听听他对于此次会谈结果的解读。



记得高中物理刚接触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时,经常做到的一个题目是:变加速运动,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是多少?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一头栽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也为零”的坑里。判读中美首脑峰会成果时,需要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在此次会议之前,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计划,从2018年9月24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至2018年年底将税率加征到25%;同时警告,若中国对美国农户或产业采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诉诸第三个阶段,另外对约2,67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从压力外交的框架看,这等于设置了一个从9月24日到12月底的最后通牒时间框架。而此次会议的结果,根据中美双方共同发布的内容看,至少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美双方将暂停增加关税;第二,中美在90天内进行谈判,如果谈判失败,美方继续威胁将税率从10%增加到25%。考虑到中方的增税策略是回应美方策略的自卫性策略,所以此次谈判取得的成果之一,可以解读为,美方主动修改了即将兑现的最后通牒,或者说,将其延长了额外的三个月。这当然是积极的进展,但从中美整个贸易摩擦来看,大致相当于“加速度为零”的状态,距离中美贸易战停止,乃至中美关系恢复到某些人想象中的理想状态,那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种提出某种形式最后通牒之后又自己找台阶下的例子,或许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在大国战略博弈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冷战历史上,1958年11月27日,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照会英、法、美三国,建议“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给西方留出6个月期限;然后折腾到第一个时限到达时,赫鲁晓夫派人告诉美国,那6个月不是最后期限,只是个建议;再然后,到了1961年6月的时候,赫鲁晓夫又折腾了一波6个月最后期限的事情,期间经历了柏林墙的修建,和美苏在柏林区的对峙;到1961年10月17日,赫鲁晓夫放弃了签订对德合约最后期限的事情,自己找台阶自己下了。整个事情告一段落。就特朗普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举措来说,其所谓极限施压的方式,与赫鲁晓夫同志当年的风范,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感觉。

整体而言,阿根廷G20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的峰会,取得的突破,最主要的体现在为贸易战的加速按下了暂停键;当然,如果乐观的说,某种最后通牒一旦可以被延期,也就不再是所谓的最后通牒。从美方透露出来的信息看,能够最拿得出手的具体成果,就是中美合作打击新型毒品芬太尼的交易;这本质上是个照顾特朗普面子的成果,一方面出售毒品本来就不是中国对美贸易问题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中国对毒品的态度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严厉,芬太尼能够被拿出来说事,主要问题是没想到这届美国人居然为了吸毒把脑洞开这么大。出了芬太尼之外,其他美方透露出来的所谓中方的让步,本质上没有超越2018年5月-6月中美曾经达成的框架范围。



从中美双方整体战略博弈的框架看,此次阿根廷峰会,可以看做是美国方面“速胜论”的破产:依靠关税加征的实践或者是威胁,美国都无法在较短的期限内让中国全面无条件的接受美国提出的全部要求;最终中美关系必须回到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上去,而且这种谈判,一如中方反复强调的那样,不是美方留作业,中方完成美方作业;不是美方要求,中方让步;而是双边对话,近似对等的做出合乎情理的妥协,一如常见的国际谈判那样。当然,这种谈判,对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对于当惯了霸主,还要继续伟大的美国来说,就是某种需要系统学习和适应的新常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首脑之间这次在阿根廷的峰会,朝着某个正确的方向,迈出了让人可以谨慎乐观的一步。

一如汗牛充栋的众多分析已经指出的那样,中美此次贸易摩擦,或者说,贸易战,是某种中美战略博弈在经贸问题领域的投影,而这注定了这种摩擦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在顶住了最初美方的压力和攻势之后,此次峰会,或许标志着中美进入了一个更加微妙和复杂的相持阶段。

(作者:沈逸 系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编辑:董亚欢 范燕菲 )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