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视频 | 见“面”如人归 跨越70年的时空团圆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军

2023-06-02 11:53

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年代久远、战争毁损等原因,一些革命烈士牺牲前甚至没能留下一张照片,这成为烈士家属们永久的遗憾。时过境迁,烈士虽早已远去,但家属们的思念从未间断。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的松江烈士陵园,长眠着80位抗美援朝烈士,还有其他各个时期的烈士。这些英雄们牺牲时,年龄大多只有二三十岁,而且大部分都没有留下照片或者画像。每年清明追思时,烈士家属们的思念和牵挂总觉得无处安放和寄托。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弥补烈士家属们这一巨大的遗憾呢?


自2020年6月起,陵园便开始酝酿“画笔下的红色传承”——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项目,经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的牵线搭桥,松江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于2020年年底,该项目正式启动。



在陵园的组织下,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用手中的画笔让烈士与亲人实现了跨时空“相聚”——没有影像资料参考,就找烈士亲属旧照作参照;没有老照片可以临摹,就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烈士形象;不够满意初稿,就反复征询烈士家属意见,不断打磨修改。就这样,在同学们的虔诚创作下,一个个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的烈士们,跃然纸上,或眼神坚毅,或面容亲切,或包含深情。



见“面”如人归——“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让家属和烈士们完成了跨时空的“团圆”,弥补了长久以来的遗憾。而彼时,画像中的烈士们也如年轻的学子那般风华正茂,同学们用心去一笔一笔描摹出烈士的长相、神态的过程,对于年轻的画者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关键帧:


丹青承遗志


笔墨绘英姿


见面如人归


血脉用传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军 文字:丁琎燕)

热点评论 参与讨论

阳光119

2023-06-02 22:37:07

70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