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

视频 | 问政中国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宋懿

2024-03-09 07:02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新质生产力的“新”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如何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要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有哪些抓手?东方卫视《今晚》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邀请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姜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共同讨论。



加快新质生产力为何成为今年“头号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针对新质生产力也给出了关键词,比如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抢抓机遇、超前布局等等。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姜江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以前那种相对宽松、友好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氛围不再。现在提出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新的国际形势的必然”。


在3月8日的两会“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谈及新质生产力时表示,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注意到,今年1月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释放了相关的重要信号。文件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的产业的发展。褚君浩指出,这六大方向涉及未来科技创新与技术提升,各种技术的集成应用,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的组合,以及以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等,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投早投好投长 以投资撬动新质生产力


对于新质生产力,两会会场内外同样讨论热烈,代表委员们从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人工智能,目前被认为是可能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赛道。而在诸如AIGC等领域,我们如何迎头赶上技术领先者?


在姜江看来,人工智能需要原创技术的推动,更需要应用场景的拉动以及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反复演示,后者正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既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全球重要的提供者,也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姜江指出,目前我国在大模型方面已建立起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整体实力处于全球第一方阵。未来还要从数据、算法、算力等三个环节来重点发力,来发扬优势、取长补短。



从科技创新到形成新质生产力,涉及成果转化。《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发明专利的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只有3.9%。和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类型专利权人的专利产业化的水平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提升的空间。对此,褚君浩认为,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能让科研成果躺着睡大觉,另一方面也要改革高校、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带动相关投资热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的有效性,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姜江看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关键要投“早”投“好”投“长”,一方面要有眼光,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找准赛道,早点投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回报周期长的领域,比如生物药等,更要有耐性,不能急功近利。


发挥民企创新优势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在前沿科技领域布局和规划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企的占比已经超过80%。以上海为例,截至去年9月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



“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当然是生力军”在姜江看来,民营企业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她认为,在聚集民营企业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首先政府要“托好底”,从制度保障、舆论氛围方面给予民企“安全感”,使得他们安心地关注研发攻关以及市场推广。另外,政府也要为民企“撑起一片天”,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的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发展机遇,尽可能向民营企业开放,吸纳更多企业投身其中,使得技术、资金、人才这些创新要素向民营经济集聚。


随着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形势有所恶化,我们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科技交流受限,关键材料、技术被钳制的情况,也是近期舆论担忧、焦虑的问题。褚君浩认为,面对当前的大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国际交流,同时也必须加强科技自立自强。他谈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也面临国际社会在关键技术上对我们“卡脖子”的情况,但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依靠自立自强,在红外技术这个敏感领域攻坚克难,从基础规律的研究到技术水平再到空间应用,一步步实现了自主可控,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紧紧地围绕基础研究、促进技术提升、实现工程应用三部曲,相信我国科技就会良性、有序、健康地发展”褚君浩说道。

编辑: 李瑶 郝苗苗 周雯飞 方菲菲 黄艳琳
责编: 宋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