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视频 | 分类垃圾养花做化肥 今天你“变废为宝”了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政 洪焕铨

2018-05-25 18:53

上海每天要产生约2万多吨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从源头分类到转运,再到末端处置,既需要每个市民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政府而言,更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就在上海发布《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时候,有一些小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除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外,还尝试在社区里进行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



早晨7点半到9点是悠和家园干湿垃圾定点分类投放的时间。抖掉湿垃圾,再把塑料袋丢进另一个桶里,居民们的动作都相当熟练。


小区居民说,这样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他们已经渐渐养成习惯了,“地球只有一个,大家要保护好”。


丢完垃圾后,大家还可以扫码获得积分。小区居民环保志愿者李菁菁说,她感觉乐在其中,为这个事业做一点点贡献,有种自豪感。


悠和家园试点垃圾分类已有三年间。现在,一些居民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垃圾能够分得清,他们还在研究如何用好分类后的垃圾,真正实现垃圾减量。



小区居民花友会会长吴小玲已经对这个流程十分熟悉,湿垃圾一层,叶土一层,然后让它发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她自豪地说,“人家推出来的湿垃圾没用,而我们把它作为宝贝,让它发酵,发酵好就是有机肥。”


这个由二十多位居民组成的“花友会”,经常会聚在一起研制家用有机肥。日常生活产生的湿垃圾,比如拣菜剩下的菜叶子,只要切切碎,再一层垃圾、一层叶土,放在堆肥桶里,一个月后,就能变成肥料。在小区西北角,有个屋顶花园,当季的鲜花、蔬菜,就是用这些“自制肥料”灌溉出来的。吴小玲说,我们肥料好,种出来的是真正的有机蚕豆,第一批摘了十多斤,全部捐献给养老院的老人们。



自种的蔬菜不仅可以献爱心,花圃里的花也能义卖。花友会成员告诉记者,小区居民喜欢的植物,他们就付2元买走,他们稍微收点钱就卖给居民,买下来的钱再去种花。她还说,付钱的方式也是居民自己放钱,买的人数还不少。


“就地处理”湿垃圾,悠和家园的这一尝试是个不错的示范。而崇明不少乡镇则在垃圾末端处置环节上动脑筋。向化镇有机垃圾末端处置点有两台神秘武器,只要把每天收来的近两吨湿垃圾倒进去,再经过搅拌、挤压、排水和一段时间发酵,就能自动做成有机肥料。



崇明区向化镇副镇长姚一兵称,一般他们10天到15天出一次肥料,小的那台3吨,大的那台5吨,出来的肥料一般用于周边的农户,还有镇上一些需要的合作社,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两台机器排放出来的污水、废气,也都通过了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检测,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崇明区向化镇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所长邵风华较少,下一步准备在整个崇明区进行推广这套设备,让现在的湿垃圾就地处理,把它变废为宝。



专家建议,不妨在垃圾分类集中化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属地街镇职能,激发市民达成通过末端处置实现垃圾源头减量的共识。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说,可以让我们居民切身体会到末端处理给他带来的某种影响,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推动我们居民垃圾减量的行动,除此之外还能通过就地处理,解决很多中间转运的环节,也大大控制了中间产生的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政 洪焕铨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