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展望2023:中美关系如何在激荡中前行?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2023-01-18 00:44:16
在新冠疫情蔓延、俄乌冲突持续、世界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中美关系走过跌宕起伏的一年。
2023年中美关系依然常态化波动?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美元首三次互动包括首次面对面会晤,两国外交团队也先后在罗马、卢森堡和巴厘岛三次交锋。中方点明“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能确保中美关系不偏航、 不失速;美方则将对中国的“四不一无意”承诺扩展到了“六不五无意”。此外,佩洛西窜台引发台海局势升温,中方展开雷霆反制,给这一年的中美关系带来巨大挑战,牵动全球视线。
进入挑战与希望并存的2023年,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双边关系之一的中美关系能否历经动荡企稳,依然备受世界关注。
2022年11月14日 习近平与拜登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晤
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指出,目前美国两党已在对华政策上形成共识,就是把中国锁定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对华战略框架基本确定,主要包括:阻止中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主要围绕台湾问题,阻挠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打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而在制度设计层面,美国防部、国务院、白宫的国安会、中情局,以及最近国会众议院都围绕中国建立和重组了一系列机构。
在吴心伯看来,尽管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两国关系气氛有所改善,但只要美国以遏制和打压为主的对华政策没有变,中美关系仍将处于常态化波动。
布林肯访华 为管控分歧、避免危机而来?
自去年11月中美元首会晤以来,双方在多个领域、各个层级的对话和接触在增多。日前又有美媒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2月5日访问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7日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欢迎布林肯国务卿访华,中美双方正就有关具体安排保持沟通。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看来,美方不断放出布林肯年初访华的消息,可见其与华战略沟通的急迫需求,实际上无论美方寻求为中美关系设立“护栏”,还是想“讨好处”抑制自身通胀,始终离不开直接与中国对话。
苏晓晖分析,“安全问题”应该是布林肯此次访华的首要议题,去年年底发生的中方歼-11战斗机与美方RC-135侦察机所谓南海“交锋”事件,再次向美方敲响了警钟,类似事件在过去一年中曾发生多次,“美方一方面想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另外一方面因为无法承受开火代价而极力避免‘擦枪走火’”。此外,经贸、气候和台湾问题等双边问题,包括朝鲜半岛、俄乌冲突等地区、国际热点问题也在布林肯首次访华的议题清单上。
吴心伯指出,拜登政府希望美方能够主导中美博弈的条件和规则。不过中方坚决“不让人牵着鼻子走”,让美国感到沮丧和挫败。正如王毅国务委员上次与布林肯通话时强调,“美方不能一边要对话,一边搞遏制;一边谈合作,一边捅刀子。”在苏晓晖看来,美方仍然不希望触及中国“红线”,却又忍不住小动作多多。因此如何管控分歧、避免危机,也给未来中美关系带来许多挑战和看点。
台湾问题 依然是中美关系“高压线”?
在过去一年中,中美关系可以说一度走到了危险的边缘。突出表现在台湾问题上,华盛顿在中方的底线附近进行疯狂的“极限试探”,尤其是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严重冲击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苏晓晖认为,2023年所谓“台湾牌”仍是美国企图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佩洛西窜台之后,美国无意纠错,反而一错再错,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动荡。”
至于“台湾牌”的打法,苏晓晖分析,未来华盛顿仍将延续政客窜台行径。美媒统计,2022年美国国会有10个代表团,33名两党议员窜台。中期选举后,接替佩洛西出任众议院议长的共和党鹰派人物麦卡锡不但当选前叫嚣“访台”,当选后立即推动成立中国问题特设委员会,高调计划在台海问题上“煽风点火”。
此外,拜登政府在军事支持“台独”势力方面也“变本加厉”,其签署成法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包括5年内向台提供1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20亿美元的“军事贷款”,加速武装台湾“刺猬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加强与日本在内地区盟友的军事合作,加大在亚太的军事威慑,“所谓前沿部署有越来越多针对台海的意味”。苏晓晖认为,美国将更加倾向拉拢盟友和伙伴卷入台海,“第一风险太大,第二来自中国反制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分摊出去。”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赵明昊指出,当前美国过度渲染中国大陆“武统”,联合盟友炒作“台湾有事”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策略。尤其他注意到众议院新成立的中国问题特设委员,带有极强“战略动员、舆论炒作”功能。面对台美勾结的重大挑衅举措,中国大陆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不得不让人担心,美国有意复制挑起俄乌冲突的戏码,制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总而言之,台湾问题依然是中美关系2023年可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023年中美经贸纷争如何峰回路转?
在过去的一年中,华盛顿在经贸领域不断加码对华制裁,在高科技产业链上大搞“脱钩”政策等,这些做法不仅冲击了中美双边关系,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拜登去年多次表态要“调整对华关税政策”,但屡屡因内阁分歧而搁置。因此,今年1月18日中国副总理刘鹤将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苏黎世会面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耶伦向来认为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助于缓解美通胀压力。
苏晓晖认为,拜登政府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仍然充满“纠结”、举棋不定,尤其现在党争愈发极化,美国政府要作出调整或将受到极大掣肘。而此次刘鹤和耶伦的会晤,一方面就双边经贸问题交换意见,另一方面则是深化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就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至于能谈出怎样的结果,仍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去年10月推出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科技视为中美竞争的首要领域,并且颁布了规模空前的对华芯片禁令。苏晓晖分析,2023年拜登政府会进一步推进构筑“小院高墙”限制中国科技发展。一方面,持续泛化安全议题,以“国安”理由打压、制裁中国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拉拢盟友对华“脱钩断链”,“最终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友和伙伴被误伤,并且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人为复杂化,美方自己也躲不了被反噬”。
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能否得逞?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组建对华“战略包围圈”,不限于经济、科技领域。
吴心伯指出,美方打造的对华包围圈,其外交联盟成员包括美国的盟友和重要伙伴,目的是要抑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阻止中国通过国际机制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安全联盟成员包括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与伙伴以及北约。
在苏晓晖看来,美国构建的对华“小圈子”,固然使得中方面临“凶险”的外部环境。不过,美国打造盟伴体系时坚持“美国优先”,要求盟友和伙伴充当“反华马前卒”,服务于美国战略目标。长此以往,其盟友和伙伴被利用、剥削甚至被牺牲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多地进行战略自主、安全自主等方面的反思,澳大利亚新政府对华政策转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吴心伯认为,当前中美博弈的阵线未能固定,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正系统性地构建对华“战略包围圈”,而中国也面临着,挫败美国对华战略围剿,保持和扩大自身的发展动能和成长空间的重大挑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