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

视频 | “阿拉伯之春”为何变“冬”?可用这个成语解释

这就是中国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8-13 11:26

在8月12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就为什么“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展开了主题演讲。



对于“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张教授用了“水土不服”这样一个成语。“水土不服”最早出自于《三国志》中的《周瑜传》的“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水土两个字的用法非常精当,可以成为中国本土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我们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即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其中文化是最根本的,会渗透到各个方面。所以我们讲“水土不服”,“水”就是文化,渗透到一切领域;“土”就是政治土壤、经济土壤、社会土壤。西方的政治模式到了阿拉伯世界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首先是水,也就是文化。埃及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清真寺宣礼塔一日五次的祷告声不绝于耳,虽然也有所谓世俗派,但在社会底层,伊斯兰教的影响远远大于世俗派。而且从政治文化来说,伊斯兰势力和世俗势力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一方得势就完全排除另外一方;另一方得势,就实现政治清算,残酷的报复。所以缺乏妥协和包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搞西方竞选民主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分歧,激化矛盾、深化矛盾的过程,结果社会的撕裂变得更大。



其次是政治土壤。埃及内部主要有三股政治力量,伊斯兰派、世俗派和军队,其中伊斯兰派和世俗派长期对立。伊斯兰派主张建立阿里发宗教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埃及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了百余年,这种局面必须结束。对他们来说,“阿拉伯之春”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同样,世俗派要建立一个世俗国家,不允许国家回到哈里发宗教国家。



再来看经济土壤,埃及当时的经济支柱主要是旅游业、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国外埃及侨民汇来的侨汇以及石油四根。这种经济结构缺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对于一个人口近亿的中东大国而言,这种经济结构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所以青年的失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一旦没有政治高压、没有穆巴拉克,青年人走上街头,街头政治又造成更大的政治不稳定,甚至暴力冲突。所以“阿拉伯之春”带来的动荡、企业倒闭、资金外流,民生问题既是“埃及之春”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后来导致埃及进一步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



社会土壤也是一样的。随着互联网兴起和经济形势的恶化,美国等外部势力积极推动颜色革命,社会思潮越来越极端化。国内外一些媒体,甚至主流媒体报道说,这场“阿拉伯之春”是一场“三无”运动,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标志性的领袖人物,实际上这不符合事实。2012年的时候法国出版了一本名叫《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的阿拉伯革命研究专著,这本书是由来自法国、比利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八个国家的23名学者联合撰写的,里面提出一个观点说美国是“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推手。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是如何通过培训骨干和互联网手段促成了这场“阿拉伯之春”,美国一些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深深地介入了这场街头革命,书中列出了一些大名鼎鼎的美国机构,如全国民主基金会、自由之家、美国国际发展署、开放社会学院等。实际上后来东欧到前苏联发生颜色革命,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机构的影子,有的就是直接操纵的黑手。



这本书还透露早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之前,上述这些机构从2002年起就开始筹划阿拉伯革命。2005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他们培训了不少于1万名埃及网络高手,每年为此投入将近2000万美元,后来还翻倍。正因如此,2012年时,埃及一些机构曾以非法筹资的名义指控这当中一些人,但美国国务院表示抗议,背后就是说实际美国一些公民参与了这样的一些活动。书中还做了一个总结说,美国的介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网络空间,另外就是培训骨干。他们培训了一大批阿拉伯语是母语的网络高手,也就是我们说的网络大V,组成所谓的“网络阿拉伯联盟”在网络上设置议题呼风唤雨。他们根据美国颜色革命专家吉恩·夏普的理论系统培训街头政治的骨干力量。张教授表示,这些颜色革命的套路最近在中国香港所谓的“返修例”街头暴乱中比比皆是,从示威者的着装到标示、到各级指挥者整齐划一的手势动作,一看就受过美国颜色革命专家训练。



不久前网上流传过一个短视频,美国现任国务卿蓬佩奥在一所大学的演讲中公开承认曾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我们撒谎、欺骗、偷窃,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教授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步的荣耀”,蓬佩奥对此引以为豪。实际上美国极端势力天天在给我们上课,天天在打我们国内公知的脸,使国人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颜色革命的真相以及策划者的真面目。

(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