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

视频 | 城市的温度③:无障碍电影,让盲人“看”电影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刘宽漾 李维潇 吕心泉

2018-04-18 10:14

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无障碍电影都会在全市16个区同步放映,让盲人实现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愿望。每一部电影,都要配合创作2万字左右的解说台本。负责把这些字“码”出来的台本写作者,今年77岁的蒋鸿源,是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创造者,而他本人也是一位盲人。


盲人的“节日”


3月的放映,依然是在最后一周的周四。3月29日早上8点,上海国泰电影院的门口已经排起长队。九点钟,这里将为盲人专场放映无障碍电影《天使的声音》。


最早的人,七点钟就抵达了。“怕迟到,所以一定要早点来。”其实还不只是害怕迟到才来得特别早,对他们来说,开场前就是“聚会时光”,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叙旧、分享零食,等待共赴一场盛大的典礼。


与健全人看电影不同,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影片放映的时候,有一位讲解员会现场对影片的画面、人物和情节进行同步讲解,帮助视障观众克服看不到画面的障碍。凭残疾证,盲人可以一证换一票,免费观赏当月最新上映的影片。


无障碍电影放映现场


放映厅的灯光暗下来,讲解员坐在第一排中间,面前有张小圆桌。桌上放着一盏用黑布遮住的台灯,灯下放着一只无线话筒。这点光亮,刚好够他阅读稿纸上的台本。在电影对白以外的留白处,解说员适时插入对于画面和情节的解说,帮助盲人观众在脑海构建电影的画面。


目前,上海全市十六个区、十七家影院每月都会固定开展无障碍电影放映。


看不见的稿子


每个月的无障碍电影放映过程中,讲解员身边都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台本作者蒋鸿源。蒋鸿源也是一位盲人,他左眼失明,右眼仅存0.02的视力,每月写长达2万字的讲解稿对他来时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得益于读屏软件、五笔输入法,以及各种放大镜,蒋鸿源才能完成台本。他对自己要求很高,要仔细计算对白间的空隙,要精确插入符合时长的解说词,另外还调整好格式和版面,使稿件看起来干净、美观。当然,要写出适当的解说,首先需要把画面看清楚,包括演员的表情甚至微表情;遇到实在看不清的地方,蒋鸿源就叫自己的老伴和女儿来帮忙。“有时候他叫我来看,我把菜都烧糊了!”老伴笑着埋怨。


蒋鸿源写稿


蒋鸿源与电影结缘,绝非偶然。他从小爱看电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年轻时在上海电影公司工作,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和电影打交道。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盲人跟他提出,想像正常人一样看电影。后来,蒋鸿源自己的视力也发生障碍,对于盲人看电影的这种渴求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一次,在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蒋鸿源为了能看放映的外国影片,专门请了一位朋友一同前去,让他帮忙读出影片上的字幕。蒋鸿源突然意识到,盲人和看电影之间的障碍就在于看不到画面,如果有个人在旁边把画面上发生了什么讲出来?这种障碍不就可以消除了吗,于是他打算试一试。


他写了一份关于无障碍电影的策划书,想获得资金支持。不出意料,大家都认为让盲人“看”电影,是个“瞎主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蒋鸿源决定,干脆自己先做出个样本出来,或许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万事开头难。2008年,蒋鸿源选择了当年热映的《非诚勿扰》作为“试验品”,因为该片对话多、故事性强,又是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作品,应该能够得到盲人的喜欢。不过,第一次写无障碍电影的解说词,蒋鸿源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对白的空隙需要写多少文字,什么时候应该停顿,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月后,蒋鸿源将一份一万八千字的讲解稿拿给了帮助他配音的吴君沁。吴君沁也是一位盲人,“我当时就晕掉了,这么多字,怎么念啊”。让蒋鸿源没想到的是,吴君沁花了两周时间,把这将近两万字的稿子全部用针扎成了盲文。但是实际读的过程中,吴君沁又发现,摸着盲文读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影片的正常行进速度,最终,她只好把稿子全部背了下来。


而另一位志愿者,同样也是一位盲人,他没有录音棚,也没有专业录音设备,两个人靠着QQ语音远程连线,一句句录音,再进行剪辑、合成。三位盲人,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光碟制作出来。


盲人“看”电影


光碟被送到街道文化中心和图书馆给盲人放映,大受欢迎。恰如其分的解说词,为盲人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上海慈善基金会批准了无障碍电影作为公益项目的申请,上海市残联也开始支持蒋鸿源制作无障碍电影光碟,上影集团更是决定把集团里拥有单独版权的影片无偿提供给他,这让蒋鸿源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邓小平1928》《陈毅市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两年间,蒋鸿源制作出了40多部经典老片的无障碍版本。


2011年,盲人影迷们又提出了新要求———要看新片,而且是在电影院里!“他们的要求不过分,但是到电影院看难啊,电影院要票的,没有人买单啊。”蒋鸿源找到了精神文明单位国泰电影院寻求支持,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尝试把盲人观众请进电影院,观看当月新片《建党伟业》,由国泰电影院承担影票费用。


在电影院里“看”,效果和社区截然不同。在上海残联推动下,2012年6月,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由上海市残联承担无障碍电影放映的费用,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加入了现场义务讲解的队伍,随后上海市16个区都开始了无障碍电影的放映。


最怕遇“片荒”


为了不让盲人的希望落空,保障每个月的无障碍电影如期放映,上个月的无障碍电影一放映完,蒋鸿源就要开始寻找下个月要放映的影片了。根据影院提供的排片表,他会先去看一些候选影片,如果是外国电影,他就在看的过程中把中文对白用录音机录下来,方便对照着写稿。


不过,由于放映的影片都是新片,网上经常下载不到电影的视频;而出于对版权的保护,大部分片方又不肯提前将样片提供出来,所以蒋鸿源经常为片源发愁。


蒋鸿源记得,有一个月24号就要放映第一场无障碍电影了,到18号了,还没有一部片子在手上,眼看就要“开天窗”了。“怎么办啊,这个着急啊”,后来19号上午,有志愿者来电话说,当月有一部影片十多年前放过,现在将再次放映,网上可以下载到影片视频,这让蒋鸿源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拿到影片一看,蒋鸿源心凉了半截,原来影片是他听不懂的粤语版《甜蜜蜜》。“不管了,我找志愿者把所以的字幕先都写下来,我放到电脑上,读屏软件帮我读出来,我再来写稿”。就这样,从19号“鏖战”到22号,整整三天,蒋鸿源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终于将这份将近三万字的讲解稿完成了。


无障碍电影文稿


尽管困难重重,但让蒋鸿源引以为傲的是,六年来,每月一次的无障碍电影放映都如期进行,从未开过一次“天窗”。十年间,蒋鸿源在无障碍电影的道路上,撰写了170部讲解文稿,至少写了300多万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无障碍电影也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人力不足,目前,无障碍电影也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开展。如何能让无障碍电影常态化发展,惠及更多盲人?蒋鸿源期待,以后制片方能在发行时为影片制作一个带解说的无障碍版本,让更多盲人能够“看”电影。


“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的是平等和尊严。”这是蒋鸿源说得最多的话。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臻 刘宽漾 李维潇 吕心泉 编辑: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